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柴氏江山,周世宗精心安排托孤事宜,然而真的管用吗?

回望历史,先主临终托孤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讲求父死子继,一脉相承,当皇帝不久于人世,看着自己穷极毕生精力守护的江山,怎会愿其落入他人之手,终归还是想留给自己的子嗣。

即使子嗣是乳臭未干的小儿或蹒跚学步的婴儿。

此时也往往是政权最不稳固之际,少主年龄过小且不能主事,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必须将其托付在值得信任的大臣手中。

托孤大臣若是选得好,则成就诸葛亮辅佐刘禅这桩美谈;若是看走了眼就是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为了柴氏江山,周世宗精心安排托孤事宜,然而真的管用吗?
费尽心思,力保江山无虞

公元960年元月一日,驻扎在陈桥驿站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部众们的簇拥下,“极不情愿”的穿上了那件象征着真龙天子的黄袍。他无奈地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而后赵匡胤立下禁令,命大军不得袭扰百姓,不得侵占朝市府库,不得对皇帝与太后无礼,数十万人浩浩荡荡地开赴皇城,兵不血刃的完成了这场政权更迭。

对此宋廷很是骄傲,认为五代十国的王朝兴替,总是腥风血雨,喋血宫门时有发生,而太祖皇帝未曾流血就建立起了王朝,这是十分值得标榜之事。

为了柴氏江山,周世宗精心安排托孤事宜,然而真的管用吗?

其实赵匡胤大军入城未曾兴起反抗,他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稳定民心是一方面,更深层次是原因,是无人能与其抗衡。

早年间赵匡胤曾游历四方,在一个老和尚的指点下,投入时任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麾下。赵匡胤追随郭威南征北战,立下了不朽功勋,当郭威建立后周时,赵匡胤也成了滑州副指挥使。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郭威对其十分信任。机缘巧合下,赵匡胤成了时任开封府尹的柴荣手下的开封府马直军使,深得柴荣倚仗。

为了柴氏江山,周世宗精心安排托孤事宜,然而真的管用吗?

当柴荣继承大统,根基不稳之际,是赵匡胤数次力挺。在柴荣北伐被困之际,也是赵匡胤舍身救主大破北汉军,既保了柴荣一命,也为他赢得了威望。

赵匡胤的确是带兵打仗的一把好手,每次柴荣御驾亲征,都会带赵匡胤于左右。主仆二人,往往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柴荣是个极其有抱负的明君,他一心想统一天下,在赵匡胤的辅佐下南征北战。

自显德六年四月起,柴荣在一个多月里,连克三关三州,共十七县,俨然有问鼎中原的阵势。当时柴荣想一鼓作气拿下幽州,但众将士均认为有些唐突,柴荣这次没有听从谏言,执意要打。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柴荣在行军途中一病不起,大军只能班师回朝。

为了柴氏江山,周世宗精心安排托孤事宜,然而真的管用吗?

这次生病让柴荣有了铺垫后事的心思,他一共有七个儿子,可有三个被汉隐帝所杀。

剩余的子嗣中,各个年龄都不大,最大的柴宗训才只有七岁。倘若自己哪天撒手人寰,少主继位,若无人能扶持,恐怕这偌大的基业就要假于他人之手。

为了让柴宗训顺利继位,柴荣玩起了那套平衡之术。他要让外戚势力和文官集团相互制衡,以免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在外戚中柴宗训选中了自己的岳父,符彦卿。他本身是天雄节度使,掌管河朔三镇,而且家族脉络十分广泛。符彦卿本就是柴荣的主要拉拢对象,为了讨好符彦卿,柴荣立了符彦卿的两个女儿为后。

为了柴氏江山,周世宗精心安排托孤事宜,然而真的管用吗?

一旦柴宗训继位,符彦卿是绝对的既得利益者。他的外孙成了皇帝,而女儿成了皇后,此后符家就是整个后周王朝中仅次于柴家的存在。所以,符彦卿尽心辅佐柴宗训那是不必多言的。

当然,古往今来外戚干政导致江山祸患的例子不在少数,柴宗训不可能完全放心地把偌大的江山都交给符彦卿。即使符彦卿没有反心,难保他的子侄不会有其它想法。

因此,柴宗训把自己多年的忠实伙伴范质,王簿还有魏仁簿推到了台前。他们本身极有能力,而且对柴荣很是忠诚,有这三位钳制着外戚势力,想来符家也不会兴兵作乱。

柴荣为了柴宗训能顺利继位,可谓是煞费苦心。

在显德六年六月柴荣攻克辽州,返还开封后,深觉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他直接解除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殿前都点检,说白了就是禁军的最高统帅,此人必须是忠诚可靠之辈。

此前,柴荣对张永德就有所不满,他曾面斥张永德:“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吾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意思是张永德的耳根子太软,别人说什么,他信什么。

如果柴荣不解除张永德的职务,等柴荣驾崩后,有人告诉张永德要谋反,那张永德很可能会听从。

卸掉张永德的兵权并无问题,可柴荣错就错在,将张永德的权力转交给了赵匡胤。

对于柴荣而言,赵匡胤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且鞍前马后多年,为人踏实且有能力,值得托付。但柴荣未曾考虑到,能力甚高之人,岂愿为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而拼杀。

此前,赵匡胤的表现让柴荣非常满意。带兵打仗,路过自己的家乡,赵匡胤不会回去看一眼;敌国欲收买赵匡胤,他直接把书信和银两摆在了朝堂之上,以示忠诚。

这样的赵匡胤,让柴荣生不起半点疑心。

察人不淑,终究犯下大忌

赵匡胤对柴荣的忠诚毋庸置疑,可他也有自己的小团体。显德元年,赵匡胤还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他与另外九个官职相当且交情颇深的军官结为异姓兄弟,其中包括李继勋、石守信、韩重赟等等。

结义之时,大家的官职都不高,可随着其战功的积累,其层次也变得越来越高。周世宗年间,天下未定,一心要夺得天下的柴荣,来不及思虑党羽之事,也没有过多的追查“义社十兄弟”。

可他们毕竟是一同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兄弟,感情未曾改变。

柴荣没有忌惮过这其中的任何一人,也未曾对他们的忠诚有过怀疑。

事实上,赵匡胤因为战功赫赫在军中的声望极高,且他为人正直,除了结拜兄弟们外,也和不少高层军官交好,慕容延钊就是其中之一。赵匡胤比较尊重慕容延钊,经常称呼其为“兄长”。

在柴荣委以赵匡胤殿前都点检之职后,又任命慕容延钊为赵匡胤的副将。这个安排很不合理,赵匡胤在军中本就一呼百应,再加上他的朋友慕容延钊是副官,赵匡胤可谓一手遮天。

柴荣自以为安排得很精密,其实处处是疏漏。

在赵匡胤夺权期间,他的好兄弟们功不可没。

陈桥兵变前夜,赵匡胤的把兄弟们还有他的亲弟弟赵光义就在军中散播传言:“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为第二天的黄袍加身,奠定了舆论基础。

在兵变的过程中,也是他的好兄弟们,将黄袍披在了假意醉酒的赵匡胤身上。

除却他未曾察觉赵匡胤结党营私一事外,柴荣对文官们也是过于信任。

当柴荣临终之际,提出要任王著为相时,遭到了范质和王簿的竭力反对。如果不让王著入相,那么朝中的政务大权,就攥在范质和王簿两人之手,若是王著当了宰相,权力则要平摊。

但柴荣偏要让王著当宰相,因为只要这些人争斗起来,皇权才能稳固。

就好比康熙初年,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位辅政大臣,看似表面和和气气, 私下处处较劲,这正是孝庄太后希望看到的局面。

说回后周,若在平日文官集团不团结对皇权巩固是有益处的,可当反叛的大军兵临城下,这种情况则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主少国疑,竹篮打水一场空

或许在柴荣看来,自己的布置完美无瑕,可保七岁的小儿子柴宗训顺利继承大统,并由他来实现自己江山统一的梦想。

但是他给赵匡胤的权限过高,给其他人的又过低,以至于无人能节制赵匡胤的作为。

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柴荣在万岁殿驾鹤西去,把江山和七岁的儿子,都托付给了赵匡胤。

当时的后周群狼环伺,各国得知柴荣去世的消息后,蠢蠢欲动。次年正月初一,前方传来了辽军与北汉入侵的消息。

一时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原先那个骁勇善战的皇帝已经驾崩,只留下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皇帝,范质等文臣一时间想不出退敌之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赵匡胤身上。

赵匡胤表示自己不能出战,因为朝廷派遣的兵丁过少。无奈之下,范质只能给赵匡胤最高兵权。

于是,赵匡胤借着平寇之名,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了城,也就有了陈桥兵变。

至于当时辽国是否真的联合北汉出兵,一直以来都有争议。

有人说,这很可能是赵匡胤为了找机会夺权而故意使出的招数;也有人认为,辽国和北汉想趁人之危,这是可以理解的。

后周的边境是否真的遭到了侵袭,全然不重要。

因为没有这次军报,还会有下次军报。辽国与北汉眼见着后周幼主在位,是不可能不动歪心思的。

等到敌国大军压境整个后周又无人能敌,身居高位的赵匡胤借机发难,这是早晚之事。

当时的赵匡胤手握兵符,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况且,军中上下都是他的亲信。而驻守城门的石守信和王审琦,则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

当赵匡胤“被迫”造反以后,石守信和王审琦大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入城。而韩通想要抵抗,却还没来得及调兵就被杀了,他也是这场起义中唯一死亡的高级官员。

正月初四,柴宗训不得已禅让,赵匡胤称帝为王。因其所辖的藩镇之所在宋州,于是定“宋”为国号。

此前柴荣费尽心思进行的部署安排,全部毁于一旦。其实,柴荣再怎么算计,大抵也改变不了局面。

中国历史上主少国疑的情况数不胜数,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天下已定年间,小皇帝顺利长大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但后周未曾统一天下,四面八方都有敌对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老皇帝必须把新皇托付给值得信任之人,或者皇帝的母亲本身很有能力,比如辽国的萧太后。

唯有他们力能扛鼎,替皇帝南征北讨才可保江山无忧。否则,即使大将们不兴兵作乱,其政权也会被敌国所灭。

但柴荣立的太后,是柴宗训的养母,且本身并无过人的能力,带兵打仗只能依靠赵匡胤等武将。

这些人在外面浴血杀敌,声望日渐积攒,难免不生异心。而且,他们对皇权也有所忌惮。

因为其过于劳苦功高,等到皇帝长大,其功高震主,很可能随便找个借口,就株连功臣全家。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柴荣以为文臣与武将能够相互制衡,可在军权面前,文人手里的职权根本不可能奏效。赵匡胤历经陈桥兵变一事,深深知道军权的可怕之处。

因此,当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离乱后,开始清除身边的功臣,并逐步减少武将的权力,让北宋形成了崇文抑武的风气。

正因如此,北宋才会屡遭辽国和西夏的侵袭,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乱。

郭威没有后代,把江山传给了养子柴荣。柴荣穷极一生,想打下江山,实现统一,把开创的基业交给后代,未曾想中道崩殂,或许这就是命。

总而言之,未曾统一的政权,若要托孤,需要一位强大的能人来为小皇帝遮风挡雨。

此人要么是诸葛亮这样一等一的忠臣,要么是萧太后、孝庄太后这样的女强人。但这样的事情可遇不可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能辅佐小主成事的屈指可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23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