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火烧圆明园后,曾国藩与左宗棠反应为何截然不同?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3500名士兵冲入园内抢劫完毕后随即纵火。

那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据说守门的近20名竞技太监拼死抵抗,英勇就义。

300名宫女太监工匠还未来得及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葬身火海。

火烧圆明园事件过后,与左宗棠的英雄主义相比,

曾国藩被说成了卖国贼,

他究竟做了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圆明园的一把火究竟烧掉了什么

1860年10月6日

法国士兵鲁西手持长枪在圆明园内疯狂虐取,

他就像走进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地下宝藏。

里面那些他几乎不认识的宝物

样样都精工细作美轮美奂,

他知道,它们价值连城。

很快的,鲁西看到一个青花瓷瓶,

古朴素雅中带着历史的气韵。

他正准备上前搬走,一个英国士兵突然冲了出来,

对方好像也看上了这个花瓶,

他如何能让自己的“心爱之物”被人夺走?

于是在二人激烈的打斗中,唐代青花瓷瓶瞬间陨落,

碎成了渣散落在文渊阁的厅口。

“唉,这真是个脆弱的瓶子,经不起什么风浪。”

说罢鲁西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此地,

毕竟还有更加豪华的战场等待他去战斗。

鲁西可以说是这次掠夺战役中的大户了,

他雇佣了几十名壮汉帮他把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押送回军营。

他的战利品中,甚至还有皇后的凤袍和出嫁时的桂冠。

“这件衣服我准备用来送给我美丽的妻子。”

鲁西还未回国,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分配他的宝藏。

后来他在日记里兴奋的写道:

“两天内,我拿到了价值3000万法郎的丝绸、珠宝、瓷器、等。

那48小时,我就像吸食了大量的大麻,整个人都是飘忽不定的。

我为自己即将拥有的财富感到无比亢奋。”

圆明园的文物从先秦的青铜器到唐宋元明清数代名人字画及奇珍异宝共计150万件。

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年修葺经营,

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被称为“万园之园”。

虐夺的物品里除了大量的文物,珠宝,瓷器,绸缎,书画等极具艺术价值的宝物意外,

最让人痛心疾首的,应该是成千上万的古籍。

其中有:

秦汉时期的乐谱典籍(现在听到的很多日本著名古典歌谣,都是取自于我国古籍);

战国时期的中医药方(日本的汉方世界闻名,就是日本学者通过研究李时珍,张仲景等的著作);

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曾在二战时期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外国高级军官均仔细研读,被誉为《战争的艺术》)等等。

这些都是我国几千年文化和智慧的传承。

西方虐夺者基本上秉承着,能拿就拿,拿不走就毁掉的原则,

将花费了我国150年时间修葺和养护的万园之园在

48小时内变成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废墟。

这一把火烧掉的,是中国人民传承千年的艺术结晶,

这一把火烧掉的,更是炎黄子孙最后的尊严与骄傲。

经此一战,

国人就像一个被人掏空了灵魂的躯壳,

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的亡魂,悲戚而绝望。

当时的曾国藩在干嘛

曾国藩的治国之道

1860年火烧圆明园那一年,

曾国藩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

向洋人学习制作大炮和船只,我们才能得到长久的利益。

从1860-1872年曾国藩死之前,他都一直致力于一件事:

洋务运动。

1.洋枪洋炮洋船的购买和学习建造。

2.招募训练水师,促进我国海军近代化。

3.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懂机械,懂科学,懂外交的新式人才。

4.公费派中国学子到美国留学:1872-1875年间,

共派出120名学子赴美学习。

当然,因为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所以在对待外交事宜上,

曾国藩一直都不是主战派。

他主张“羁縻之道”:

羁者,束缚也,縻者,笼络也。

如果是张作霖以及蒋介石等来评价,

就是:

知进退,懂取舍,大丈夫当能屈能伸;

若无勾践卧薪尝胆,哪来3000越甲吞吴。

如果是鲁迅这类愤青来评价就是:

卖国贼,崇洋媚外,投机分子,机会主义,

至我泱泱中华的气度于何地?

曾国藩对火烧圆明园的态度

火烧圆明园一事在大家都始料未及的情况下骤然爆发,

全国军民都陷入了极端的愤怒与仇恨中。

作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此时正在上海剿匪。

一名报信士兵急匆匆冲进了总督大营,

声泪俱下的对曾国藩说:

“大人,八国联军将我们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抢劫一空后尽数烧毁。

求您带兵去收拾那帮无耻强盗,士可杀不可辱啊。”

而曾国藩听罢后,哀叹一声,随即说道:

翻译一下就是:

洋人攻入北京,没有毁坏我宗庙社稷,

现在还在上海宁波等地帮助我剿匪,

两件事都算是对我国有恩。

我中国不应该忘记大的恩情而只是去计较小的得失。”

这句话,我们不妨再深入分析:

洋人只是来抢点东西,

太平天国却是企图颠覆大清政权。

这才是曾国藩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将这段话说出来的真实原因。

后来的蒋介石也是用了曾国藩对那句:

攘外必先安内

诚然,曾国藩对攘外虽然未能成功,但在他逝世前,

安内却是功不可没,

于是太平天国灭亡了,

大清朝的江山还能苟延残喘,

慈禧还能再度回到紫禁城享福。

而蒋介石的安内却失败了,

于是国民党连中国大陆的祖坟都不能再祭拜。

带着大量的黄金逃到遥远的小岛上过上了鲁滨孙的漂流生活。

蒋介石从一个统治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委员长变成了统治3万平方公里的总裁。

我们不可否认:

国家民族的主权完成高于一切。

无论怎么,我们先是一个中国人,

然后才是天平天国政权和清政府政权。

内部斗殴斗得再凶,也是关了门打架。

不管是谁赢,最终都还是中国人当家作主。

但是如果外国人来了,我们就成为亡国奴了。

但站在曾国藩的角度来讲:

为什么同样的话,不去苛责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呢。

异位而处,最基本的政权都没有了,

哪里来的兵力和钱财去抗击外敌呢。

左宗棠对于圆明园事件的态度

1860年火烧圆明园事件后,

48岁的左宗棠还是曾国藩的一位下属,

领着一个“四品京堂候补”的虚职,

他得知圆明园被毁的消息后,“悲愤不已,不得安眠”,

甚至上书朝廷请求给他一只军队杀回北京城。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曾国藩的这位得力下属的生平说起:

左宗棠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年轻时候考状元考了多年也没如愿,最后不得不曲线救国。

1852年40岁的左宗棠才在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时一战成名。

1855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之功,

清廷受以“兵部郎中赐顶戴花翎”。

1861年曾国藩推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

1862年他进入浙江后,

在中法混合军“常捷军”、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攻陷金华、绍兴等地,

平定了陕甘区域的回民和太平军合力的暴乱,升闽浙总督。

1866年左宗棠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船政学堂,

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1864-1881年间左宗棠的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内外战役:

平定陕甘后,我国新疆发生内乱。

1871年沙俄乘虚攻占伊犁,左宗棠奉命帅兵收复伊利。

1880年5月,已经六十九岁的左宗棠,拖着病重的身体,

命人抬着一口棺材再上战场,誓要与沙俄决一死战,

全军将士无不为他的忠义之举所震撼,

给了沙俄深刻的教训。

最终在他的坚持下,

拒绝和谈,强势完成新疆统一。

他对列强的态度一直是比较强硬的,

不论是通商贸易还是传教文化,

对西方帝国主义向来是不讲情面。

他甚至上言说:

“自古谈边防者,不外守、战与和。

而就三者言之,亦有次第,必能守而后能战,

能战而后能和,斯固古今不易之局也。”

翻译一下就是:

自古边防事宜,也就是守卫,战争,和讲和。

守不住了就只能打,打不赢了只能谈和。

言外之意就是:

弱国无外交,能强硬一定不能软弱。

左宗棠一生致力于“洋务运动”,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对比与博弈

同为晚清四大名臣,

且在风雨飘摇昏庸无度的王朝里还能实现人生抱负,

最后封侯立庙受万人膜拜。

不得不说二人都是人中龙凤,

但龙与凤之间又略有不同。

这也是后世一直争论不休以做比较的话题。

有人说:

曾国藩是清朝的官员,左宗棠是民族的英雄。

我们不妨将二人进行一个详细的对比:

曾国藩1811年湖南汉族人

进士出身27岁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朝考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49岁任两江总督在位10年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翰林庶吉士封

61岁去世,爵一等毅勇侯。

主张:洋务运动,攘外必先安内。

左宗棠1812年湖南汉族人。

屡考不中

48岁一战成名,在曾国藩的推荐下69岁任两江总督,在位3年

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73岁去世,封二等恪靖侯

主张:洋务运动,弱国无外交。

客观先从个人履历来讲: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定是更加适合当时的内外环境的。

以至于左宗棠直到48岁才得到清政府的重视。

从二人的发迹史来讲:

都是通过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

可见,二人对“安内”这个事情的意见是一致的。

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见也是一致的。

二人不同的点就两点:

1.对洋人的态度上,曾国藩更加圆滑和世故。

左宗棠比较愤青,属于激进派,在任期间做派是较为强硬的。

火烧圆明园的时候他第一个想的是带兵打回去。

2.左宗棠1871-1880年期间组织了对抗沙俄收复新疆战役。

而1872年的时候,曾国藩已经病故。

3.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事件中,未顾及国人的爱国热血,

为了讨好法国滋事列强,短期内不至于兵戎相见,

而下令斩杀涉案中国人民16人抵偿法国人的伤亡,

并且赔款49万两,派遣大臣崇厚到法国致歉。

首先,圆明园事件,如果按照左宗棠的想法,

他带着小米加步枪杀回北京城和一群飞机大炮拼命,

最后的结果大概就是:

10年后他应该是没啥机会去收复新疆了。

其次,我们无法去揣度如果曾国藩未曾病故,

他是否会本着“卧薪尝胆”的思维模式主张不收复新疆。

但当时太平天国已经灭亡,如果兵力尚能一战的情况下,

我想曾国藩这等沙场猛将应该不至于放弃建功立业的机会吧。

最后,“天津教案”事件大家看到的,是曾国藩的处理态度,

难道没有看到这背后的暗潮涌动吗:

1.慈禧太后是希望息事宁人的,最高领导人的态度本质上已经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2.当时的清政府国力空虚,内政腐败,当权者贪图享乐,根本就没有再与列强一战的决心和实力。

3.太平天国暴乱已经平复,湘军势力却持续高涨,

作为当权者还能允许人心所归的曾国藩再继续当民族英雄吗。

一个想示弱又不愿担骂名的领导人,

正好抬头就看见了曾国藩这个一呼百应树大招风的国家剿匪英雄。

自己的命,无辜将士的命和所谓的英雄气概,曾国藩选择了后者,他错了吗。

英雄谁不想当,问题是能当吗,怎么当,当上以后的代价又是什么。

笔者并不是在替曾国藩的世故圆滑曲意逢迎投机主义洗白。

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光靠英雄气概,

是很难推进事情的进展。

名利与真正想做的事情来讲,孰轻孰重。

还有一点就是讲到打太平天国不打列强: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

清军3万人,英法联军8000人,

战争结果:

清军大败,死亡3000多人(据清军估算),伤者无数。

英国死亡2人,法国死亡3人。

您说这仗,还如何打,还能打吗?

这tm不是直接去送死吗?

鲁迅先生这类愤青当年不该弃医从文,应该弃医从戎。

至于为啥要打太平天国,

参照蒋公到台湾安度晚年,连祖先都无法祭拜,遗憾离世事件。

连国家完整的政权都丢了,你拿什么资本和帝国主义打?

曾国藩师从儒家,以仁义孝道教育子孙后代。

在乱世之秋得以施展才华报效国家。

不能说完人,

但至少是有一份爱国之心,爱民之情的吧。

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格局不够大。

如果是你我,与他异地而处,难道又能比他做得好多少?

如果连自己都不够强大,自己都不能够保全,又何谈为国效力?

没本事的时候,还想要不吃亏不受气堂堂正正做人,谈何容易?

历史没有对错,只是时势造英雄,时势毁英雄罢了。

处在这么一个领导领导不顶事还对你防范有加,

国家贫穷落后,被若干个国家同时抱团欺压的大环境下,

你让他如何办,才能做到四面八方都满意?

他是人,一个年愈60行将就木的老人而已。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左宗棠评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6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