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沈毅被法院判处枪决,陈赓亲自求情,毛主席:你去找周总理

1952年的一天,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在办公室接到一通特殊的来电。

拿起电话,还没等董必武开口,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开朗的声音:董老,是我陈赓啊,今天想来找您帮个忙儿!

董必武会心一笑,不紧不慢地询问陈赓究竟是什么事。

紧接着陈赓道出一个名字—-沈毅,询问他的案子能不能灵活处理,因为这是个科技人才,自己要留着大用!

对于沈毅这个名字,董必武可是十分熟悉,他所犯的罪行,导致法院在一审时就给他判处枪决,就算谁来求情可能都不管用,陈赓这下可算给董必武出了个大难题。

于是,董必武回复电话那头的陈赓,这个事自己做不了主,要请示一下毛主席。

不久后,当毛主席在中南海办公室内听完董必武对此事的汇报后,当即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找周总理来一趟。

那么,沈毅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被判处枪决?而陈赓大将又为何要请董必武刀下留人?

让我们解开历史的帷幕,了结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 沈毅的觉醒与堕落

祖籍江苏常州的沈毅,出生于1894年,沈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家境殷实,含着金汤匙长大的沈毅,自幼便受到家族长辈的重点培养。

时值清末民初,一场场外来侵略战争的失利,令中国无数有识之士看到祖国与列强方方面面的差距。

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的“全盘西化”,都是西学东渐的体现,留学热潮便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沈毅怀着满腔报国热忱,远赴重洋前往法国留学。

在沈毅看来,富国强兵的关键在于武器之用,倘若能装备上媲美列强军队的先进武器,那么中国人也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抱着这一初衷,沈毅报考了法国里昂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并被成功录取。

在大学里,沈毅主修弹道学,这是一门包括气体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化学热力学等多领域在内的综合性学科,是应用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复杂性可见一斑。

但是,天资聪颖的沈毅仅仅使用6年的时间,便拿到了数理化硕士学位。

随后,他婉拒了法国诸多高级研究所的邀请,毅然决定回国,试图将一身学问付诸实践,报效祖国。

1929年,沈毅回国,彼时国内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蒋介石等一众军阀互相攻伐不断,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兵痞出身的蒋介石虽然表面上一副求贤若渴的模样,可实际上却对科技一窍不通。

只是听闻沈毅研究的弹道学对打仗有帮助,就大手一挥将他任命为中校军官,这是对科研人才的亵渎与浪费。

虽然蒙受奇耻大辱,但沈毅也不以为忤,决定顺应这一安排,投笔从戎。

不得不说沈毅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从未接受过军事教育的他,只是经过短暂的磨合期,便能在军队中混得如鱼得水。

不仅如此,他还迅速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他所率领的炮兵部队,总能比其他部队的炮弹打得更准,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还被冠以“神炮兵”的美誉。

短短几年间,沈毅凭借赫赫战功不断升迁,直到抗战打响,他已经升任少将特种兵团团长、湖北咸宁区游击区司令。

尽管仕途一片坦荡,但沈毅却萌生了退意,在国民党官场浮沉的这些年,沈毅见惯了尔虞我诈,派系斗争。

古人总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当真正身处泥潭中,谁又能保证不忘初衷呢?

眼看着自己一步步沉沦此间,与当初的理想渐行渐远,沈毅却无能为力。

直到一次偶然的邂逅,沈毅与周总理在重庆相识。

经过几次接触,周总理察觉到沈毅对国民党官场的不满,于是将他视为可发展对象,向他介绍共产党的理念与政策。

从周总理恳切的言语以及共产党人的作风中,沈毅感受到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与国民党的黑暗腐朽形成鲜明对比,那才是真正能够带领这个国家和民族迈向复兴之路的进步力量。

解放战争期间,不愿再与国民党沆瀣一气的沈毅,率部在东北起义,沈毅的这一壮举,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而且为驻守东北的其他国军作了榜样,大大推动了东北全面解放的进程。

投诚我党后,沈毅赶赴延安参与革命,并在解放军枪炮改造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待国民党起义将领,我党向来是礼遇有加,更何况这般认真接受改造的大知识分子。

出于对沈毅的信任,建国后,他被任命为国家民航局副局长兼财务处长,许多财务调度都由他经手,可谁也没想到,这居然成为了沈毅堕落的开端。

随着抗美援朝的打响,数十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为身后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陷阵之志有死无生,无数大好儿郎的人生,永远凝固在他们青春正当时,长眠在那片北国的冰天雪地中。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尽管当时新中国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但中央还是以大魄力坚持给牺牲烈士发放抚恤。

而作为财务处长,沈毅是这批抚恤金的关键流通枢纽,正所谓“财帛动人心”。

沈毅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的贪念,将贪污的魔爪伸向国家公款,并大肆挥霍这笔不义之财,沉沦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1951年底,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三反五反运动,其中,贪污分子是此次运动的重点打击对象,例如号称“建国后第一起重大的腐败案件”的张子善、刘青山贪污案,正是在这一期间被揭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三反运动刚一开始,沈毅就遭到知情人员举报,随后锒铛入狱,由于案情实在太过恶劣,贪污数目巨大,所以法院将沈毅判处死刑。

当法律的重锤落下,沈毅自知罪孽深重,这回算是在劫难逃,只能在监狱里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忏悔当初的鬼迷心窍,并感受着死亡一天天逼近带来的恐惧感。

就在沈毅默默等待死刑那一天来临时,转机出现了。

二 哈军工的成立

1952年6月,处于朝鲜战场前线的陈赓将军突然被北京方面紧急召回。

电报上没有明说究竟为何,所以陈赓将军预感可能是需要当面详谈的大事,一刻也不敢耽搁,回到北京后连家都还没回,就直奔中南海而去。

一进中南海会议室,陈赓惊奇地发现,除了毛主席、周总理,就连朱老总等人都齐聚于此。

陈赓心想,听一份前线述职需要这么大阵仗吗?

随后,陈赓将军将前线的情况一一进行汇报,并在末尾报告道:“我军缺乏现代化设备,部队缺少精通科技的人才,造成在朝鲜战场的困境。

只能靠坑道对付敌人的飞机大炮,许多战役由于设备技术落后而不能获得成功……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落后了,在战争中就要挨打。

最急需的,是要培养前方已有的部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保护、使用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炮上坏了个螺丝,在三个连队找不到一个会修的。”

主席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前线的情况已经了解了,前不久苏联那边也答应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所集结陆海空军为一体的军事学院。

原来,早在几个月前,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彭老总就向北京方面拍来电报,提出志愿军与美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上。

用12个字概括便是:敌有我无,敌多我少,敌好我差。

单说双方实力最为接近的陆军,朝鲜战场上,参战美军总计有坦克1000余辆,每个步兵师和陆战师各编得有140余辆;还有装甲车300余辆,每个师各编得有35辆。

各类火炮,从榴弹炮、迫击炮,再到直射炮、火箭筒,美军总计6000多门;单兵装备方面更是武装到牙齿。

而我军基本没有坦克装甲部队,一个军的火炮平均也就520余门,仅为美军一个师的54%,全体入朝志愿军的火炮总数仅相当于美军的45%左右。

陆军尚且如此,更遑论几乎如同一张白纸的空军和海军。

尽管志愿军战士们凭借悍不畏死、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及出神入化的战术指挥,在朝鲜战场上取得辉煌的战绩,打得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节节后退。

但是,军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建立属于自己的军工体系,并提升兵员素质,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中之重。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算盘听上去诱人,可这样建立的军队,就如同纸糊的地基,塌方就在顷刻之间。

同年3月,经过周密研究,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革军委提交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报告经林彪、周总理等人审核后,呈送至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向来高瞻远瞩的主席一眼便看出这份提议的前瞻性与重要性,当即批示“同意,退粟裕办”。

可是,该由谁来主持学院创建工作呢?

一番思考后,一个名字浮现在主席脑海中,那便是“十项全能”的陈赓大将。

陈赓是黄埔一期生,长征期间曾带过红军干部团,1950年还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帮助越南共产党组建强大的人民军队,对于军事教育方面,陈赓颇有心得。

而作为一位将领,陈赓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无数战役,立下战功赫赫。

正因如此,他与日军、美军、法军等诸多外国军队有过交手经验,这对于日后学院开展外国军队研究学习具有极高价值。

除此之外,从零开始创办军事学院,这本就是一项需要频繁沟通交流、协调各方的任务,所谓“过刚则易折,过柔则不济”,由性格刚柔并济的陈赓来执行这项任务最为合适。

所以,这正是毛主席将陈赓大将从朝鲜战场前线调回的原因。

1952年7月,毛主席签发命令,任命陈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而陈赓大将的漫漫建校路,才刚刚开始。

三 呕心沥血创校史

接受主席任命后,陈赓发现自己面对的情况比想象中的更加严峻,其中迫在眉睫的便是“三无”问题,即无校址、无教员、无器材。

在领受这项任务时,陈赓便做好心理准备,无论遇到怎样的难题,都要想办法将其克服,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

于是,他开始在北京西城区灵境胡同41号这方小小的四合院中,调遣各路人马来到北京,筹备建校事宜。

1952年7月,哈军工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及随行的4人专家组来到北京,其中包括一名炮兵少将、一名内燃机专家、一名海军上校和俄文翻译。

随后,陈赓与专家组遍访南北方几个大城市,并对它们的优劣势进行一一比对,经过仔细筛选后,决定将校址选在东北重镇哈尔滨。

一方面,哈尔滨距离国防线较远,倘若爆发战争,哈尔滨在第一时间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早在日据时代,哈尔滨便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苏联援助新中国的国防建设项目,大部分都集中在哈尔滨,这能为日后学生实习提供不少便利。

校址选定后,陈赓开始征集学校教员,毕竟,对于一座学校来说,师资力量的强大与否是决定其上下限的关键因素。

隔行如隔山,尽管陈赓在创办军事学院方面有独到见解,但倘若细致到各个学科分类,他的知识储备就不够用了。

为此,他将时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副主任的张述祖请到灵境胡同41号,由这位弹道专家来拟定需要聘请的教员名单。

张述祖凭借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按照海陆空三军划分,三下五除二便列出一张囊括上百位教授名字的清单。

当陈赓看到清单上整整齐齐排列的名字时,脸上不禁泛起微笑,向张述祖感慨,只要有这些教授加入哈军工,哈军工不日间便能赶超黄埔,直追美国西点军校,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院校。

虽然有些于心不忍,但张述祖还是忍不住提醒陈赓,这些名字只不过是写在名单上,并不代表能请来哈军工,如果最后名单上的教授们能请来一半,那都算是成功了。

原来,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各地建设都亟需人才,而名单上这些军事科学领域的教授,都是各大军区的香饽饽,大多都身兼数职,想将他们从捞到哈军工来简直难如登天。

饶是如此,陈赓还是本着“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精神,利用多年来军中积攒的人脉,朝这边挖挖墙角,往那边打打包票,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将名单上绝大部分教授聘请至哈军工,只余下小部分重量级人物,需要中央批示才能调动。

当初领受任务时,周总理曾答应当陈赓的“后台老板”,所以陈赓也不含糊,拿着名单就准备找周总理兑现承诺。

众所周知,周总理是一位实打实的工作狂,平日里不是在工作,便是在前往工作地点的路上,甚至有过一连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的记录。

所以,几次守株待兔未果后,陈赓改变了策略。

1952年11月的一天,得知当天总理在西花厅有一个会议的陈赓,马不停蹄地来到西花厅,靠在厕所围墙外等候。

果不其然,在会议中场休息期间,总理来到厕所解手,刚一出厕所门,陈赓便将名单递上,笑眯眯地说请总理批一下吧,晚了怕抓不到手。

周总理一边接过名单,一边诧异什么事这么急,连解手的时间你都不放过。

陈赓表示不是要求抓紧时间建设哈军工吗,总理笑着调侃陈赓真有办法,找到厕所来要自己办公,这是一个发明,以后应写到自传里。

就这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哈军工的各大学科教员基本到位。

可就在这时,张述祖教授神色焦急地拿着教员名单来找陈赓,而他此次前来,正是为了沈毅。

四 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为同行,张述祖教授深知,沈毅这样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弹道学专家,放眼全国都称得上是凤毛麟角,正是哈军工需要的人才。

而陈赓大将在了解到沈毅其人,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后陷入了沉思,最终,为了哈军工的未来,陈赓还是决定出面将沈毅保下来,让他戴罪立功。

事不宜迟,陈赓大将立刻致电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请他刀下留人。

面对陈赓的请求,董必武左右为难,毕竟沈毅可是作为“大老虎”的典型被揪出,倘若不将其明正典刑,政府的威严与信誉何在?

于是,董必武当即乘车前往中南海,向毛主席解释此事的来龙去脉。

听完董必武的汇报,主席眉头紧皱,在办公室里踱步思考片刻后,指示秘书请周总理过来一趟,还有陈赓。

陈赓听闻主席传他去中南海,心下一喜,既然主席没有明确拒绝,说明此事还有回寰余地。

到了中南海,陈赓向主席如实汇报沈毅的情况,并强调此人对国防建设的作用之大,旁人难以顶替。

最终,主席拍板决定,把沈毅的死刑改成死缓,监外执行,但考虑到沈毅案闹得沸沸扬扬,哪怕有正当理由,也不适合对外宣布,一切都不得声张。

不久后,办完特赦手续的沈毅被领到陈赓面前,几个月的监狱生活,以及死刑的阴影,使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学者十分憔悴,而他的手上依旧带着一幅手铐,手铐死死地钳住手腕,勒出暗红色的印记。

陈赓见状询问随行人员这是如何回事,随行人员回答沈毅还是犯人,得观察一段时间。

陈赓要现在把手铐打开,随行人员面露难色的建议到哈尔滨再解开。

陈赓坚持说是让沈毅去立功的,戴着手铐不就是说明不信任他,那还能好好改造吗?

随行人员只好将手铐解开,而此时沈毅明白过来,自己之所以从死刑改为死缓,正是归功于眼前这位中年将军。

一想到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沈毅不禁潸然泪下,当即下跪向陈赓保证,在监外服刑期间一定认真悔过,争取为祖国做更多贡献。

自沈毅从监狱中解脱并来到哈军工校舍工作,已经过去半年有余,这半年时间里,沈毅一改过去糜烂的生活作风,成日伏案工作,翻译弹道学方面的外国文献著作,为学校师生编写教材,一丝不苟地践行着当初对陈赓许下的承诺。

鉴于他表现优异,也是为了让他彻底放心工作,陈赓向上级提出申请,要求将沈毅身上的罪名消除,不日便能批下。

可就在这时,从保卫部副部长那儿,陈赓听到了有关沈毅不好的传闻。

据说,有同志在经过沈毅房门口时,经常闻到有刺鼻的酒味。

陈赓怀疑沈毅酗酒,于是立刻带上副部长,决定给沈毅来一次突击检查。

此时正值冬季,踏着地面上的积雪,陈赓二人悄声无息地朝着教职工居住的小平房走去。

刚一到沈毅房门口,陈赓果真闻到一股酒味,他当即推开方面,昏黄的灯光打在他身上,只见办公桌上垒起几座小山般的资料,听到开门声后,资料山背后,一个瘦削的身影站了起来,正是昼夜不停工作的沈毅。

望着一身酒味,胡子拉碴的沈毅,陈赓皱眉问他是不是喝酒了?

见沈毅点了点头,陈赓又说最近你翻译出了不少资料,帮了大忙,但也不要骄傲,在生活上要严格一些。

沈毅有些紧张地说好,刚来的这批资料很快就能翻译完,请陈赓放心!

陈赓满意地点了点头,踱起步子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忽然冻得打了个哆嗦,随后询问沈毅为什么不开暖炉。

沈毅指了指身周的资料,回答陈赓这些资料太宝贵了,起暖炉万一着火了,这些资料可就都保不住了。

陈赓闻言鼻子有些发酸,回到办公室后,陈赓立刻起草章程,把整个哈军工最好的屋子腾出来,作为教授们的宿舍,并为他们请来专门的厨师,给他们做饭。

但哈军工校区及周围设施齐全的房屋并不多,于是陈赓便号召老干部们主动搬进平房里,把条件好的屋子让给教授们住,为了起到带头作用,陈赓本人更是第一个搬进平房。

1953年9月,哈军工举行了第一届开学典礼,学校正式诞生。

而沈毅作为第一批教员,平时除了继续翻译文献、做弹道学实验研究外,也会给学生们上课。

他的优异表现引来了陈赓的认可,而他的特赦令,也在1959年和功德林改造的战犯们一起批了下来。

结语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军事院校,哈军工的创立是我国在国防军事教育方面的一次伟大且成功的探索,在陈赓大将以及学校一众师生的努力下,哈军工一跃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闻名的军事院校,被欧美誉为“东方的西点军校”。

随着时代的变迁,哈军工已成为历史,但它的衣钵传人,却遍布全国各地。

如今的国防科技大学、哈工程、南京理工等诸多高校,都是由过去从哈军工拆分出的各个院系演变而成,哈军工的精神,依旧在世间传承,发扬光大。

编辑:李冕智

责编:t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56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