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干”,父母及时三步走很关键,对孩子影响一生

而且近段时间,萱萱非常执拗,鞋子要自己穿,半天穿不上就发脾气;小手要自己洗,谁帮忙洗完了不算完,非要自己再洗一次才罢休。如果我们父母在孩子从小想“自己干”的时候,一直帮忙代办,那么之前父母替孩子走的每一步,最后,都将成为孩子未来的坑。在我们

萱萱2岁半了,刚学会自己用勺子吃东西,现在吃饭她不要妈妈喂,非要自己吃。妈妈给她夹菜,她不要,而是自己用勺子去盘子里舀,常常把菜弄到桌子上;好不容易把菜弄到勺子里,在往嘴里喂时经常又会掉下来;喝汤时更是状况百出、“惨不忍睹”。

一顿饭下来,萱萱的脸上、手上、身上以及周围的桌子、餐椅上和地上,几乎没有干净的地方了。

妈妈有点无奈,想伸手帮萱萱喂饭,可萱萱碰都不让妈妈碰,一碰她就哭闹,非要自己吃。而且近段时间,萱萱非常执拗,鞋子要自己穿,半天穿不上就发脾气;小手要自己洗,谁帮忙洗完了不算完,非要自己再洗一次才罢休。

妈妈想不通孩子怎么了?这该怎么办才好?

01孩子执拗又闹腾,是进入了自主性萌芽期

对于幼儿什么都要自己做的问题,《幼儿行为问题应对》的专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幼儿在2岁左右进入自主性萌芽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幼儿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这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什么都想“自己干”,自己吃饭、穿衣、洗漱,对大人的干涉,反抗会比较强烈。

他们从乖巧又听话的好宝宝,变身执拗又闹腾的“坏宝宝”,是在告诉我们父母,他们长大了,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干。

02孩子自主性萌芽期父母过分帮忙,未来容易帮出“倒忙”

《华人育儿百科》一书中说:父母要好好把握孩子的这段时期,因为这正是培养孩子自主性的黄金期。此时孩子的自我意识抬头,在心理上开始有了想要独立自主的欲望。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很重要。

如果父母忍不住,过分帮忙,容易帮出“倒忙”。

第一 会减少孩子变优秀的机会

父母这时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这些事情,而随意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更不要对孩子说“你太小,做不好,别添乱了”“听话,你现在还做不好这些事情”等等。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与能力弱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前者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也更加幸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比能力弱的孩子成绩优秀27倍。

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在将来会更优秀。

第二 孩子长大后,容易变成“妈宝男”

2月28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裁定:孙杨被禁赛8年。

孙杨被禁赛

判决的理由是因为暴力抗检。消息一出,孙杨妈妈杨明第一时间发长文控诉:中心某领导指派律师能力不强、资历不够。可是戏剧性的,3月6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发布的报告里有个细节亮了。

报告中说,孙杨妈妈杨明被提到12次,而且直接描述“ 孙杨母亲似乎对儿子起了最无益的作用”。杨明作为孙杨的妈妈兼经纪人,她的付出不容忽视,可就是这样越帮忙,越帮出“倒忙”。

从小事无巨细,都帮孙杨处理,成功把孙杨养成了“妈宝男”。直到孙杨小学5年级,妈妈还要给他穿鞋子。孙杨教练朱颖曾回忆说,他那时个子都长到1米7了,别人还得帮他系裤腰带。

妈妈包办一切的爱和过度的保护就像是一把枷锁,将孙杨牢牢锁住,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世界的真实原貌。

如果我们父母在孩子从小想“自己干”的时候,一直帮忙代办,那么之前父母替孩子走的每一步,最后,都将成为孩子未来的坑。后悔了再想改,就晚了。

03面对孩子的自主性萌芽,父母三步走,这样来引导更有效

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干”,父母及时三步走很关键,对孩子影响一生

我们父母当发现孩子开始进入自主性萌芽期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帮助孩子顺利渡过。

第一步:降低难度,帮助孩子获得满足感,好持续分泌“多巴胺”

《孩子的大脑》一书中说:每当孩子感觉到被奖励时,在大脑控制动机的区域,一些特殊的神经元就会分泌一种我们称之为“多巴胺”的物质。多巴胺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将已经完成的行为动作与满足感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某一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一个保存在橱柜里的盒子,盒子里面装着满满的糖果,孩子吃了糖果后,大脑会立刻感到非常开心。于是,以后会再次来到橱柜前,寻找盒子和糖果。

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循环:

打开盒子 →吃糖果 →大脑分泌多巴胺 →获得满足感 →再去打开盒子

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为了孩子不断尝试学习,我们父母可以想办法让孩子的大脑不断分泌多巴胺,来达到目的。

在我们的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干”的时候,其实他们太小,什么都干不好。此时,我们父母可以通过辅助,为他们降低难度。

如果孩子要自己吃饭,就给孩子不易打破的碗和容易握的幼儿汤勺,把食物切成小丁或小段后让其尝试。吃得到处都是也没关系,大不了就多洗几条围嘴或清理一下桌面和地板。

只要孩子能顺利把食物送进嘴,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好让孩子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为自己的成功进食产生满足感,愿意继续不断尝试自己吃饭。

第二步:运用“避雷针效应”,为孩子不着痕迹地提供示范

《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我们家长可以用“避雷针效应”,梳理孩子的不良情绪,能导必安。

那什么是“避雷针效应”呢?

生活中,我们知道,为了躲避雷电袭击,我们会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避雷针,使云层中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融合,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这一现象应用于生活中,便是著名的“避雷针效应”了。

孩子在尝试自己吃饭、穿鞋、洗小手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遭遇挫折,产生负面情绪。而她们心理承受能力差,又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解自己,如果父母此时帮孩子做或主动教孩子,孩子很可能会反抗拒绝,以通过反抗来宣泄不良情绪。

父母此时切忌与孩子正面对着来,可以用“避雷针”不着痕迹的从旁进行疏导。用一起做或轮流做的方式不着痕迹地给他提供示范。

例如对孩子说:“好啊,我们一起来穿鞋,我先穿,你再穿。”然后自己边穿边说出穿法,一次做完一两个步骤后就换孩子做,孩子做的时候再重复一次:“呀,宝宝真棒!都会……(再说一次方法)了。”直到孩子可以依样完成。

此外,也可以在孩子在意的其他人面前夸他:“宝宝好厉害,已经会自己吃饭了!你看,他会端好碗,一口一口吃光光,还不会掉出来呢。”像这样给予鼓励并再度提示重点。

第三步:“得寸进尺”,给孩子适度的挑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

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哪个牌子的鞋子会发光,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

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当孩子越来越熟练后,我们家长不妨“得寸进尺”,给孩子稍微提升点难度。

比如吃东西,从吃固体小丁到练习喝汤,之后可以再进行到吃布丁类食物,每次换食物时都可以对孩子说:“来,看看你是不是变得更厉害啦?”只要吃得不错,就大加鼓励。

像弗里德曼一样慢慢引导。就像给孩子“搭梯子”,在“搭梯子”的过程中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步子要小哪个牌子的鞋子会发光,台阶要低,勤帮助、多照应。

适度的“梯子”可以帮助孩子保持新鲜感,循序渐进地使孩子转化变强,提高孩子的自信与自理能力。

写在最后

孩子想要“自己干”,这是多好的事!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引导,降低难度,不着痕迹地提供示范,“得寸进尺”,给孩子适度的挑战。千万别以为她“你太小,做不好,我来帮你做”而耽误了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黄金期。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967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