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未来何去何从?

尽管楼市现处萧条期,但近期关于楼市的讨论热度不减。表面平静的市场环境,实则暗藏着方向性的抉择。尤其是阅读了南方都市报刊登的文章——《央行行长发声,再谈恒大问题》,虽标题平淡无奇,却在短短一天内阅读量破百万。究其缘由,在于文章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全文贯穿着央行行长针对未来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主题表态,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未来的楼市态度,值得细细品读。

我国房地产市场历经20余年的长周期繁荣后,正经历重大转型并寻求新的平衡点。此处的“重大转型”与“新的均衡点”究竟意味着什么?文章已给出答案,即关注三个核心问题:住房需求中枢水平、住房交易结构及业务模式。随着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购房需求已不如往昔。自2021年的峰值18亿平方米降至如今的约12亿平方米,降幅超过30%。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41.8平方米,与发达经济体相仿。因此,如何在住房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找到“均衡点”显得尤为重要,意味着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均需调整策略,如土地供应、建材、园林、装饰等相关行业,以适应转型,避免产能过剩。

以恒大为代表的企业风险逐渐显现并向整个行业蔓延。当前,房地产相关贷款约占银行贷款余额的23%,其中约80%为个人住房贷款。中国一直实行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总体可控。然而,房企的高杠杆运作、资产负债过快扩张,加之供求关系重大变化和疫情影响,导致类似恒大的风险型企业出现。据央行数据,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房地产贷款余额达53.2万亿元。即便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约为42.5万亿元,且总体风险可控,但对银行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央行明确表示将继续实行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例如购房首付款比例设定为30%,旨在防范潜在风险。这表明未来楼市政策或有多种可能性,但降低购房首付款以加杠杆的可能性不大,因金融系统需控制风险。这也暗示了对楼市提振金融措施的优化存在限制,不应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发展,新市民规模庞大,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巨大,为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确保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尽管这两句话在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主题中略显突兀,但它们突显了房地产自身的修复机制,如刚需、改善需求依然旺盛,城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城镇化率已超过65%,若按住房城镇化计算(人户分离,户口在农村,在城里买了房),则应超过70%。尽管如此,后续进城人数将逐渐减少,主要依靠改善型需求。因此,金融支持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样充裕,需要依赖房地产内部循环机制。未来金融支持的重点将是保障性住房这类低风险项目,而商品房则应回归商品属性,价格波动自由,这应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关键要素之一。

央行将引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的稳定,公平对待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在必要时,央行还将为债务负担较重的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化解现有债务。尽管这一表态看似重申了近期媒体报道的内容,但央行的关注点更侧重于控制金融风险,如重点提及的债券市场,例如万科债券的异常波动。央行此举意在维护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稳定,防止违约风险,而非将促进楼市再次繁荣作为首要任务。尽管有人认为应放开融资,全面支持楼市复苏,但正如第二点所述,审慎和控制风险仍是关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64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