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第二任第—姒启(标志禅让制收场)

姒启,姓姒,名启,又作开。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崇伯鲧,父亲是夏王朝首任王姒禹,母亲是涂山氏女子,名叫女娇。姒禹治水八年时到达涂山(今浙江绍兴市西北约四十五里),他在那里结识了涂山氏

姒启,姓姒,名启,又作开。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崇伯鲧,父亲是夏王朝首任王姒禹,母亲是涂山氏女子,名叫女娇。

姒禹治水八年时到达涂山(今浙江绍兴市西北约四十五里),他在那里结识了涂山氏的奼女女娇。姒禹主动向涂山氏大酋长求婚,得到了涂山氏族人的热忱支持,他们很快便在族人的主持下结了婚。第二年,女娇在涂山生下一子,姒禹给他取名姒启。

姒禹经由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姒禹治水终于获得胜利,被尧帝姜密任命为十二牧之伯(长),总管十二州。

尧帝死后,虞舜当了天子,姒禹仍官居要职,位列三公。这时候候他的儿子姒启已经成长为一名身材魁伟的大将军,姒禹便让他管理军队。

姒禹完整节制了朝政后,便迫使虞舜交出了天子的神权,接替虞舜治理天下。后来虞舜死了,姒禹把虞舜的孙子扶上台当傀儡天子。再后来虞舜的孙子也死了,姒禹便即位称王,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天子。

姒禹即位时,他的儿子姒启已经六十多岁,他就打算将来把帝位传给儿子。但他又想在天下人眼前留下个贤君的美名,便效法尧、舜传贤不传子的做法,举荐皋陶为天子的继承人。

皋陶春秋比他还大,不久便老死了。他又举荐伯益为继承人,却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

公元前2061年秋八月,夏禹在东巡狩时病死于会稽。

伯益以为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便轰轰烈烈地在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即位称王,坐上了天子之位。姒启闻讯十分恼怒,心想天下是我父亲打下的,王位应当由我来继承,你伯益不过是一个摇唇鼓舌的说客,有什么资历当一国之君!于是,便以为父吊丧为名,率军队包抄了帝都。伯益看见姒启的军队包抄了帝都,化装成老百姓,带着妻子儿女混出城去,连夜逃往翼山(今河南登封市西南),从此隐居山中,再也没敢露面。

群臣见伯益跑掉了,便立刻大开城门,迎接姒启入宫,拥立他为天子。这样,姒禹死后,姒启便坐上了天子之位。《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意思是说伯益想占居王位,姒启便发兵把他打败,夺回了王位。

姒启即位后,把国都迁到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西北)。以辛丑年(前2060)为帝启元年。

姒启用暴力篡夺政权,引发朝中一些保守派大臣的不满。

帝启二年(壬寅,前2059)春,夏王朝的同姓诸侯有扈氏(今陕西西安市户县西北)不服,认为姒启不尊祖训,背叛天道,以武力谋取王位,是大逆不道的行动,因而便发动叛乱。他们叛乱的理由是:“以尧、舜举贤,禹独传子,故伐启。”(《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显然他们是为了保护禅让制,反对世袭制而采用的军事行为。说穿了,还是因为势力和利益的驱使,由于禅让制是在本族中推选,姒姓家族的子孙都有竞选的资历,十二诸侯皆为姒姓,都有可能成为天子的候选人。而世袭制只是王族嫡系相传,与同姓家族没有涓滴瓜葛,这才是有扈氏反水的真实理由。

有扈氏的封地距离夏都不足五百里,地处“天子脚下”,他们的叛乱对夏王朝形成了严重的要挟。

姒启大怒,亲率军队讨伐,双方在甘地(今陕西西安市户县西南)进行了一场决战。

战前,姒启向三军将士做了誓师动员。《尚书,甘誓》全文记载了这次战前动员的内容。

姒启在誓师会上历数了有扈氏的罪恶,指出:有扈氏发动叛乱,对上是侮慢天象,对下违抗了臣民的意愿。因而他必需奉行上天的意志,予以坚决的讨伐!

显然,这场战争是世袭制与禅让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斗争的继续。

对于这场战争,历代史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有扈氏保护禅让制是正义的举动,应当值得赞美,但后世的儒家多数都表示反对。孔子说:“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认为唐尧、虞舜的禅让制和夏、商、周所实施的世袭制都是顺从天意的行动,应当予以确定。孟子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看见了也就是人民大众看见了,天听见了也就是人民大众听见了,意思是说天意就是民意。用现代观念解释,天意就是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新轨制取代旧轨制是历史发展的必定结果。有扈氏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定没法逃脱消亡的命运。

多年来,姒启受天子之命一直担当着夏王朝军队的治理。他在封他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屯积粮草,训练军队,培育出了一支勇猛善战的队伍。他对部下奖惩分明,大功大赏,小功小赏,有罪重罚,将士们无不慑服。因而他的军队颇有战役力。姒启亲率大军在甘地与有扈氏决战,一举将对方击败。然后灭其族,将战俘全体充为奴隶。

弹压了有扈氏的叛乱以后,姒启效仿父王姒禹当年“涂山大会”之举,于帝启二年(壬寅,前2059)秋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市南)召开天下诸侯大会。《左传,昭公四年》说“夏启有钧台之享”,指的就是这次大会。

钧台大会以后,四方诸侯顺服。就连栖身在西南地区的巴蜀部族也臣服了夏王朝。《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意思是说夏人孟涂是位好官,他明断是非,很有声望,深受巴人所信赖。孟涂所住之处就在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他死后就葬在丹山(今巫山)之西,巫山下曾建有孟涂祠(《巫山县志》卷十七)。可见,当时夏王朝的疆域已经扩大到长江以南的巫山地区。

残暴的战争取走了许多平民的自由和生命,也使奴隶主贵族更为贪婪,他们掠取了大量的财产和奴隶,逐步地走向了堕落和腐化。

姒启自以为天下太平了,便开始沉浸于醉生梦死当中。“启乃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墨子,非乐上》引《武观》)就是说姒启荒酒色,时常带着人到野外游猎,在外面大吃大喝,纵情放荡,在宫中便昼夜和歌妓舞女混在一块儿,沉湎于酒色,无停止地乐。他忘记了创业的艰巨,不斟酌治国的方针大计,也不谋划往后的发展,这样昏庸无德的国君又如何能治理好天下呢?

史载姒启有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品德都不如何好,特别是小儿子武观,以势欺人时常闹事,弄得许多大臣都慌恐不安,为了不乱人心,姒启只好把武观派往西河去任职,让他远离国都。武观到了西河之后,因不满于父王对他的处置,便在西河招募兵士,收罗心腹,踊跃发展自己的权势。筹备时机成熟时发兵攻打国都,篡夺父亲的王位。

帝启八年(戊申,前2053),武观在西河起兵,公开背叛朝廷。姒启大怒,派侯伯彭寿(即彭伯)率军队前往西河平叛。双方在西河开展了一场恶战,许多无辜的兵士惨死在战场上。武观尽管有一批死党,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随从者,不愿铁心踏地的为他卖力,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些人不是当逃兵,便是向对方投降,结果很快便被击败。彭伯攻破西河,活捉了武观,将他押回国都安邑,交给他父亲姒启去处置。姒启仍念父子之情,没有治罪于他,只是把他和家人及部份族人东迁于漳河以东。

武观恶习不改,又在新的封地建都筑城,自称观国(今山东聊城市冠县)。不过,他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只是硬着头皮想找回一点面子。

姒启知道他成不了什么气候,也就再也不理会他。

姒启七十岁即王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年(《通鉴外纪》),病逝于帝启九年(已酉,前2052),长年七十九岁,死后葬地不详,王号启,尊号夏启、夏后启,谥号帝启。

关于“夏代第二任第——姒启(标志禅让制收场)”的内容,简知网(www.jianzixun.com)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呢?无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您的每一一个留言,和每一一个赞,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喜欢的话记得收藏、分享给身旁的朋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183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