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早已有三人预料到,毛主席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有三人预料到,毛主席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这三个人是谁?他们为什么能预见伟人的未来?

符定一

第一位符定一老先生,两人的相识于毛主席的少年时期,1893年,毛主席出生于湖南湘潭的贫苦人家,后来他为了求学辗转来到长沙。

在入学考试时,毛主席的文章征服了学校的所有老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符定一作为校长,看到那样精彩的文章,竟然出自这样一位衣着朴素。

甚至有点土气的年轻人时,他怎么都不敢相信,于是他又单独测试了毛主席。

面对符定一各种各样的问题,伟人对答如流,并且十分有自己的见解,看到这样优秀的年轻人,符定一也甚是欣慰,随手就将自己最喜欢的《资治通鉴》,送给了毛主席。

面对符老的信任与看重,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毛主席激动无比。

经过此后,符老认定毛主席并非池中之物,将来一定大有作为。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这位年轻人。

在校期间,符定一支持毛主席博览群书。不局限于老师所教的知识,对于文学、历史、纲常伦理均有涉猎。并且在这里毛主席也遇见了,一生都难以忘记的语文老师。

他就是柳潜先生,虽然他只教了毛主席六个月,但是这六个月让主席终生难忘。

建国前早已有三人预料到,毛主席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对于毛主席名为,《商鞅徒木立信论》的文章,柳潜先生批阅的十分认真。仅仅四百多字的文章,柳老就批注了141个字,并且对文章大加赞赏。

他写道,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破格给了满分,并将文章推荐给了符老。

后来毛主席还曾向周世钊询问柳老的情况,但毛主席不知道的是,此时柳老已经去世多年了。由此可见,柳潜老先生和符定一老先生一样,都在此时就认定,毛主席将来定有大作为。

后来毛主席发现,这样的学习不足以支撑他的精神时,毅然决然退学选择自学,面对伟人的坚定抉择,作为校长的符定一也表示无奈,但是还是支持了伟人的决定。

后来由于工作原因,符定一前往北平,但距离也未能拆散两人的情谊。

后来毛主席参加革命,在遭到赵恒惕的通缉时。

符老凭借自己的身份从中周旋,为毛主席四处说情,经过多方游说,终于使毛主席脱险。

1949年初,当北平解放的消息传来,毛主席立即带上警卫员来到符老家中,看望这位一直支持自己的老人。

看着这时已是统领百万大军的主席,符老也是激动不已,说到: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毛主席走后,符老又说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毛主席必得人心。

可见,符老从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就认定他将来有一天会一飞冲天。当然主席也没有辜负这位老者的期望。

杨昌济

如果说符老给了毛主席最初的信任,那么接下来这位,就使毛主席有了更坚定革命信念。说到这位有眼光的学者,就不得不提毛主席的发妻杨开慧。

两人结识于微时,当时毛主席还只是一个,拥有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理想辗转多地求学。他和杨开慧两人,拥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

见到志同道合的同龄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于是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建国前早已有三人预料到,毛主席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知道,毛主席的第二位伯乐是谁了,他就是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

作为当时著名的伦理家和教育家,杨老并不缺学生。早年间他曾留学英、德等国,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面对这样的惨败景象,身为学者的杨昌济悲从中来。

但是当时的时局不允许他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在1913年他回到长沙,当起了教书先生,也就是在这时候,他遇到了毛主席,并且成为了其的老师。

两人的相遇可谓是天作之合。

杨老在外留学多年,说他是学贯中西的智者一点也不为过。他对哲学也有深入的研究。

在学校时,杨老和毛主席经常就当时的时局进行辩论。杨昌济经常为他们讲救国之道,并且教育他们要有好的体魄。

当时毛泽东和蔡和森,以及萧子升等三人并称“湘江三友”,他们在杨老的带领下创办《湘江评论》,并且还参加了五四运动。

在师范大学的几年时间里,杨昌济对毛主席的评价一直很高,他曾说:能救国家于为难的只有两人,其中一个就是毛主席。

而毛主席在后来的思想中,也透露着杨昌济的一些观念,尤其是杨老的伦理哲学思想。

在毛主席毕业后,杨老也离开了师范大学,来到北京任教。

毛主席也在他的引荐之下,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工作。如果说前期是毛主席的积累,那么来到北京则是毛主席的爆发。

在这里他结识了邓中夏、康白情等人,他们高谈阔论、各抒己见。对时局有了更多的想法,常常彻夜长谈,在这里毛主席,还进一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且对新中国的发展有了新的想法。

此时杨昌济已经不是毛主席的老师了,但是他们还是会就一些而问题进行讨论。在杨昌济的家中,经常可以看到,以毛主席为首的新青年围坐一团,他们侃侃而谈。

对于时局,对于眼下的情景,对于国家未来的走向,以及之后的救国之道,他们各抒己见,对于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也会相互辩驳。

常常会为了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谈论过后又会相视一笑,他们是为国家,为了四万万人民而奋斗,杨老看着这样的情景也不禁激动。

在此时杨昌济更看好毛主席,认为主席有治世之才。同时他好十分赞成,杨开慧和毛主席交往,他并未因毛主席出身贫苦人家,而看不起他。

然而世事无常,1920年初,杨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最后的弥留之际,杨昌济给章士钊写信说到,君不言救国而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里说的其中之一就是毛主席。

在毛主席还在四处奔波之时,他就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并且还对主席倾囊相授。

对于毛主席这位学生杨老寄予厚望,并且十分看好。

当然毛主席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成功挽救了处于危难的中国,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带领四万万同胞走向新生活。

柳亚子

如果说符老和杨老,都为毛主席的成功添砖加瓦。他们都早早的看出主席的雄才大略。并且和主席一直处于统一战线。

那么接下来的这一位,可以说是主席的“敌人”,他的身份注定要和主席站在对立面。

作为民革的创始人,柳亚子在国民党身居高位,因此他和毛主席注定是“政敌”。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看好毛主席。

柳亚子作为早期的革命党人,他心怀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曾出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柳老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国家的政治家。

面对国民党内部的种种弊端,他直言不讳,更是因此得罪了蒋介石,然而柳老的名气太大,大到蒋介石也不敢真正动他。

建国前早已有三人预料到,毛主席会成为新中国的领袖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柳老兴奋不已,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新三民主义,一点不惧怕国民党的右派人士。并且在这时他也真正看清时局。

与此同时他还在公开场合宣称,世界的光明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

即使站在对立面,柳亚子依旧看好毛主席,认为毛主席必将会是新中国的领袖。两人即使素未谋面,柳老也坚定的认为,毛主席必将成就一番大业。

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这时两人见面是惺惺相惜,完全不像是对立面的人。毛主席曾致信给柳老,写道: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令人感发兴起。

伟人对柳老的诗予以很高的评价。

时间来到1949年,此时中国革命即将迎来胜利。

这时柳老下下了著名的诗句,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这也在说毛主席所作之事,是一件伟大的事,而自己现如今陷入两难,在政治和生活上皆不如意。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柳老对毛主席的认同。新中国成立之后,柳老定居北京,还向国家捐赠了,大量的藏书。

柳老、杨老和符老,在毛主席的不同阶段,给予了相同的评价:那就是毛主席必有大的作为,并非池中之物。他们都相信毛主席有治世之才。

当然伟人也并未辜负他们的期许,带领风雨飘摇的祖国,走向了美好的未来,以上均是小谭的个人看法,你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社会往何处去──对中国社会现代化途径和方法问题的商讨[J]. 李锦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2] 毛泽东的近代史论刍议[J]. 郭世佑.近代史研究,1995(04)

[3] 论中国近代社会的畸形发展[J]. 李时岳.学术研究,1991(01)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7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