魏平帝曹髦诛杀司马昭成功了吗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陈寿评价司马昭?,以及曹髦后世评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怎么可能成功……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老爹啊啊……

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领宫人讨伐司马昭;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谋士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陈寿评价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个历史知名成语,每一部涉及权谋的电影电视,基本都能听到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出自《汉晋春秋》,相传为魏国第四代皇帝,曹髦的临终遗恨和控诉。

同时,也将司马昭彻底打成反派,成为后世人们心中阴谋家、野心家、谋朝、篡位等等言行的代名词。

可是,这是真的吗?成语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历史远比我们想的要精彩。

失控的曹魏政权

自从曹操的儿子曹丕,从汉献帝手里拿下皇位,称帝之后,曹丕兢兢业业倒也干得不错,有明君的气象。

可是,曹丕干的时间不长,只有七年而已,220到226,时间太短。有很多东西估计没交代清楚,从他的儿子开始,魏国迅速走向失控的道路。

曹睿上台之后,喜欢大拆大建,到处修修补补,这些需要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闹得老百姓没办法按时耕种,怨火连天,不得不派兵到处灭火。

下一位曹芳倒是不爱折腾民间,却喜欢怼臣子,用烙铁怼,尤其擅长弹弓打人,当时的高官没少挨石子儿。

两位魏国皇帝一位祸害,民间,一位得罪朝堂,刚好把整个魏国全得罪了。

第四位皇帝曹髦倒不坏,喜欢读书,爱好也还不错,颇有点中兴的想法,只是两位长辈折腾实在太厉害,想重整旗鼓哪里那么容易。

逐渐变坏的政权和司马一族的崛起,成为魏国末期最鲜明的特点,失控的曹魏政权被取代,实在是历史必然。

曹髦最后的倔强

公元260年,19岁的曹髦感觉不爽。

曹髦,前面说过,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这么评价曹髦,他很有才华,有明君色彩,但太年轻气盛。

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这样一个优秀的人,面对祖先留下的烂摊子,焦虑、不爽是很正常的。此时的朝廷,已经基本是司马一族的天下,就跟当初的曹操一家差不多。

作为曹操子孙,曹髦当然明白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剧情会怎样。

所以,曹髦破釜沉舟,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加宫中服务人员,合计三百余人,攻打司马昭府邸。结果皇宫都还没出,就被太子舍人成济所害。

被害之前,曹髦说出那句著名遗,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充满心酸,充满委屈,着实不应该由一个未满20岁的年轻人承受。

所以怎么说呢?曹髦并非司马昭主动所害,这一点需要点明。

曹髦太倔强。

其实最差的结果,无非就是曹操和曹丕干的事,这样政权更迭才会名正言顺,可为啥没人骂曹操之心呢?

毕竟,曹操博了一个“枭雄”的名声,等到司马昭,那就是司马昭之心,太双标!

司马昭的心,不在司马昭,而在时局

魏国历经两位不靠谱的皇帝后,军权旁落,世家子弟享乐主义横行,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二十多年的局面,病得很重,不是曹髦上任区区几年就能改观的,再加上蜀国、东吴还在呢!谁都想趁机咬一口魏国。

曹家这条船眼见就要沉,大家要跳船并无过错。

当年,司马昭的老爹司马懿任丞相,只是太常王肃拥戴,到了司马昭接班的时候,已经是太尉、司徒联合拥戴,级别远比他老爹司马懿来得高。

这个级别的变化,也充分说明时局的变化,大家信心的变化。

就算司马昭不想做什么,那些想要跳船的人也不会允许,他们的荣华、富贵更需要魏国这颗大树来护佑,现在,曹家明显靠不住,司马昭便是最好的人选。

司马昭和司马一族是有能力的,这个能力跟曹操在时的曹家,差不多,甚至还要更强,毕竟地盘更大。

真要司马昭家族毫不作为,跟着历代曹魏小皇帝瞎胡闹,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才叫正确?

那司马昭可能确实得不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评语,可是国泰民安不要啦?这里面孰轻孰重?

奇怪的是,历史上借着这句成语,死命对司马昭这种大权独揽,试图篡位的行为予以批判,却对当时的局势,历史的演变,司马昭的好事和历史贡献视若无睹。

如果司马昭真的没能力,他是凭啥覆灭蜀国,他儿子司马炎又哪来的实力去一统中国?

乱世的百姓实在凄苦,有这样一位能人,结束那个混乱的时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

历史评价是看一个人的政策、功绩,而不是靠一个所谓成语,来界定的。

司马昭之心与路人皆知的弑君说,不能划等号。

表现司马昭虚伪狡诈的事例有哪些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曹髦后世评价

曹髦被历史评价一般
曹髦在年幼时被立为帝王,期间由曹爽掌权,后来曹丕和司马懿夺回了政权
但是曹髦在政治上显得不够强势,也没有太多地执政实践,加上曹操玄学思想的影响,最后曹髦和曹丕之间产生矛盾,曹髦死在曹丕的手上
因此曹髦没有留下太多宏伟的成就,被评价一般
尽管曹髦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够高贵,但他还是一位充满了战略和治政想法的明君
有些人也认为,曹髦在担任皇帝的时间很短,所以还没有充分发掘出他的能力

三国演义魏国事件用成语来说

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曹髦之死的影响

曹髦之死的影响在于司马昭在杀死了天子之后,魏国已经没有人再敢公开反对他了,也基本上确立了司马氏在魏国的地位,最终也预示着曹魏被司马氏的所取代的命运,当然,曹髦之死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司马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得不通过出兵平定蜀汉来给自己树立威信。

关于三国演义魏国事件用成语来说?,表现司马昭虚伪狡诈的事例有哪些?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40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