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受寸磔之刑时,为啥一声不吭?他倒是想高呼,可惜开不了口

同治二年(1863年)6月27日,成都万人空巷,奔向位于老城墙的下莲池法场。

午时三刻,刽子手高高举起钢刀,开始对犯人实施凌迟之刑。

所谓的凌迟,也叫作寸磔,就是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一寸寸割掉,直到犯人疼痛而死。刽子手不能触及要害部位,也不能作弊,几刀就将犯人杀死,刑部有专门规定,必须要让犯人挨够3600刀(朝代不同,规定也不尽相同)。

目的就是要让犯人疼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让观看行刑的人产生恐惧,心灵震撼,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在清代,只有重大刑事犯罪,如虐待父母,谋杀亲夫,以及密谋造反才会被处以凌迟之刑。

凌迟太过于残酷,老百姓都很惧怕挨到自己身上,只能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因此,犯人凌迟的场面并不多见。这就不难理解,成都人为何要在今天扶老携幼去观看行刑。

这次凌迟的犯人身份可不简单,他是久负盛名的太平军将领——翼王石达开。

川地百姓都争先恐后去观看,不是出于支持或者同情心理,只是为目睹犯人惨叫的场面,获取感官上的一些刺激。

由于朝廷对太平军妖魔化的宣传,老百姓被蒙蔽了,都认为石达开是个大魔头,没有几人同情他。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比如戊戌变法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行刑的时候老百姓大声叫好,还有人往他身上扔臭鸡蛋,死了还要被人去蘸人血馒头。

川地老百姓就是为了去看热闹,看石达开这个“大反贼”怎么在刽子手行刑的时候,发出一声声惨叫。可是结果却让他们失望,石达开从头到尾,挨了上千刀,却始终神色镇定,到死都默不作声。

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让观看行刑的老百姓肃然起敬,都说他是条汉子。就连在场的清军官兵也深感震惊,敬他是真英雄。

四川布政使刘蓉情不自禁地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不过当后人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对石达开挨了千刀(也有人说是3000多刀)心中会产生一个疑问。因为人并不是石头,受到外界刺激,肢体会产生本能反应,尤其是被刀割的时候,他不可能一声不吭。

换言之,人的生理是有极限的,从科学的角度讲,默不作声是反常识的。而且在《清史稿》中,也没有关于石达开行刑一声不吭的记载。

而记载那一场景的,都属于“野史”。清王朝对太平军说到底是恐惧的,即使有这样的场景,史官也不敢记载。

在此情况下,“野史”反而更真实可信。

那么,石达开既然疼痛难忍,为何一声不吭?他如果怕人笑他懦弱,可以选择大骂敌人的方式来减轻痛苦,同样也不失英雄气概,甚至效果也要比他默不作声更好。

仔细观看那段历史,不难发现,石达开不吭声不是因为大义凛然,而是形势所迫,条件所限,他根本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石达开,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道光十一年(1831年)3月出生于 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当时清朝已经建立已经195年,清军入关也已经187年。

根据朝代兴亡的规律,清朝已经过了巅峰,一步步走向下坡路。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清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精心打造下,进入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康乾时期,中国人口大幅度增长,在乾隆中期就达到了1.5亿人左右,但这并不代表着到处是一片莺歌燕舞,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口的增长并非得益于皇帝的英明领导,主要还沾了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从国外引入的光。

所谓的繁荣盛世下面,是统治者疯狂兼并土地,官员道德沦丧,腐败成风的社会景象,百姓能混个温饱、勉强不流离失所而已。不然的话,就不会滋生出富可敌国的大贪官和珅。

嘉庆登基后,铲除和珅,却不株连其他行贿者,就是因为清朝的官场腐败已经不可救药、积重难返。康乾时期的繁荣是虚假繁荣,掩盖不了四伏的危机。

不然的话,嘉庆皇帝励精图治,其继承人道光也节俭抠门,财政赤字连年增加,国库存银连年减少(道光时期只有1000万两),该作何解释?

根据历史周期律,王朝兴衰是必然的,清朝到了道光时期已经开始衰落。贫富悬殊差距加大,官场腐败严重,豪强土地兼并,社会矛盾突出,民众揭竿而起的事例层出不穷,国家进入了相对的乱世。

乱世出英雄,石达开就生逢乱世。

石达开出生之时,广东嘉应州的洪秀全已经17岁了。洪秀全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他当初也希望通过科考获取功名,以报效朝廷,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可是科举制太落后了,让满腹经纶的洪秀全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不知不觉,洪秀全已经30岁出头,他想起了那句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于是,他像一千年前的黄巢那样,彻底死了科考的心,决定起兵造反。

与其遵守道光皇帝制定的科考规矩,不如自己当皇帝,为天下读书人定规矩,让他们遵守,岂不快哉?

洪秀全跟黄巢不同,他有自己的理论武器“拜上帝教”,这让起义军的起点高,凝聚力强,是黄巢所无法比拟的。

石达开是英雄,但是如果没有洪秀全,他充其量也只是草莽英雄,很难轰轰烈烈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把清朝的天戳个大窟窿。

石达开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如果就这样下去,他也许会像无数男子那样,好好学习,争取考取功名。可是在6岁的时候,石达开的父亲突然生病,一病不起,在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后撒手人寰,丢下了4个儿女和三十岁娇妻。

身为家里老大的石达开,没有洪秀全那样幸运能去读书,而是在小小年纪就开始养家,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生活重担,种田、贩卖鸡鸭,走南闯北。这让他饱尝生活艰辛,也让自己的意志得到磨炼,更重要的是,在四处闯荡的同时,他也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这个圈子里,就有胸怀大志的洪秀全,和不甘平庸的冯云山。

常言道,“圈子决定人生”,和鲁班一个圈子,你就会造房子;跟曹植一个圈子,你就可能成为一个诗人、文学家;跟张仲景一个圈子,你可能成为一个名医。

当时的洪秀全已经创办了上帝教,到广西传教,他传教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反。在结识了洪秀全之后,石达开的心也不安分起来。他本来就是一个底层百姓,对清朝统治者持敌视态度,恨不得铲除人间不平,但是在认识洪秀全之前,他也只是骂娘,发牢骚,最多也是埋怨自己命不好,根本没有将皇权推倒再来的想法。

因为这时候的他,才十六七岁,还是个少年。认识洪秀全之后,洪秀全拍着他的肩膀说:“抱怨没有用,小兄弟,还是造反吧。陈胜、吴广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来,石达开茅塞顿开,他当即热血沸腾。回去之后,石达开积极做起义准备,有意识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结交四方英雄豪杰。

经过四年的精心准备,在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的时候,20岁的石达开带着4000人马加入其中。

这让洪秀全非常兴奋,他对石达开说:“你这个小兄弟太了不起了,带来这么多人来,我就封你为左军主将(意为“羽翼天朝”)好不好?”

石达开听了当然笑逐颜开,从一个小商贩,一下子成为将军,能不开心吗?

不过这时候的洪秀全对石达开的能力还有所怀疑,这个卖鸡鸭出身,没有文化的小伙子,能指挥千军万马吗?

事实证明,洪秀全的担心是多余的,石达开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也没有学过什么绝世武功,但他有军事天赋,好像就是为带兵而生的。

1954年,石达开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

当时太平军已经攻占了金陵(南京),建立了政权,上层领导被胜利冲昏头脑,不思进取,开始享乐。他们大建豪宅,广纳美女。

英雄爱美人,石达开血气方刚,何尝不想缠绵温柔乡?但是他明白,革命尚未成功,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因此,石达开洁身自好,不贪财不好色,清廷一天没推翻,就保持着一分居安思危的意识。

1854年,老谋深算的曾国藩看出了太平军的短板——水师太弱。于是他开始投入巨资,积极购置战船,培训水兵,一切就绪之后,湘军向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发起进攻,让后者吃了不少苦头。

石达开眼见形势不妙,亡羊补牢,也开始建立强大的水师。1855年,44岁的曾国藩跟24岁的石达开再次在九江一带交手,结果被打得满地找牙、屡战屡败。湘军一败涂地,让曾国藩产生了绝望情绪,他竟然要跳水自杀,幸亏被部下死死抱住。不然的话,曾国藩也就不能落下外号“曾剃头”,只能到阴间去剃头了。

此后,石达开越战越勇,取得了“水陆洲大捷”,之后又下岳阳、夺武汉,所向披靡,打得清军谈“石”色变,落下了“恐石症”。

正是因为石达开和陈玉成、李秀成等名将的努力,所以太平天国军队很快就攻下了江南大部,守住了天京,胜利成果得到巩固。

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要清朝统治不推翻,太平天国的危险就依然存在,这场大戏谁能笑到最后,还很难说。

而太平天国的高层却目光短浅,开始比赛享乐,更可怕的是,上层斗争日趋激烈。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中间又没有调和人,只能通过武力解决。

高层争端由来已久,起因是二元化领导体制。

清道光二十八年春,冯云山被捕,洪秀全远在广州,拜上帝会群龙无首、人心浮动,眼看就要散伙。关键时刻,杨秀清忽然倒地,口吐白沫,念念有词,自称“天父下凡”力挽狂澜,让太平军度过危机。

从此,杨秀清习惯了“天父”附体,动不动就“下凡”,天国变成了二元化领导,祸根就此种下。

太平军建都天京(南京)之后,杨秀清更加狂傲,不把洪秀全放在眼里,大有分庭抗礼的意思。

这个时候,天王身边的红人韦昌辉和赖汉英等人就建议杀掉飞扬跋扈的杨秀清。天王批准了他们的建议,韦昌辉带兵铲除了杨秀清,但是也存在滥杀无辜现象,上万将士被株连,太平军内部因此分裂。

石达开听说后赶紧赶往天京,怒斥韦昌辉破坏太平军团结,犯下大错。韦昌辉拒不认错,甚至还想借助洪秀全,杀害石达开。石达开无奈,只能匆忙出走,来到安徽。

他随即给天王上书,请求铲除韦昌辉,以平息众怒。洪秀全明白太平军离不开石达开,就下决心杀了韦昌辉,同时请石达开回来。

回到天京之后,石达开极力止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团结陈玉成、石镇吉、李秀成、杨辅清等少壮派将领,让太平军慢慢恢复元气,得到了全军上下的拥戴,被军民尊为”义王”。

洪秀全对此寝食不安,唯恐石达开成为杨秀清第二,他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石达开权力。石达开是个明白人,也怕自己重蹈杨秀清覆辙,自己安危事小,太平军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石达开万般无奈,只能再次带走10万官兵出走。后来天京局势紧张,洪秀全多次下令石达开回去,但他去意已决,只同意让陈玉成、李秀成回去。

最后,在与曾国藩大战的过程中,石达开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被湘军打败。

1863年5月,石达开被清军追击,在大渡河兵败被俘。

造反是十恶不赦之罪,因此石达开被凌迟处死。在行刑的过程中,石达开为何默不作声,真的是因为意志坚强?其实不然。

不说人的生理极限,即使石达开的性格,也要对清廷走狗破口大骂。之所以一声不吭,是因为他已经发不出声音,清廷鹰犬害怕他当场大骂,辱没了当朝皇帝,因此在行刑之前,在他嘴里被塞了个大木核桃。

在这样的情况下,石达开即便想痛斥“清妖”也做不到。

其实这并非清廷独创,为了防止犯人在行刑的时候呼喊“反动”口号,行刑官要么割掉犯人舌头,要么在嘴里塞一块棉布即“封口布”。

所以,凌迟的时候默不作声,并非石达开一人,大多数囚犯都是如此。

不过,对于石达开这样的反清大英雄,后世的人们更愿意选择相信,是他的坚强意志才让他面对死亡的时候镇定自若,这也是一种尊敬和美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23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