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安徽“桃花源”古寨,村民不肯搭理外人,一查竟是匈奴后裔

安徽池州一直都传闻,说东至县的金家村(现改为南溪古寨),四面环山犹如桃花源,去一次犹如探险。

直到2004年,东至县进行人口普查时,县旅游局局长齐自立,亲自步入了迷宫一般的村落。

谁要是问起村子的来历,村民则闭口不谈,在这方面不肯搭理外人,身份保密了千年之久。

村子的确犹如桃花源,像是故意选择在深山隐居一般,村里有明显的军事堡垒体系,可惜只剩下地基。

通过族谱,查出金家村不仅是匈奴后裔,而且还是匈奴太子金日磾的直系后代,各路专家纷纷进村,大胆假设,细心求证。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在那大山深处,发现最后的匈奴部落。

一,深山古寨,神秘村落

关于此事的详细经过,要从2004年说起,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要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而该县的旅游局局长齐自立,早就听闻了神秘的金家村(现改名为南溪古寨),据说那里犹如是《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一般。

自古以来,金家村就极少跟外界接触,直到国家富裕了,人们喜欢探险旅游,才在深山之中,发现了那片神秘的古寨。

齐自立听闻之后,想要实地考察一番,于是就亲自去往金家村。

到了地方之后,村民起初倒是很热情,端茶倒水的待客周到,很主动地过来打招呼。

再看周围的环境,的确犹如传闻中的那样,地处深山,与世隔绝,风景优美……

然而,当齐自立问:“这个村子是从哪里来?”

一句话问出去,村民态度骤然改变,有的人闭口不谈,也有的人绕开这个话题,但更多人是悄悄后退了几步。

很明显,村民并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以至于来金家村的客人,更加好奇这片古寨的来历。

中国人对于“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向来好奇心很重,翻阅了县里的史料之后得知,金家村在东至县,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也就是说,最晚也是在唐朝时期,迁移到东至县这边,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金家村明显是故意选择穷山恶水的地方建寨安家。

可话又说回来,放古时候是穷山恶水,放今天则是自然环境优美,保留着原生态的古代民居。

东至县为金家村总结了“三奇”,山奇、水奇、村奇……

古寨周围的大山,好似是天神一刀一刀劈砍而出,不仅怪石嶙峋山高林密,也犹如天然屏障一般,把金家村保护了起来,源源不断的山泉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古寨周围的三条小河,是自西向东倒流,别看河水不宽,在古代却是护村最重要的屏障之一,可以挡住土匪的马车和马匹,防止大批粮食被盗。

至于第三个村奇,咱们留作后面的文章再说。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金家村在东至县传承了上千年,却始终笼罩着神秘的面纱。

据齐自立的调查,金家村村民百分之九十都姓金,这要是放在别的地方,或许并不罕见,可放在东至县却显得与众不同。

经人口普查,金家村有七百八十多位村民,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才逐渐跟外界有了更多的沟通。

在金家村的周围,有一面面的石头矮墙,墙里墙外杂草丛生,明显是有些年头了。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放在今天来看是矮墙,可如果放在古代,极有可能是护村的石头高墙,只不过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只剩下墙基。

从矮墙的规模来看,金家村必然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军事堡垒。

齐自立仔细观察金家村,而最吸引他的地方,便是村口的那两栋碉楼,属于是明显是古代箭楼,完全是用石块垒砌而成,从外形来看,带有特点鲜明的军事用途。

不仅是全村最高的建筑,中间还有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孔洞,跟村子周围的石头矮墙相连,属于是防御工事。

可问题是,金家村都已经建在了深山当中,为何要修建防御工事呢?又似乎是军事用途。

据史料记载,金家村的村民在东至县,自古以来也没跟谁起过冲突,向来安居乐业,向来与世无争。

再看金家村的祠堂,那是寨子里最气派的建筑,相比于东至县的本土建筑,风格看似差别不大,但细节有明显不同。

祠堂当中,可以看到很多仿“弓箭”的雕刻,祠堂里又放着本地罕见的拴马桩和上马石。

尤其是祠堂的“柱础”也就是柱子的基础,安徽一般是圆圆的鼓形石墩,可金家村这里却是马蹄形。

前后研究了一遍之后,便可从金家村的建筑当中,看出独特的少数民族特征,齐自立很想知道,到底是国内的哪一个少数民族?

二,真相大白,汉初唐末

齐自立如果想揭开金家村的来历之谜,最简单的办法,便是翻看族谱,不过连他也万万没想到的是,真相会远远出乎预料……

齐自立亲自去找金家村的族长,当然了严格来说应该是村干部,另外也询问了村里的老人,打听族谱的事情。

很快就问出,金家村的祠堂里,的的确确有一本族谱,族长也愿意拿出族谱,让齐自立翻看。

不看不知道,才刚刚看了开篇,齐自立的目光可就再也挪不开。

因为金家村的族谱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他们是匈奴后裔。

甭说是齐自立这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连国内的普通人,只要提起匈奴二字,也都会想起那个叱咤草原的强悍民族。

虽然匈奴在电影电视剧上演绎了一遍又一遍,但真实的匈奴历史,至今都藏在浓浓的时间迷雾当中。

据记载,在战国末期的时候,中原各国打得不可开交,也就顾不上塞外草原。

同时期的北方草原上,匈奴本是普通的游牧民族,可随着头曼单于上位,展现出颇为惊艳的理政能力,所以匈奴的实力逐渐强大。

因此北方草原上,东胡、月氏、匈奴三足鼎立,数东胡实力最强最霸道。

匈奴每当遇到灾荒,每当听闻中原地区大乱,就会率部骚扰劫掠中原百姓,所以多个诸侯国筑起了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派出三十万精锐大军远征,匈奴被打得丢盔弃甲,在草原上逃亡十多年。

大秦王朝实行一系列的安民政策,所以北部狼烟落下,不见刀兵。

紧接着,匈奴内部出了问题,头曼本该把单于的宝座传给儿子冒顿(modu),但头曼却更喜欢阏氏所生的小儿子,所以想要废长立幼。

冒顿身为匈奴太子,地位可就太尴尬了,他明显察觉到,自己的地位朝不保夕。

头曼为了废张太子,于是派冒顿去跟月氏联盟,说白了就是送去当人质,然后再突然派兵攻打月氏。

可冒顿早就察觉到父亲的阴谋,当然了也有可能是通过卧底,得知了父亲的计划。

冒顿居然偷了月氏的一匹好马,星夜兼程逃回了匈奴,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可能是月氏故意给了冒顿一批好马。

这时候头曼单于犹豫了,认为冒顿似乎是有能力的人才,到底要不要废长立幼呢?所以纠结再三,也不知道该怎么是好。

头曼于是送给冒顿一批骑兵,看看儿子的能力有多大,以后再决定是否废太子,再有就是这批骑兵,能安抚冒顿的情绪。

冒顿则开始培养死士,这一点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响箭射到哪里,死士也要弓箭齐发射到哪里。

冒顿射死了他最心爱的战马,又射死了最疼爱的妻子,而死士如果犹豫不射箭,就会被当场处死。

直到有一天,冒顿陪着父亲外出狩猎,响箭射向了头曼,死士也都箭箭齐发,头曼当场身亡。

从那之后,匈奴进入了冒顿时代,真正地走上了强盛之路。

与此同时,秦二世登基做了皇帝,中原地区再次大乱;此消彼长之下,冒顿又打败东胡,称霸了北方草原。

随着天下大乱,冒顿屡屡侵犯中原城郭。

而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也想学着秦始皇的样子,去跟匈奴开战,最后的结果,则是兵败被围,差点死在白登。

刘邦被匈奴的强大震撼了,那动辄百万匹精锐战马,让他深深地意识到,汉匈不可开战,只能和亲妥协。

西汉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刘彻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坐拥几代人积累的财富,不想再受匈奴之辱。

再有就是少年不可欺,更何况刘彻是少年皇帝,于是开始了恢弘壮烈的汉匈之战。

战争打到最后,汉匈都元气大伤,匈奴内部分裂为一南一北两个部分,南匈奴归顺大汉,北匈奴则不知去了哪里。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想要谋朝篡位,南匈奴在这个时候站错了队,铁了心地跟王莽狼狈为奸。

天选之子刘秀横空出世,一举击溃了王莽,建立了东汉王朝。

王莽集团覆灭,连舌头都被分吃,而南匈奴自然也苦到灵魂深处,只能隐姓埋名,各部分散逃命……

历史上关于匈奴的记载本来就很少,而东汉建立之后,关于匈奴的记载,也就只剩下只言片语。

可到21世纪,东至县的旅游局局长,不仅找到了跟匈奴有关的记载,而且金家村的村民,正是匈奴后裔。

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接下来则要研究金家村,到底是真正的匈奴后裔?还是为了炒作旅游景点?

从逻辑来说,金家村并不会捏造历史,因为这里并没有突出的旅游价值,并不能产出多少经济价值。

再有就是,村民如果想炒作旅游的话,早就到处宣传这件事,而不是守口如瓶不肯透露。

最重要的实物证据,则是祠堂里的上马石和拴马桩,以及那马蹄形的石墩,明显属于是匈奴特征,并非徽派本地文化。

匈奴擅长骑马射箭,所以齐自立才会在祠堂里,找到诸多“弓箭”的建筑特征。

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证据,那就是南匈奴归顺西汉之后,汉武帝非常的高兴,所以赐姓“金”,所以南匈奴的后人,以金为姓氏。

金家村的村民,一直传承到今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姓金,这也印证了历史记载。

齐自立想到了东汉初年,南匈奴四散逃亡,所以他猜测金家村,正是东汉末年迁移而来,后来事实证明他猜错了。

三,千年以来,守口如瓶

而金家村最大的秘密,便隐藏在村子中间的祠堂当中。

据碑文记载,祠堂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83年。

宗祠当中,摆着一排排的金氏先人的牌位,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金日磾”牌位,放在了祠堂最重要的位置。

西汉的史书,对于金日磾有明确的记载,毕竟此人在汉朝当过官员,是匈奴休屠王的儿子。而在匈奴的归顺部落当中,就数休屠王的实力最强。

从这里金家村的祠堂便可看出,村民不仅是匈奴后裔,而且是匈奴太子金日磾的直系后裔。

专家赶到金家村祠堂,开始鉴定牌位的真伪,首先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牌位上的一个个名字和顺序,跟史料一模一样,牌位的排位百分之百正确。

再判断年代,祠堂里的牌位,至少也是千年之前的东西,也就是说先有的牌位,后建立的祠堂。

到这个时候也就可以清楚认定,金家村的村民,正是匈奴后裔。

可谜团在于,金日磾的后人,本该生活在长安,也就是咱今天的西安,为何会出现在这偏僻的深山当中?

据村民和族谱的说法:在公元878年晚唐,黄巢发动起义,叛军到处攻城略地。

而匈奴这边,自然要服从皇帝的命令,于是派出了一千多名精兵,去跟黄巢开战。

匈奴千人部队,从长安一路打到了徽州,完成了任务之后,于是部队折返想要往回走。

当时天下大乱,处处民不聊生,当匈奴的这支千人部队,走到了金家村的时候,发现此地好似世外桃源。

至少对于他们来说是世外桃源,周围都是深山和森林,四面八方山川乃天然屏障,战火很难烧到这里。

因此,匈奴的千人部队,也就留在了此处,先是安营扎寨,后是建房修墙,再加上厌倦了连年不断的战乱,所以才决定定居在此处。

所以说齐自立之前推测错误,金家村并非东汉初年迁徙到此处,而是唐朝末年迁徙到此处。

万万没想到,这地处大山深处的古寨,居然是匈奴的直系后裔。

回过头再看满村的石头矮墙,也就不难联想到金家村曾经的鼎盛,一面面的石头高墙组成工事,跟村口的碉楼相连。

据族谱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是金家村最繁荣的时期,村里有一千多户人家,有四千多口人。

总共修建了十五个祠堂,一个总祠十四个分词,村子设计成九十九条小巷子,中间则是S形的道路。

按照阴阳八卦的样式,整体规划了金家村,所以外人进了村里常常迷路,如果没有当地人带领,很难走出金家村。

据专家考证,金家村之所以修建成军事堡垒,主要是因为历史上不断的迁徙,所以有危机意识。

当专家解开层层迷雾,认为研究金家村的历史,为匈奴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调查进展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谜团没有解开,那就是村民为何会隐瞒身份?为何不愿意透露自己是匈奴后代呢?答案同样是在祠堂。

据村里的族长介绍,以前修祠堂的时候,并不知朝廷的规定,仅仅是自己想如何修就如何修,按照村民的想法来。

于是,把四面的四座山,想象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

为了彰显气派,所以为祠堂修了一百根柱子,可朝廷规定是,只有皇帝住的地方,才能使用一百根柱子。民间谁要是这样做,必然是杀头的罪名。

当金家村修完了祠堂之后,才知道朝廷还有这样的规定,这时候如果拆了柱子,可能会影响到祠堂的安全。

可如果不拆掉一根柱子,万一有哪个嘴快的,去县衙告状举报的话,金家村可就危险了。

再加上他们明知道自己是匈奴后裔,所以担心朝廷的官兵过来围剿,最终村民经过商议,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就锯了一根柱子。

但锯也仅仅是、在柱子的下面锯出一条缝隙,左右做出支撑,保证柱子的牢固。

也就是说,有一根柱子没有落地,是处在悬空的状态,因此也就避免了麻烦。

这样一来,一旦朝廷派人调查,金家村便可免遭杀头之祸。

村民自古以来,都不愿意透露村子的秘密,再加上祠堂用了一百根柱子,所以更不愿意吐露真实身份。

他们两千年来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找到个休养生息的地方,所以才会倍加珍惜。

人类历史,其实战乱的时间,要比和平的时间更长,而金家村饱受战争之苦,所以才会特别重视保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53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