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儒士的地位究竟如何?

元朝时期儒士的地位究竟如何?

相信许多人曾听闻“九儒十丐”之说,其完整版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此语源自宋末遗民郑思肖的《心史》,同时期与文天祥同中举士的谢枋得,在其著作《叠山集》中亦有类似记载。据南宋遗民谢枋得所言,儒士在元朝地位甚低,仅稍胜乞丐一筹,位列倒数第二。然而,自汉代起,儒家子弟便以读书为荣,学而优则仕,甚至拜相封侯。那么,他们是如何陷入如此悲惨境地的?真相又是什么?

儒家思想源于孔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无数读书人研读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迹。然而,元代儒学并未受到推崇,反而遭受抵制。元代职业分为十个等级,“九儒十丐”观念几乎贯穿整个朝代。上层统治者废弃儒学,读书人亦纷纷放弃,导致儒学在元代近百年间几近断层。

尽管元朝确有科举制度,但其发展缓慢且曲折。蒙古汗国在耶律楚材建议下设立中央学校,如国子监学、蒙古字学等,成为蒙古官僚的主要来源之一。1233年,窝阔台举行“戊戌选试”,录取4030名儒生,其中部分成为忽必烈幕僚。然而,这并非常态。忽必烈借鉴金朝铨选,类似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恢复之路异常艰辛。直至1314年,在李孟等人建议下,元朝正式推行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御试三级,分四榜录取,各民族统一纳入科举制度,推动民族和文化融合。

尽管如此,元朝科举录取人数远不及宋朝,汉人和南人尤为稀少。多数汉族士人未能通过科举晋升,转而投身民间文学创作,如戏剧、话本、小说等,推动元曲、元杂剧等文艺文学的繁荣。

总之,“九儒十丐”实为南宋遗民面对地位落差的自嘲。虽然儒士在元朝地位不如前朝,但并未沦落到不堪地步。元朝科举制度的艰难推行反映出其汉化历程的曲折,加之蒙古、色目贵族不愿放弃特权,导致元朝未能扩大统治基础,这也是其短命的重要原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667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