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

因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精彩的艺术,既有雕刻,也有绘画。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是瑰宝中的瑰宝,它既排解了人们心中的恐惧和对人生的迷茫,也让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找到了归宿点。

那么,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它又是怎么产生的?

背景与概况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特色,极致的艺术往往产生在糟糕或者混乱的年代。

很巧,魏晋南北朝就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黑暗的政治让人们悲嚎“苛政猛于虎”,礼法的虚伪让人们苦不堪言,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愁和苦闷,人们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佛身上。

同时,隐逸之风兴起,无论是小民还是文人,都喜欢“藏匿”于深山老林之中,一生都在与山水做伴,这就让他们逐渐的与自然合而为一,有了创作的基础。

山水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通过翻阅古籍可以了解它的分类。

一共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充当人物背景、用于指路的实用性地图和主题山水画。这三种情况也是有时间变化的,对于第一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可以说明。

在《九色鹿王本生故事》、《狩猎》和《萨埵那太子本生》等早期山水画壁画中,山水都是人的背景,起衬托作用,直到西魏壁画,山水开始错落有致,不再是死板单调的排列。

再到东晋的《洛神赋图》,画家已经开始在山水上下功夫,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已经初现雏形,表明人们对艺术的关注点已经发生变化。

对于第二种,画家或闺中少妇通常会将其当做地图,起指路的实用作用,陈传席曾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说道:

“贵妇人或小姐通常会在手帕上绣山水图,有的是打发无聊时间,有的是给心上人指路。”

对于第三种,大量的古籍证明,该时期涌现出山水画作品与大量画家,同时,宗炳和王微的山水画文献也可证明当时的山水画发展水平,的确已经在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

那么,山水画兴起的原因又有哪些?

多重因素

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态度、精神境界和外界因素息息相关。

因此,山水画的兴起有三个原因,一是画家主体、观众客体的审美意识发展和绘画题材的不断扩大,二是经济重心南移,三是玄学的兴起。

首先来看第一个原因,由于原始的神崇拜或物崇拜,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山水都有着敬畏之心,他们不敢直面山水,也不敢将其画下来。

这样就会导致文化断层,在出土的文物中,山水的形象寥寥无几,花鸟的形象还比较丰富一些,这就造成花鸟画的兴起和山水画的停滞。

时光飞逝,到了秦代,因为嬴政加强了思想统治,“文以载道”的禁锢让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作艺术,所以在这时期,绘画虽有发展,但还是与山水画没有多少关系。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不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的精神和人格都得到相对的解放,画家主体和观众客体追求开放且自由的艺术形式和创作。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将自然山水做为艺术主体进行创作,这样就成功打破了先人绘画的局限性,山水画成为主流,并在中国艺术史上大放异彩。

但是,仅因为统治者不禁锢思想这一原因,人们就敢于或尝试创作山水画吗?

其实不然,还有所处环境的原因,该朝代战乱连年,人人都是活一天算一天,政局的险恶和礼法的破坏,让百姓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厌恶至极。

唯有“逃”到山林,与清明月做伴,才能疏解心中的苦闷。

于是,隐逸之风兴起,这些文人带着随从与细软,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山林里吟诗作画。

从此,自然山水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借山水怡情养性、领悟人生道理和寄托理想,使得诗和画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能最好证明这一点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陶渊明的山水诗,后人可以依据山水诗作画,这是绘画题材不断扩大的证明。

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自由、追求大胆和隐逸之风的兴起都促使了山水画的形成。

再来看第二个原因,自永嘉之乱爆发以来,晋朝皇室南迁,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到南方,相比起北方的大山大河,南方的绿水青山更让人眼前一亮。

同样,相比起北方景物带给人们严肃悲凉的感觉,南方景物让人们感到心旷神怡,从而喜欢上与自然山水的接触,既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适时产生了审美意识和情感。

最后来看第三个原因,玄学的兴起加速了隐逸之风的流行,人们开始主张过隐居山林和与世无争的自给自足生活。

在长时期与自然的接触下,人们对自然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加之玄学与佛学相融合的灌输,使得山水画成为画家创作和观众欣赏的重点,山水画也就因此出名甚至在史上留名。

综上所述,山水画的形成离不开政治的改革、人们思想的改变和信仰的变化,那么,人们为何要信仰玄学,玄学又是怎么促进山水画的形成的?

玄学兴起与名人思想

在战火纷飞命不保夕的魏晋南北朝,人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而为人的意义,老庄哲学自此进入他们视线。

老庄思想讲求清谈,对事件万物都无欲无求,文人士大夫正好缺少这种思想,于是大家就一股脑的追求清谈玄理之风。

在该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认为自然山水是通过其外部形体结构来体现内在道理和本质的,既然山水与道合一,那么他们也要追求。

就这样,在山水和老庄思想的相互融合下,玄学初现雏形,真正让玄学完整形成的,是佛学。

佛教与老庄思想一样,前者强调“今世受苦来世享福,应从痛苦的今世中得到解脱”,后者强调“无欲无求是人生真谛”,二者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适合大众思想的玄学。

在老庄、佛学和玄学的引导下,大量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与山水做伴,过上逃避且安心的日子,山水画和山水诗也在此刻被创造出来。

但有了玄学思想还不够,人们还需要掌握内在理论,并与绘画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山水画有逻辑和发展的动力。

为此,顾恺之、宗炳和王微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提出的画论和创作的作品将山水画趋于规范化,也提升了高度。

首先来看顾恺之,他写的《画云台山记》重点阐释了人物和背景的关系,对于背景,顾恺之认为应该切身实地的观察,有了深刻感受和体会时才下笔作画。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人物与山景的比例关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山水还应重过人物,从这个方面看,顾恺之是山水画的祖师爷。

还有他写的一篇《魏晋胜流画赞》,里面提出的“迁想妙得”是山水画有神且传神的重要理论,他为后世奠下了作山水画的基础。

再来看宗炳的《画山水序》,他同样强调画家的真实感受,“畅神”的提出让山水画多了一层美感享受,无论何时,他都讲求画作的真实性,真正将实践、感受与山水画联合在一起。

最后来看王微的《叙画》,他真正提出“形神论”的问题,将顾恺之和宗炳的学说融合在一起,他认为山水画不仅应该有山水,还应该有人有神有情感。

他反对一笔不落的将景物“照抄”下来,只有画出山水的内在精神和姿态,观众在欣赏这幅作品时,能从中感到情景的变化和作者的情感,这副画才算是成功的。

不得不说,虽然他的角度过于刁钻,但的确提高了山水的审美性和收藏性,后续还有不少画家相继提出自己的理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山水画才能成为中国艺术中的瑰宝。

那么山水画现在过时了吗?现代人能否从中学到什么?

结语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仅有封建糟粕,还有明珠,山水画就是其一。

对于绘画题材来说,山水画实现了从单调的符号化审美到丰富的欣赏性审美,为后世找到了新的创作之路,注入了新鲜血液,倘若画家能从中提炼出精华,也许还能再创新的辉煌。

对于创作者来说,王微等人提出的要求和理论让许多画家找到创作的发力点,进而创造出好的作品,既提高了收入,又有了社会名声,一举两得。

如今的画家倘若能静下心来绘画,也许也能挤进名人画家的殿堂。

对于中外交流来说,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国人可借此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文化地位,吸引外国友人前来学习,从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是该朝代必然的产物,也是文人士大夫精神及心情的体现,它是一部无声书,需要人们花上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探寻去挖掘,发现更多的奥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6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