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唐朝盛产各种类型和风格的边塞诗,也涌现了一批边塞诗人。

具有丰富军旅生活体验的高适,他的诗中带着对战场深刻的思考:“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王维来到了塞外,见到了辽阔苍茫的风景,并用诗将其描述了出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岑参,用浪漫奔放的诗词,将塞外的寒冷描述了出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边塞诗人王之涣,为人低调,仅仅留下了六首诗,却每首都是精品。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王之涣的诗词

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家世显赫,从曾祖父到父亲,都在朝为官。

因而,他从小便衣食无忧,物质条件非常优渥。

虽然他才华横溢,却从未考虑过参加科举考试,每天只是和朋友一起饮酒、练剑、写诗,日子过得十分逍遥。

说起和朋友喝酒,王之涣还有一段“旗亭画壁”的佳话。

一年冬天,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一起到洛阳一个叫做旗亭的酒楼喝酒,正好酒楼内有个梨园班子在演唱。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听着歌女们正在演唱当时的流行诗歌,王之涣也来了兴致,提议道,往日我们常常都喜欢在诗上争个高低,如今机会来了,这些歌女演唱谁的诗最多,谁就在诗坛上最有名气。

高适和王昌龄两人都点头同意。

很快,一个歌女上前来了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当王昌龄听见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时,便知道这是自己的诗,他笑着等歌女唱完,然后高兴地对身旁两人说道:“这是我的!”

很快,第二个歌女也开口了,她唱的是:“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很明显,这首凄凉的诗歌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按理来说,这第三个歌女演唱的诗该轮到了王之涣了吧,可是偏偏第三人唱的又是王昌龄的诗:“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这首诗是《长信秋词》,描述了赵飞燕成为了皇帝的新宠,而受到冷遇的班婕妤不得不像使女一样,天刚蒙蒙亮,便出门打扫。

有人欢喜有人愁,虽然王昌龄为获得了两票而高兴不已,可是王之涣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

因此,王之涣有些赌气的说道:“这几个姑娘相貌平平,气质庸俗,欣赏不了我的诗,你们看那第四个歌女,长得最漂亮,她肯定会唱我的诗。”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刚说完,这第四个上台的歌女便上前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人听完后,开怀大笑,也不论输赢,都举杯畅饮。

王之涣一共作过两首《凉州词》,其一便是这位歌女唱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首诗的第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地势险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三、四句将“羌笛”和“春风”拟人化,通过羌笛哀怨吹奏杨柳曲(离别之曲),春风不度等景象,来表现边塞环境的悲壮苍凉,戍边战士们的思念家乡之情。

《凉州词》其二的名气不如其一的大,但也很有内涵,其前两句为“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这是诗人在感叹匈奴首领曾经多次登坛杀马来祭祀,目的是为了兴兵犯我中原。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后两句以“汉”代“唐”,赞颂唐朝的天子神武,不答应与匈奴的和亲,让匈奴无功而返。

慈禧太后便是《凉州词》其一的忠实追随者,一次,她命大臣将这首诗题在扇面上,以便自己欣赏。

没想到,这位大臣却少写了一个“间”字,慈禧发现后,非常愤怒地问道:“你是不是以为我没有读过这首诗?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最后一个字怎么没写上?”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这位大臣被吓得不轻,竟然急中生智,解释着,这首《凉州词》若是少了间字,会别有一番韵味。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仍旧是和顺的,且成为了一首新的词。

慈禧思索片刻,便转怒为喜,由此可见,王之涣的诗别有奇妙之处。

巧破奇案

王之涣的前半生虽然活得潇洒,但是当他的父母都已经去世后,他没有了经济来源,也只能考虑出门打工。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虽然不参加科举便无法入朝做官,但是因为衡水县长赏识,35岁的王之涣顺利地得到了衡水县主簿的职位,不仅如此,衡水县长还将自己的女儿李氏许配给了王之涣。

然而王之涣没当几年官,王之涣便被人诬陷出言犯上,这可把王之涣气得不轻,他原本便无心官场,此刻借着这个由头,便辞官不干了。

妻子李氏和王之涣十分恩爱,两人由此过了15年的清贫生活。

在这期间,王之涣写了很多诗词,不过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他这辈子只有6首诗流传到了后世,其中最为令人惊叹的便是《登鹳雀楼》。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鹳雀楼位于山西蒲州的黄河东岸,高六层,始建于北周,王之涣的诗为这座楼添了不少的名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前两句描述了诗人登楼后所看到的景象,画面宽广辽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四句发人深省,蕴含哲理,想要看得远,需得站得更高才行。

这首诗全没有生僻字,连小学生都能读的十分顺畅,难怪在《唐诗排行榜》位列第四,不愧是五绝之冠。

在家十五年没有工作的王之涣,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便在亲人的劝说下再度出来当官,这一次他在文安县担任县令。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文安县有一家人,夫君在外经商,妻子和小姑子在家里相依为命。

可是一天晚上,小姑子却惨死在家中,当商人妻子发现后,立刻将案子报到了县衙。

王之涣开始审案:“你是如何发现小姑被害的?”

商人妻子说道:“当晚我正在磨坊推磨,却突然听见小姑大喊一声‘救命’,当我跑到小姑房门口时,却看到一个黑影一闪而过,身上光溜溜的。”

通过审问,王之涣知道她们家中还有一个大黄狗,然而神奇的是,大黄狗当天晚上并没有叫唤。

由于现场找不到其他的证据,王之涣便叫人把大黄狗给抓来,决定要当众审问它。

当众审问大黄狗?县上众人纷纷好奇,都来观看,谁知,王之涣却让人将青壮年男子留下,将其他人关在门外。

这些青壮年男子正一头雾水之际,王之涣又命令他们脱衣面朝墙站好,这些人虽然觉得王之涣的命令有些荒谬,却不敢违抗县令,依言照做了。

王之涣一个个检查他们的后背,发现有一个叫做阿狗的男子身后有两道红痕,便询问了这人的身份。

原来,阿狗正好是这对姑嫂的邻居,平日和这对姑嫂相熟。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王之涣对阿狗进行了审讯,果然,是这个阿狗杀了小姑子,又在商人妻子赶来之际,匆忙逃跑了。

因为是熟人作案,所以大黄狗没有叫唤,群众听完了前因后果,都对王之涣破案的手段敬佩不已。

未尝离别苦

王之涣有三首送别诗,第一首为《送别》,是在送别即将远行的朋友时所作。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前两句描述了在春风中,护城河岸的杨柳树长得枝繁叶茂。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古人有离别赠柳的习俗,“柳”与“留”同音,意味着依依不舍,诗人将杨柳拟人化,故意不愿意让人们折去送别。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李白读过王之涣的这首诗,非常喜爱,曾经在金陵送别友人时,化用王之涣的诗句,作了一首《劳劳亭》,最后两句为“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第二首为《九日送别》,也是描述两人即将分别的场景,全诗的意境非常悲凉。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首句的“蓟庭”即为“蓟北”,第二句别有新意,诗人竟然希望故友登高为自己送行。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第三句描述了两人共饮菊花酒,第四句的飞蓬用来衬托在外漂泊的落魄伤感之情。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他这最后一首送别诗,是这三首中作的最好的,叫做《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前两句用“长堤春水”、“一道流”,描绘出万千细流汇入大海的场景。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第三句用“去棹”代指离别时人们的悲叹声,最后一句将愁实化为了有重量的物体,诗人感叹这桃花溪太浅了,载不动船上浓浓的忧愁。

王之涣:6首诗流传千古,办案比写诗更强

李清照有一首叫做《武陵春》的诗,有一句的构思和王之涣此句相似,只不过是将王之涣暗写的“愁”,明明白白地写了上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通过这三首离别诗可知,王之涣应当没少经历过这种离别苦,然而他低调的生活,又让后人对他知之甚少。

王之涣再入官场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享年55岁。

王之涣的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靠数量而靠质量在繁盛的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

六篇佳作,能够流传千古,这已然足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234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