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可以有多可怕?

一个软件数据的家伙曾经告诉我,“没有人比大数据更了解你,包括你自己!大数据可以让你的“网络信息”产生价值。按照我的理解,大数据最可怕的是,当你连上互联网,或者你出现在别人的“互联网世界”里,你产生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所以,我认为大数据

一个软件数据的家伙曾经告诉我,“没有人比大数据更了解你,包括你自己!”这里不讨论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伪装”自己,尽力让自己表现正常。但是在网络大数据面前,你的兴趣爱好和行为风格就会一览无余,甚至很多网站都知道你平时浏览的内容。

大数据可以让你的“网络信息”产生价值。从“小”的方面来说,这些价值可以卖给相关的app,所以我们经常打开一个app,首页给我们推送“心目中的产品”;大的方面,大数据可以加速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很想讨论一下。我觉得大数据的恐怖在于“知道的太多”。在这个前提下,绝对可以“捷足先登”。好在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有限。如果人工智能失控,生出自己的意识,再加上吓人的大数据,科幻电影里的一些情节也不是不可能。

言归正传,本文试图用大白揭开大数据的神秘面纱,也会告诉你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

大数据到底是什么?

你可以把每个人分成两部分。基本部分是人体。你会在人体的基础上生成数据,包括吃饭、购物、玩游戏、购物等。可以说,只要你活着,就会产生数据。即使你呆在家里,也能证明你是个宅男(女)。

之前的大部分信息数据都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不是建立一个群体来研究一个人,数据就很容易消失。

但在网络化时代,人类在网络世界留下的所有足迹都会被网络“记住”,包括你每天看了很久的购物网站。这些数据逐渐积累后,逐渐形成“个人数据”。

一开始个人数据用处不大,但是随着联网的逐渐加速,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建立一个超大型的数据库,里面装满了很多人的“个人资料”。

他们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也就是说,经过一系列对原始资料(大量个人数据)的处理,产生大量有价值的大数据。

大数据有很多种类型,比如“W区90%的人喜欢吃辣”,那么这个数据可以卖给一个购物网站,然后网站会在W区推广“辣椒酱”、“麻辣小吃”等等。

所以,通俗点说,大数据就是有价值的网络数据,包括你的网络数据。

大数据到底有多可怕?

这是一个涉及面极其广泛的话题系统即将关机请保存所有正在运行的工作,可能一群教授10天10夜也讨论不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按照我的理解,大数据最可怕的是,当你连上互联网,或者你出现在别人的“互联网世界”里,你产生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

你喜欢什么样的配偶?

你喜欢哪种食物?

你每年都去哪里了?

你在家上网的时候都做些什么?

你的日常轨迹是怎样的?你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家,去了哪里?

其实这些都会被记录下来。即使你手机关机,只要你出现在路边摄像头里,你还是会被“数据记录”。

所以,我认为大数据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记录并产生了有价值的信息。

大数据可以有多可怕?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大数据充其量是个“无主之物”。最可怕的是,背后用的人用的好。大数据可以加速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果利用不好,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作为普通人,很明显我们控制不了这些东西。我们能做的就是知道“大数据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觉得我们的隐私被侵犯了,我们就要知道如何尽可能地阻止它。

普通人应该如何防止个人资料泄露?

首先,个人资料完全保密是不现实的。这里主要讲三个话题,分别是“手机APP”、“电脑上的百度网页搜索”、“管理微信广告”。

1.移动应用程序

在安装APP的过程中,系统会弹出“读取通讯录、照片、短信、地理位置等。”。如果你介意,全部拒绝,尤其是通讯录,我不懂。软件需要读取通讯录权限做什么?

“麦克风权限”也最好关闭。有些软件会读取聊天内容,抓取关键词,然后在APP里推送相关产品。

另外,要特别注意一些不知名的app,比如IOS,可能会好一些。其app store里的应用都是经过严格审批的,相对来说安卓的恶意软件更多。

还有路边扫码、送礼等活动。不能参加就不要参加。有一次扫描了一下,给女儿带了个小玩具。第二天就接了20多个电话,有装修的,有教育培训的,有贷款的,有保险的。愤怒的那天我直接关机了。

所以尽量不要安装陌生app,也不要在手机里存储重要信息,比如身份证照片、房产证照片、护照等。

2.电脑端百度网页搜索

现在用的最多的搜索引擎还是百度。为了防止百度抓取个人在线数据,可以在搜索页面关闭“搜索历史”和“关闭预测”。

当然,在登录状态下,也可以点击“隐私设置”关闭“记录搜索行为日志”。

另外,绝大多数朋友不知道还有一个设定,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击下面一行灰色选项中的“使用百度前必读”。

之后点击“隐私保护声明”和“隐私保护平台”。有百度产品的隐私政策系统即将关机请保存所有正在运行的工作,比如“百度地图”、“百度输入法”。有关于关闭个人数据收集的详细教程。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咨询。

3.关闭个性化微信广告。

很多时候,我们刷朋友圈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高度相关的广告。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看了几篇关于眼镜保养的文章,第二天我就刷到了某款眼镜的广告,我愣住了。

查了一下资料,得知这是微信的个性化推荐。以下是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的流程。

打开微信-我-设置-关于微信-隐私保护指南-个性化广告(下拉)-关闭个性化

建议”(需要登录)

总结

简而言之,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所有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目前还没有办法完全关闭个人数据。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不要随意安装陌生软件,不要随意打开各种权限,尽量不要把重要的照片和视频保存在手机里。

大数据永远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作为一个吃瓜人,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有没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953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