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谥号,是一种带有“盖棺定论”性质的特殊称号,具有褒贬善恶之意。

而作为谥号赠予标准的谥法,是一项重要的典制,是中国礼制史上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官员谥号的封赠,是维持政治有效运行和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而古代大臣作为对国家政治运行有特殊贡献的群体,对其谥号的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做出一个总结评价,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中国古代的大臣死后都有“谥”。

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谥号没有明文规定哪种最高,从《史记·谥法解》来看,“文正”最美。

《谥法解》关于“文”、“正”这两个字的定义为:“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我国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会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即谥号。

而关于给谥的规定就是谥法。皇帝的谥号由礼官仪定,在嗣位皇帝的参加下,由朝廷最尊大臣在困丘祭天仪式上称天给谥。

官员的谥号,由朝廷赐予。官员死后,由其子孙互或佐僚整理出反映死者一生事迹的”行状”,提出赐谥的请求,皇帝同意后,即由礼官拟出谥号,报童经皇帝批准下放官员便可正式生效。

也就是说,古代大臣的谥号的由来是非常严肃且公允的存在,谥号的好坏基本与古代大臣的一生的政绩与德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便从各个朝代的谥号来阐述对比一下古代大臣谥号的褒贬及好坏。

一词定褒贬,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贡献,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
一、西周谥法制度

谥号中一般 有褒奖 否定,还有平谥。

谥法制度是西周中期统治者接收流行于民间与贵族中的谥号现象确立的礼法制度,在春秋战国间被儒家改造接收,用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

自此,除秦朝一代废除谥法制度外,历朝历代都接收并使用谥法制度,并且加以演化,。

二、汉代谥法制度

谥法自西周时期作为一种典章制度被统治者认可后,除却秦始皇取消谥法的短暂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才被废除。

汉代作为秦始皇取消谥法后又将谥法恢复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在谥法的发展和研究上更具代表性。

汉代恢复谥法后,用儒家思想对谥法进行了规范和完善,谥法道德评判、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上至皇帝、百官大臣、公主妃嫔,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重视谥法、追求美谥,而因社会地位低下无法获得谥号者,则通过私谥的方式获得谥号,以此取得生命价值被社会认可的精神慰藉。

举例说明,汉朝名将霍去病,军事家、民族英雄,十八岁为剽姚校尉 。

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汉武帝赐谥号“景桓”。霍去病的谥号为“景桓”,“景桓”这个谥号几乎概括了霍去病了不起的一生,虽然是少年英雄早逝,但霍去病为西汉所做出的贡献却是极大的,“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二十一岁封狼居胥,千百年来冠军侯第一人。“景桓”的谥号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武将都想得到的美誉。

三、元代谥法制度的完善

元代谥法制度的建立经过了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元朝建立之前,即大蒙古国时期,并没有谥法。随着蒙古族对中原地区的征伐,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在宪宗时期,对谥法有初步尝试,却只是属于个别现象,并没有形成规模。

直至元世祖时期,谥法才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经过世祖和成宗的不断调整与尝试,谥法最终在武宗时期正式形成。

之后,仁宗、英宗、泰定、文宗、顺帝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使元代的谥法逐步走向完善。谥法的推行,由皇帝、官员和众多部门参与。

各部门及官员相互协同,在请谥、拟谥、议谥、定谥和赐谥等程序上,严格执行并最终成型。为了使谥法制度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统治者和官员又在正常赠谥的基础上,衍生出加谥、追谥和夺谥等多种类型,以便更好地体现惩恶扬善、尊卑有别的目的。

四、由宋到清的对于谥号的重视

宋朝苏洵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著了《谥法》一书,从而为后来历代王朝确立谥法制度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明代废除了恶谥,但保留了恶谥的制度,而清代自建立以后,在继承明代谥法制度的同时,从制度上废除了恶谥。

晚清官员包含了有皇族背景的官员,即王大臣的谥法制度,以及一般官员的谥法制度。从横向比较晚清各个时期官员得谥的情况,到纵向比较清代中前期与晚清官员得谥的区别,可以看出晚清官员得谥的特点。

从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晚清官员得谥者凡是处理国内外事务能力强的官员受到打压,虽然死后得到了谥号,甚至是美谥,但这主要是从平衡官场上各种势力之间关系的角度考虑的;同时,能力平庸的官员也得到了谥号,他们得谥的原因是得到了统治者的宠信。

而民国时期得谥官员是因为清废帝希望借此挽回失去的王朝。纵向比较得到的特点是,晚清得谥官员大大增加,特别三品以下的官员大大增加,而文臣从军,有更多的文官得到武将才得到的谥号。

中国古代的大臣死后都有“谥”。虽然在制度上谥号没有明文规定哪种最高,从《史记·谥法解》来看,“文正”最美。《谥法解》关于“文”、“正”这两个字的定义为:“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我国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会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即谥号。

而关于给谥的规定就是谥法。而文正,自宋朝开始,就是文官谥号中最梦寐以求的两个字。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自古就流传下来的话,这也几乎是古代的文官能获得的最高的荣誉称号了,从宋到清,得到过“文正”谥号的官员不足40人,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这样的官员得到死后得到“文正”谥号的自然是实至名归,但里面同样有鄂汤天斌、孙家鼎这样的不太知名或者是因为是皇帝的太傅而进入了谥号为“文正”行列里的。

但是从宋到清得到过“文正”的官员不足40人就可以看出自宋朝开始,“文正”此类的谥号已经成为了所有官员心神向往的谥号。

而为什么会如此呢?北宋司马光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当然,谥号也美谥,也有贬谥,例如南宋的宰相秦桧,谥号“谬丑”,“谬丑”这一谥号概括了秦桧这名官员的一生,他是南宋的奸相,在朝中任职时期,极力的贬斥抗金将士,结党营私,最后甚至害死了著名的名将岳飞所有说,“谬丑”这一谥号是对于秦桧生前所作所为的一种评判。

如果不清楚一个官员他的政绩和德行是如何的,仅凭谥号也便能知晓一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1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