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王翦:为何坚持60万大军才能灭楚?

《史记》中的王翦:为何坚持60万大军才能灭楚?

在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召集众臣讨论攻打楚国的策略。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认为,必须动用六十万大军才能成功征服楚国。然而,深受秦始皇信任的年轻将领李信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仅需二十万人即可取得胜利,甚至戏谑地嘲讽了王翦的意见。最终,李信遭遇惨败,而王翦凭借稳健的策略取得了胜利。

王翦,字维张,生于频阳东乡,是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军事家和将领。相传他是东周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自幼便在嬴政身边侍奉。由于与周灵王在治理洪水的问题上意见相左,太子晋被废为庶人并迁离王宫。后来,人们因其王室子弟的身份背景,赐给他“王”姓。

王翦自小对军事充满热情,常常模拟排兵布阵和武器格斗。他的军事才华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公元前236年,他首次领军出征,成功攻占赵国九座城市,并一举攻克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使赵国成为秦国的附庸。公元前227年,王翦再次出征,击败了燕国军队,占领了燕都,导致燕王喜逃往辽东,燕国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宋代李复的诗句“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王翦对敌情的精准判断和从容应对的能力,展现了他作为将军的胆识和智慧。可以说,凡是王翦担任主将的战役,无一败绩。他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最能体现王翦指挥风格的一战是灭赵之战。公元前229年,赵国在经历大地震和全国饥荒的双重打击后,国力大减。秦始皇趁机派遣王翦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而赵国则由李牧率领军队抵抗秦军。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赵军,王翦没有冒险行事,因为他深知李牧擅长抓住战机,以弱胜强。因此,他首先确保自己不会犯错误,不给李牧任何可乘之机。这是秦国战史上第一次在战场上主动选择与赵军长期对峙。

王翦之所以敢于选择长期对峙,是因为他看准了赵国在地震和饥荒之后实力大减,无法支撑长期战争。他自信只要自己不犯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逼迫李牧和整个赵国走向灭亡。与长平之战时的赵孝成王相比,当时的赵王迁面临着真正的“再不出战就崩溃亡国”的局面。因此,李牧所面临的危险程度也比廉颇时更甚。他明白继续对峙的严重后果,但也深知王翦的厉害:这家伙太过稳重!面对这样的对手,主动发起决战只会落入对方的算计。唯一的机会就是坚守并等待变化,希望能抓住王翦的一丝疏漏。

最终,赵王迁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下,被迫撤换了李牧,选择了进攻。这一决策导致了赵军的迅速溃败,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客观而言,这并非完全怪罪赵王迁,因为赵国当时确实已经到了绝境。与其被逼至绝境,或许奋起一搏更有尊严。因此,尽管李牧被杀,郭开也有一定功劳,对于赵王迁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通过此役可以看出王翦的指挥风格有多么老成稳重。在多变的时局下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最正确的应对。然后离间敌人内部,最后找准时机一击制胜。可以说他将心理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王翦坚持要用六十万大军才能灭楚呢?答案很简单:楚国地大兵多。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楚国的兵力至少达到四十万人。这意味着楚国具备庞大的军事力量。因此,王翦坚持要用六十万大军才能确保战胜楚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75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