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会稳拿30分!49个教育学简答重点汇总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3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形式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要求。受教育者思

我们做简答题时,总不知道题目下该对应哪个知识点?

背诵时,不知道哪个知识点重要?担心答完不得分~

基于以上诸多困惑,我东奔西走,终于给小伙伴儿们汇集了这个49个简答题重点汇总~

啧啧,超多干货!赶紧赶紧来学习~一下子背不下来,记得转走哈!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2)文字的出现

(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4)国家机器的产生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在变成现实。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动力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6.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8.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学校教育因素,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重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个人本位教育首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9.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2.学校教育制度的趋势

从横向来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圣率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3.学科课程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1.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2.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3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4.帮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14.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三、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15.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1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转变课程功能

2.体现课程结构均衡综合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4.改善学习方式

5.施行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发展性评价观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

18.简述教科书编排要求:

1.形式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要求。

2.内容上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字体和符号标出,封面、图表要清晰美观。

4.字体大小要适宜。

19.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学校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2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21.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

2.领会如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2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严格地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灵活性

2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24.一节好课的标准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述: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等

(6)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25.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一是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二是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度

三是布置作业要想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四是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6.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背会稳拿30分!49个教育学简答重点汇总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27.课的结构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8.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9.小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3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31.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特殊途径)

32.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

3班级民主管理

4.班级目标管理

33.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基础)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保障)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标志)

34.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教学管理

2.班级德育管理

3.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4.班级生活管理

3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已。

37.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38.师生关系的内容、特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39.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等

40.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4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存在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应对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同伴的影响

④价值辨析

⑤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4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44.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45.方法类(教学方法、德育方法)

答:(1)教学方法类

①讲授法:

涵义: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要求:讲授内容要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

②谈话法(问答法):

涵义: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要求:做好提问的准备;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

③讨论法:

涵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要求:讨论前要做好准备;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讨论结束要做好小结。

④读书指导法:

涵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指导与辅导;适当组织交流读书心得。

⑤练习法:

涵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要求: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方法与原理;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时间,方式要多样化;严格要求。

(2)德育方法类

①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②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③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要求: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46.原则类(教学原则、德育原则)

(1)教学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②直观性原则:教师尽可能运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掌握知识。

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③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④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德育原则类

①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序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给予肯定。

②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求:加强思想品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级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③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进行教育。

4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49.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小可爱,满满的干货背下来,让你安心、轻松的上教师资格证笔试的战场哦~

嘻嘻!还等啥~赶紧转走学习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96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