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亲民

“三纲”的第二纲“在亲民”。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亲民,实为新民。而朱熹说,新,就是革新其旧。我自己“明明德”了,就应该推己及人,让别人也能去其自染之污。明明德就是自新,自新之后呢,就要带动别人,带

“三纲”的第二纲“在亲民”。

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亲民,实为新民。而朱熹说,新,就是革新其旧。我自己“明明德”了,就应当推己及人,让他人也能去其自染之污。

明明德就是自新,自新以后呢,就要带动他人,带动全国人民自新,这就是修齐治平的逻辑了。修身,是明明德,日日自新;齐家,是新一家人;治国,是新一国之人;平天下,是新全天下之人。

有一份报纸叫《新民晚报》,当初就是取《诗经·大雅》中的“作育新民”之意。这也是同一个意思,总之就是开启民智,修养民德,新其民风,建设仁慈融洽的社会。

无非,到了明代,有一个人不赞成程颐、朱熹“篡改”的《大学》,他说,亲民就是亲民,你如何一句话“亲,当作新”,就说是“新民”呢?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这是《大学》一开篇的第一大学案,咱们要详细讲授一下《传习录》中的记载: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好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徐爱问:“‘在亲民’,朱熹说应当是‘新民’,而不是‘亲民’。后文中也有‘作新民’相呼应,似乎颇有根据。现在先生认为朱熹错了,应当以旧本为准,写作‘亲民’,先生也有根据吗?”

旧本孔颖达注:“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这意思原本简单明白。然而程颐说“亲”字错了,应当是“新”,朱熹也说应当是“新民”。

朱熹说旧本错了,有什么根据呢?至少,没有考古学证据。其实不是哪里出土了竹简,上面写的“在新民”,而是他自己“认为”旧本错了,就改了原文,从治学来说,这是注家的大忌。至于“亲”是否“新”的通假字,好像也没据说过,这个问题留给语言学家去钻研吧。

徐爱也在《大学章句》中找到朱熹改成“新民”的理由。《大学》的第二章引用了商汤在洗澡盆上刻的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日日自新的座右铭。又引用了《周书·康诰》,就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作新民。”朱熹注:“鼓之舞之谓之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还有《诗经》:“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朱熹注:“能新其德和于民。”

朱熹说,这《大学》的第二章,就是解释前面的“新民”。这样从逻辑上就能自圆其说了。我基本佩服朱熹的逻辑。

下面是王阳明对徐爱的回答: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于,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如同《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以及’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王阳明回答说:“《康诰》里的‘作新民’,是要殷商旧地的民众振作起来,做个自新之民,做周代的新人民。朱熹老师说的‘在新民’,不是要人民自新,而是自己去令人民新,这两个‘新’,含意是不同的,如何能作为凭据呢?”

咱们来细心探讨一下《康诰》的“新民”是什么意思,先看看《康诰》的历史背景。康叔是文王第九子、周公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灭商以后,商国人发动了叛乱,周公平叛后,就将康叔封在殷商故地,树立了卫国。康叔就是卫国第一任君主。在他就国赴任以前,周公起草了《康诰》,作为给他的政治指点。“作新民”这一句是这样的: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意思是:好了,你还很年青,应当宏扬周王的指望,维护殷商旧民,也算是帮助周王顺应天命,让人民振作起来,“作新民”。

看起来,这里的“作新民”,不管是让那些曾经经反水的人民振作自新,做一代新人,还是让康叔去振作他们,以自己的明明德去新他们,其实均可以说得通。

这段公案,我觉得可以用王阳明在另外一个场合对弟子的教导来解决:有弟子引用了一些先贤大德所说的、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定义以及意见,问他谁对谁错。王阳明回答说:“你还管人家圣人的对错?圣人说话,各有不同角度,你就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行为上践行便是。”

王阳明接着说:“‘作’字虽与‘亲’字相对于,然非‘亲’字义。”

“作新民”这一句,以及前面的“在亲民”没关系,是两回事,不能由于后面有“作新民”,就说前面应当是“在新民”。而“在亲民”的下文“治国平天下”等,以及“新民”也没关系,如何能改为“新”呢?

我觉得呢,也不能说没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自新,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新民,关系也能够说很大。只能说是角度不同吧!

王阳明接着引经据典讲“亲民”的根据:

“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是亲。

这一句,也是《大学》的内容,正人尊敬贤德的人,亲爱自己的亲人。正人亲爱自己的亲人,盛行草偃,老百姓也会随着亲爱自己的亲人,这样天下就亲爱辑穆了。

“如保赤子。”这一句也是《康诰》里的,是说要像爱惜婴儿同样爱惜人民,这是亲。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句也是《大学》里的,人民喜欢的我就喜欢,人民讨厌的我就讨厌,这就是民之父母。就像咱们现在讲的“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些都是“亲”字的意思。

“亲民”,就如同《孟子》说的“亲亲仁民”,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由近及远,就能对人民仁爱,“亲之”就是“仁之”。

这一句有点区分,对自己家人叫“亲”,对天下百姓叫“仁”,对自己家人亲的,才能对天下人民仁,如果一个人跟自己家人都不亲,他就不可能对他人仁。所以王阳明引用孟子的“亲亲仁民”来作论据,有点不搭,由于“亲亲仁民”所体现的,恰是儒家爱有等差的价值观,对亲人是亲,对人民是仁,亲比仁要高一等,二者是不同样的。“亲亲”,就不可能“亲民”,必需降一等,变为“仁民”。如果你说亲以及民都相等,没区分,那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了,那是儒家反对的。“亲亲仁民”这里的“亲”,语境不同样。

上面王阳明引用那一句“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家要注意,“正人”在儒家语境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咱们现在通常理解的道德含意,有德之正人;另外一层是指上层领导者、统治者,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后一层含意。一样,“小人”也是两层含意,一层是道德上的小人,一层是被统治的普通老百姓。所以儒家很大程度上讲的是领导力。“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这里的“正人”就是统治者,统治者对贤能的人要尊德礼贤,要任用;对自己的亲属要亲,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王阳明以这个为论据的话,偏偏说明了是“新民”,而不是“亲民”。亲是亲人之间的话,而民够不上亲,不是一家人,不说一家话。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当时世风败坏,“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老百姓家里都不亲睦。舜就任命契为司徒,主管束育,恭顺地推广五种伦理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是让百姓互相能亲。

所以这里的“百姓不亲”,不是指“亲民”,而是说百姓自己家里亲人之间互相亲不亲。

《尧典》里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从“以亲九族”,到“平章”“协以及”,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以及万邦。”这里的“百姓”不是老百姓,而是百官族姓。“平章”,“平”是分辨,“章”是彰明。尧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密切辑穆。家族辑穆之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部落调和以及顺,天下从此也就友好辑穆了。

亲九族,还是跟自己的亲属亲,然后对天下人民仁。

又如孔子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亲民”自身就包括有教养、教化的意思,改为“新民”,反而把规模缩小了,跑偏了。

那么,现在我们是“亲民”还是“新民”呢?《新民晚报》是“新”,“亲人解放军”是“亲”,到了“淘宝”,全国人民都是“亲”。

无非,读了王阳明的解释,我更佩服“新民”的解读了。至于究竟是“新民”还是“亲民”,读者可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揣摩。

王阳明说过:圣人讲话,都是因发病药,所以不同场合对不同人说的话都不同样,你不要拿来比对。你不是那个病,就不要吃那个药。

那咱们就对自己的症,下自己的药吧!

以上就是简知网(www.jianzixun.com)关于“大学之道-亲民”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070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