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孩子该减的“负”?真正的“减负”难在哪,需要怎样配合?

什么是孩子该减的“负”?真正的“减负”难在哪,需要怎样配合?新校长传媒 2023-07-10 07:00 发表于重庆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教育 ,作者俞正强人民教育.《人民教育》杂志官方订阅号。《人民教育

什么是孩子该减的“负”?真正的“减负”难在哪,需要怎样配合?

新校长传媒 2023-07-10 07:00 发表于重庆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教育 ,作者俞正强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杂志官方订阅号。《人民教育》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国性教育主流媒体,拥有73年历史。定位“思想高地、行动智库”,宣传解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导社会教育观念,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现代化。

每到假期,“暑假适合超车”“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等话题总是时隐时现。与“超车”相对应的,“减负”怎么减,也会在家校之间左右徘徊。

“减负”是个说了很久的老话题,不仅很久,而且说的层级越来越宽。可提了多年“减负”,始终没能减得彻底。

对孩子们来说,什么才是该减的“负”?“减负”的困难到底在哪里?需要教育人怎样的配合?来看看俞正强校长从学校层面的系统思考。

什么是该减的“负”?

学生很累,学习很苦,上学很忙,所以我们要减负。减少作业,让学生不累,学习不苦,上学不忙,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什么程度算不累了呢?怎么样算不苦了呢?

当我们成人认为“不苦”,而学生认为“很苦”,听谁的呢?或者说学生认为“不苦”,而我们成人认为“很苦”,以谁为准呢?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学习可以不苦,上学可以不忙,当学生可以不累,学生会怎么认识学习这件事呢?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千百年来有太多这样的认识了。天下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有的优秀都与不同寻常的努力连在一起,而努力则外显为学生吃得了苦,扛得住累,经得起忙。

一个不想付出足够努力,又不想接受自己不优秀的孩子,内心有多崩溃?

认识到位,行为才会正确。

“负”不在“苦”本身,“苦”本身不是“负”,而在“苦”前面的定语。比如“绝望”的苦与“有希望”的苦,“绝望”便是“负”,“有希望”便是“正”。我们要减的“负”是那个与苦相连的“绝望”,而不是“苦”本身,减去“绝望”这个“负”,还孩子“有希望”这个“正”,这才是减“负”的要义。

同理,累不是我们要减的对象,无意义的累,那个无意义才是我们要减的“负”,减去“无意义”的“负”,增加“有意义”的“正”,只要累得有意义,这样的“累”便是我们所倡导的。当然,这个“累”的度本身也在意义的内涵之中。

枯燥机械的忙要变成生动有趣的忙,所谓乐此不疲,便是生动有趣的忙的最好写照。

如果这样的思考成立,我们总结成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减的“负”不是指苦、累、忙本身,而是与苦、累、忙相连的绝望、机械、无意义,减去这些“负”之后,让苦与希望相连,让累与意义相连,让忙与生动有趣相连。

在希望、意义、生动中培养出一个能吃苦、能扛累、能经忙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才是有力量的,才可能是有担当的,才是我们教育所指向的。

如果我们形成如上共识,就有两个好处。

其一,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去扛累、去经忙,这样与中国的千年文化对接,气就顺了。

其二,我们可以形成合力,作用于一个明确的点,让绝望、枯燥、机械暂离孩子的学习生活。

怎么“做”?

举个例子,一年级的小朋友记拼音是很难的,比如b与d,比如p与q,为了让孩子记住不出差错,老师会有如下办法:

办法一:抄写,重复抄写。

办法二:背顺口溜,帮助记忆。

办法三: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拼摆拼音字母。

这三种办法,孩子都是“忙”,但办法三会显得生动有趣,孩子忙得喜欢、忙得开心,办法一则忙得机械、忙得枯燥。

苦和累亦复如此。

孩子其实是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忙的,我们只要做到苦与希望相连,累与意义一起,忙与有趣共生,教育便会成功了。

减负真正的困难在哪里?

明确了减“负”的“负”点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减”,“减”的困难在哪里?如果说明白什么为“负”是认识,那么如何“减”就是行为了。

如前所说,“减”的过程,其实就是化绝望为希望、变枯燥机械为生动有趣、用有意义去替代无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者是孩子的老师与孩子的父母。我们暂且按下孩子的父母不说,我们这里只讨论老师。

完成这个过程,对老师而言,需要有两样东西。

首先是善良。不想孩子身处绝望之中,不想孩子沉湎于枯燥机械的重复之中,不想孩子陷于无意义的疲倦之中,这个心的善良,是老师愿意去做“减”这件事的动力之源,动力越强大,实现“减”的可能性则越大。反之,老师会以一句“关我什么事啊”来给自己一个回避“减”的理由,置学生于绝望、机械之中。

其次是智慧。智慧本质上就是有办法,所谓因材施教,本质上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因材,即能看明白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第二部分是施教,即根据孩子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施教”。如果这个方法不行,会因此作出调整,直至方法合适。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以“我没办法啊”来回避“减”。

善,能与孩子感同身受,乐孩子所乐,痛孩子所痛;慧,总能说出令孩子心动的语言,总能想出孩子喜欢的活动,总能打一个简洁生动的比喻。而在现实中,我们有些老师心地很好,掏心掏肺,就是不会想办法,用单一机械的办法,以爱的名义,不断闭塞孩子的空间。

因此,减负的困难在于老师是否具备应有的善与慧,或者在于有多少老师具备应有的善与慧。

减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校长?

我们一定要明白,孩子课业的“负”是靠老师减的,老师才是“减”负的主角。

校长的责任不是想出许多减负的招,校长的责任是建设一支适合“减负”的教师队伍。

政府的责任也不是替老师想许多减负的招,政府的责任是创造一个适合校长建设这支教师队伍的条件。

因此,减负这个系统工程,就学校而言,有这样一条逻辑线:

政府做对了,就会有适合减负的校长出现。

校长做对了,就会有适合减负的老师出现。

老师做对了,孩子的课业之“负”就能“减”下来。

因此,减负需要校长明确五个要点:

1. 老师是减负的主角,不要代老师而行。

2. 与老师达成共识,减的“负”是什么?

3. 让老师深信:善良不会吃亏。老师的善就会日生日长。

4. 让老师亲历:我们是有办法的。老师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

5. 涵养自己的善良与智慧,有办法让老师深信与亲历。

这五个要点中,第一条特别重要,这是校长的边界,不要去替老师想办法,所谓“一理万法”,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这位老师有效果的办法,那位老师可能就没效果,校长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办法教给老师,老师用了可能没效果,也可能有坏的效果。

因此,自己用的方法最后只能自己想,方法可以受启发,而道理可以讲明白。为什么?因为理是一样的。所以,校长想建设教师队伍的方法,老师想减负的办法,各得其所。而校长想的方法所基于的理,与老师所基于的理是一样的。

怎么建一支适合减负的教师队伍?

“过重”一词说起来容易,真的要衡量什么是“过重”,其实是很难的。对同一个人,不想做的时候一道题也是“过重”,想做的时候十道题也不算“过重”。对不同的人,有的人一道题已经过重,有的人百道题也轻松。

在老师的实践中,其实落实了作业的五个功能。

功能之一:反馈(诊断)功能。通过作业,帮助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功能之二:强化功能。重复是记忆之母,量变引起质变,这些认识都给作业的重复强化功能以充分的理由。

功能三:惩罚功能。当一个学生少做作业,欠做作业,或者字写得很差时,经常会有惩罚性的作业。

功能四:填充功能。主要是用作业来满足时间。比如这个时间没事干,或者还不知道让学生干什么,就拿一些作业让孩子做,把这个时间给混过去。

功能五:表示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满足教师关于教学程序上的需要,其最大意义是表示做过了。

在这五个功能中,作业的反馈和诊断功能应是作业本来的面目。强化、惩罚、填充与表示功能,则是被异化了的功能。在我们讨论减轻作业负担时,事实上要减的是作业的强化、惩罚,填充与表示功能。

如何减轻作业的这四项功能呢?只有师资建设这一条路了。

在我们谈到师资建设时,通常会有师德与师能两方面的建设,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个人认为没有离开师德的师能。师能一旦离开了师德便失去了意义,师资建设本质上就是师德建设,伴随着老师师德的提升,相对的师能才会逐步提升。因此,建设一支适合减轻课业负担的教师队伍,本质上是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

师德建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个行动分为如下几个过程。

师德建设水平之一:不触底线。首先要在校园里用制度画出底线,杜绝骂学生、打学生、侮辱、冷嘲热讽、不改作业、有偿家教等行为。只要触犯了底线,就坚决执行制度。

师德建设水平之二:不占便宜。有许多老师不会触犯底线,但是喜欢或不拒绝占点便宜。比如少上几节课,会很高兴,会千方百计争取少上几节课;有的老师做不到少上几节课,但不太愿意在课上投入。

如果这种状态成为教师主流,学生的课业负担一定是无法减轻的。因此,学校的师德建设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 用制度规定基本工作量;

2. 改善学校评价办法,让干活的老实人不吃亏;

3. 设计一些活动,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道德优势。

师德建设水平之三:不愿意吃亏。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类老师,从不越底线,不爱占便宜,但是也不愿意吃亏。他们公私分明,职责清晰,边界感十分强。

他们对学生经常是这样的:“我该干的都干了,学生的好与坏是学生自己的事了。”

他们对同事经常是这样的:“我不会占任何人的便宜,但任何人也别想欺负我。”

他们对学校经常是这样的:“上班时间我会干该干的,下班后的时间是我自己的。”

这类老师,要他们多付出是绝无可能的。他们对学校的利益也不大关心,只要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就不会理会。

这类老师是经常实现作业“表示”功能的一类老师。因为作业不做,心里过不去。但要把作业很用心地进行设计,又觉得自己吃亏了,犯不着。

改变这一状况的要点在于将学校交给老师。学校不要变成一部分人的学校,将学校交给老师的关键点在于校长的人品。校长不要将学校作为自己发展的工具,而要将自己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

并且,这种校长与学校的关系要让老师在学校管理的每个细节中感受到,不仅是感受到,而且还要持续感受到。因为老师会十分警惕校长是不是在作秀,会不会“上当”。而这种警惕与疑惑是需要在时间里渐渐消除的。

当这部分老师深刻认识到学校利益就是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的自我就从一个家庭放大到一个单位。在这个放大的过程中,学校要经常组织老师进行一些讨论

第二部分,激发。激发是针对孩子的兴趣而言。人的成长其实要在两个方面成长,一个方面是天生对什么有兴趣,教育的任务是保持其兴趣;另一个方面是对什么没有兴趣,为了让孩子做好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就需要激发,激发孩子的兴趣。学校在这方面工作上,主要设计了社团活动与梦想领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达到减轻负担的效果。激发,本质上是增强孩子关于学习的趣味。

第三部分,激活。激活主要是针对孩子所学的知识而言的。不要把知识异化为死的知识,而要保留知识本身的活力,或者赋予知识适宜的活力。

在我们学校,专门开发了《种子课》供老师学习。从数学到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种子课的意义,在于激活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间的联结,在于激活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这样,实现了知识之间的生长,而回避了知识间的堆积。

当然,解决学生过重学习负担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应该是一代教育人的事,这一代教育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当下这个教育的痛点。

作者 | 俞正强(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什么是孩子该减的“负”?真正的“减负”难在哪,需要怎样配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090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