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压式的教育”如何毁掉一个孩子?

其实中国的“打压式教育”现象非常普遍。大人总是通过打压式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感到窒息,最可悲在于这样的父母总是意识不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问题。大人总是固执己见的以为“打压式教育”都是为了孩子好,却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有的只是给孩子带来

“你不就考了八十分吗?你爸当年都是考了九十分,等你考到考到爸认为的理想成绩后再给你买玩具吧。”

“你看看你这样子,做事永远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不能持续做好,你再去看看人家的孩子学习起来的样子。”

“给你花这个钱报辅导班,还他妈的考试不及格,根本就是浪费老子的钱,你说说你现在还有什么救,真他妈就是个废物。”

“别一点点小进步,就高兴得屁颠屁颠的,还有比你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大把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你最好还是稳着点。”

“我做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好吗?你反倒觉得读书辛苦了?难道我累死累活工作供你上学就不辛苦吗?”

“如果不是生了你这样的不争气的东西,我能活得这么辛苦吗?不是为了你这个臭丫头?我早就离婚了,你现在还学会和我顶嘴了?”

“不是我当年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养大,给你交学费,让你读书,能有你的现在吗?你现在翅膀硬了,还敢和你妈顶嘴?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以上这些话在大多数人的童年或者青春期会不会听着特别熟悉?不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亦或是做了什么新的决定,当你兴致勃勃地跑去跟家人交谈的时候,得到的大多时候都是冷冰冰的打压和嘲讽。而家长这种“嗤之以鼻”的态度,往往使得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行为。

1. 孩子从此以后对你关闭心门,跟你避而不谈自己的心事。

2. 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叛逆,家长越不让孩子去做的事,孩子越想做、并且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着去做,因为孩子内心特别想证明自己不是大人说的那样。

3. 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说得没错,自己确实什么都做不好,确实一无是处,那还不如躺平当一个废物啃老族来得更爽不是吗,反证父母都这么说了,那我何不这样干就可以了吗?

其实中国的“打压式教育”现象非常普遍。能够做到温良的去对待一个孩子的父母真的是需要极好的修养,很多时候,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

“温良”一词出自《论语·学而》,其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而该句话,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也似乎在告诫着我们,为人要懂得“谦虚”。

说到这里,我们很多人都会说,父母也只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罢了,之所以那么说,也只是想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出现骄傲自满的心理。毕竟现在的小孩都被大人宠得“无法无天”,再不严加管教就上天了。

然而这里我想说的是,谦虚一定是来自于“胸中有墨、肚里有货”,倘若只是单纯的金玉其外、外厉内荏,何来所谓的谦虚一说?

一个人只有当内在变得先充盈后,才有实力拿出来“炫耀”、“骄傲”、“自大”的资本,是在有了这些“资本”的基础上,修行所谓的“谦虚”才会是一种美德。否则一副空壳子,还要勉强维持所谓表面的谦虚,这不纯属给自个儿找罪受吗?更严重还会导致无休止的内耗和自我否定

“打压式的教育”无法得到一个“谦虚内敛”的好孩子,反而只会得到一个“自卑敏感”的孩子,因为哪怕这个孩子再优秀、获得再多成就,也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而这种“不够好”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以及亲密关系,严重还会导致抑郁和精神失常各种问题。

中国“打压式教育”还有特别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我们通常听到的那句熟悉的话“你在什么阶段,就去做什么事情”,这句话无形中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价值“PUA”体系,总会导致一个人不停地从侧面提醒自己:你现在没有做这件事,就是你落后了、你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你是群体中的另类、你实在是能力太差了…

在一个人读书的时期,孩子被教育要考试拿到高分,所以“分数”成为这个孩子所有自信心唯一的核心所在,考试不及格,那真他妈的要命;

在一个人大学毕业选择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孩子被教育要找名企高薪,参加国考,做公务员端着个铁饭碗就一生无忧,所以“薪水的多少”成了这个孩子所有自信心的来源;

当一个人到了择偶的年纪,孩子被教育要嫁/娶个条件好的人,所以“配偶条件”成了孩子自信的来源,我们为什么和伴侣的感情不好,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在选择伴侣的条件,比如说:对方的长相身材,学历,名利地位「是否有车有房」,家庭背景,各种社会关系都成为找对象的标准。

然而这一切标准背后的逻辑又是怎么一回事?是我们没做到这些,我们的人生真会过得不幸吗?还是孩子没做到这些,父母会觉得我们的人生不幸,让父母没面子,脸上挂不住。

就当诗雅一个高材生在自己抑郁最低能的时候,被家人安排相亲被相亲对象欺负,未婚先孕被迫嫁给一个初中生的时候,结婚的前一晚上,亲戚朋友家人嘲讽了诗雅一晚上。

母亲对着诗雅说:“你嫁出去,永远不要回来娘家,看到你都觉得丢人,早知道你要嫁到山里做农妇生孩子,我们何必辛苦让你读大学,生了你,真是家门不幸,诗雅结婚前一晚被自己家的亲戚朋友冷嘲热讽了一晚上。

第二天早晨,迎亲的人来到诗雅家里,诗雅穿着九块九一双红色的地摊断码雪地靴出了娘家的大门,婆家的婚车就是一辆绑着红色大花的破旧的二手出租车和一辆很脏的拖拉机,从娘家到婆家开车就十分钟,也算嫁到了家门口。

诗雅结婚哭了一整天,没人理解她在自己结婚的大好日子为啥哭得如此悲伤,晚上还要被村里的无赖酒鬼闹洞房调戏,并且还不得反抗,因为这是村里的习俗。

诗雅看到那些酒后胡言乱语调戏自己的人,内心想狠狠地扇他们几个耳光的时候,被婆婆和老公劝着不要动手,因为都是一个村里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好收场,大婚这样不吉利,婆婆把这些酒鬼安抚出去,诗雅才感觉好点。

诗雅一直在想,亲生女儿能怎么样,此时此刻自己身处卑微,足够落魄无助,自己见识到落进下石的人就是自己最亲的人,就是生自己的亲妈,就是那些身边你认为最亲,你最爱的人,只有他们才可以让你看透所谓的人性。

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一下导致这一切发生背后的底层逻辑——人为什么会恐惧?心理学家说,人之所以会恐惧是因为我们人都最终会面临死亡,对世间一切的恐惧其本质都是对死亡的恐惧。

换而言之,正所谓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让自己生活得更好,那你只能用匮乏、单薄的生活接受不知何时会到来的死亡。

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自信,没办法真正地活出自己,也只能复制别人的二手人生、活在所谓的照本宣科里碌碌无为度过一生。

一个本质缺乏自信的人,自己很难克服所谓的懒惰,所以通过自己“不去努力尝试”来维持自以为是的表面良好形象;

只有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才通过自我否定自己、否定他人来寻求所谓的内心平衡,因为这种人无法做到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

“打压式教育”背后揭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人性当中深深地“自卑情结”:孩子内心深处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永远会有一个遥不可及目标,永远无法停止对自我的否定。这个“自卑”伴随着孩子一生,也会伴随着“父母”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只要在一个人努力前行受挫,就有深深的无力感和受挫感,仿佛拼尽全力也不能达到自己内心期待的远方。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存在很多类似这样的父母,他们总喜欢打着“爱孩子、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自己的孩子。

大人总是通过打压式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感到窒息,最可悲在于这样的父母总是意识不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问题。

大人总是在孩子最难过、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揪着问题不放,一味地挖苦数落,没有一句好话说给自己的孩子听。

大人总是固执己见的以为“打压式教育”都是为了孩子好,却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有的只是给孩子带来精神的伤害,并没有起到任何正面的教育作用。

诗雅就是一个出生于“打压式”教育的原生家庭里,小时候的诗雅每次被别人家的小孩子丢石头欺负时,大人不仅不为诗雅出头,反倒责骂她:“你为什么不拿石头丢过去,为什么不跟老师说呢,你就是贱,活该被别的小孩子欺负,没出息的东西。

后来的诗雅考上了大学,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并且平时也做一些兼职来挣钱,每次诗雅最开心就是拿着自己挣到的钱给家里的亲人买些东西,但往往回到家后,亲人却仍然各种挖苦数落:说诗雅买的衣服各种不适合,责怪诗雅乱花钱,干嘛不把钱存起来,万一以后生个大病或者遇到点事以备不时之需用。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家人否定过后,诗雅再也不会省吃俭用,把自己辛苦努力错挣得钱给家人买各种东西,自己每次的付出换来的不是身边人的索取无度,就是变本加厉的苛责评判,这种对家庭自我牺牲式的付出让诗雅不断的透支着自己,从而使得诗雅心力交瘁。

一个孩子内心最深处总是渴求得到家族的认可是一种本能,但是当诗雅为了所谓的家而付出自己的一切,依然得不到家人认可的诗雅开始从新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她内心清楚地明白,不管自己多努力,总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尊重,家只会给自己带来伤痛,而得不到一点爱的时候,久而久之,诗雅也不在通过自我牺牲式的付出来换取所谓家人的爱和尊重。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写到: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

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左右着孩子的一生,那些潜意识接受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如果不学习,将持续一生的操控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对孩子而言,这种日复一日的打压式教育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情绪压力和心理负担。这种所谓的“为你好才批评你”,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以“爱”为名的伤害。

从小到大被家人嘲讽、打压的诗雅,后来的人生过得怎么样?”

答案是:自卑、敏感、不敢爱别人,也很难爱自己。

诗雅小时候被身边的亲人打压得厉害,他大学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如果考了第二第三名,诗雅就觉得自己退步了,这下完蛋了,诗雅内心总是感觉全世界都要来骂自己一样,然后变得开始过度否定和检讨反思自己。

诗雅的成长经历过程中,因为从小到大没听过大人的一句好话,每次在学校看到室友对自己笑而不语,诗雅总会内心敏感的觉得室友是在偷偷说自己哪里不好。

诗雅也经常被喜欢她的读者表白,但是诗雅内心始终不愿相信对方是真心地喜欢自己,诗雅总觉得异性说的什么“甜言蜜语”都特别伪善。

诗雅还告诉自己,宁可相信这世界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那张破嘴,男人就是个危险物种,因为诗雅从小到大看习惯了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家暴指责,彼此伤害,从而导致诗雅从小到大对异性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和不信任感。

有一天,诗雅遇到了师兄,师兄好一束光照进了诗雅灰暗的生命,师兄来母校做了一场励志演讲,成立了助学基金会,师兄当年的一场演讲,彻底改变了诗雅对男人的认知。

从诗雅听了师兄那场演讲,内心深处被师兄的演讲深深的触动,那时候的诗雅听了师兄成长的经历过后哭了,从此以后,师兄成为诗雅这个少女心里最崇拜的英雄和偶像。

诗雅听完演讲后,把自己听完后的感受发到师兄演讲后留给学弟学妹们交流互动的邮箱里,诗雅很快收到师兄的回复,师兄对诗雅的想法表示欣赏和鼓励,一个少女人生第一次得到一个银行行长的认可和支持,这让诗雅的内心有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每当诗雅对自己的人生有困惑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说给自己的师兄听,师兄工作很忙,每次诗雅收到师兄回复都是半夜两三点,但是师兄每次的回复都会让诗雅觉得很安心。

他对师兄说的任何一句话深信不疑,直到诗雅大学毕业找工作,很多次失败后,师兄让诗雅过来自己所在的银行工作,但是很多次就业失败的诗雅自信心严重受挫。

那个对她好的师兄每次出差过来兰州约她见面,诗雅总是各种理由拒绝,诗雅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看,各方面不够优秀,老觉得自己配不上去师兄所在的银行工作,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和逃避师兄。

一个在诗雅内心闪闪发光的银行行长和自己这样一个自我感觉不太良好的人发生了强烈的对比,让诗雅内心特别自卑和不匹配,并且莫名其妙的有种压力。

原生家庭导致诗雅性格的缺陷和内心匮乏扭曲不自信,从而使得诗雅在大学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出现抑郁自杀,但是唯有对师兄内心的爱与不舍救了她自己,但诗雅在自己抑郁严重的时候,被自己的家人安排相亲,诗雅嫁给一个自己压根不爱,却不得不嫁的人。

有时候诗雅也会想自己为什么会嫁去山里,自己从小到大那么努力地读书,做梦都想逃离贫困的大山去海边生活,去捡漂亮的贝壳,可人生真他妈无奈,你越想逃离,命运非得把你安放在你最不愿意呆的地方,有时候你还不得不信,这难道是宿命吗?

但是诗雅在当时也觉得,在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男人这里,反而比在那个银行行长那里让自己放松,诗雅心里所爱的英雄闪闪发光,时常会吓到自己,而自己内心渴望光但是却怕靠近光,内心深处时常会觉得矛盾。

每次诗雅在师兄过来想见她的时候,她总是会本能地选择逃离对方,面对一个自己内心深处认为优秀的人,那种自己感觉骨子里的自卑感可以瞬间吞没一个人。

自卑”就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自卑可以让一个人产生成就需要,从而使其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沉重的自卑感则不利于一个人的发展。

往往会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得人得不偿失;转成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在长期“打压”下,自卑便容易转化成“沉重的自卑感”,主要有以下一些体现:

面对他人十分害羞敏感、怯弱;特别害怕自己麻烦别人、从而使得自己内心很容易产生内疚感;对他人的赞赏认可产生恐惧和怀疑;在人多的场合通常语言表达受限;忧郁、失望等…

那时候的诗雅心智不成熟,心里明明深爱着师兄,却被家人安排了相亲对象,顺理成章地被相亲对象欺负占便宜后怀孕,诗雅背负着未婚先孕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得不嫁给伤害自己的人,生米煮成熟饭,诗雅也就认命了,本以为自己要和自己的爷爷奶奶那样平淡的在婚姻里过一生。

但是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下嫁给一个初中毕业工厂打工的穷小子,说来惊掉很多人的下巴,诗雅的这个老公从小到大和诗雅在同一个班级从一年级到初三都是同班同学,但是两人从没有说过话,路上两人遇到也是形同陌路,没想到两个从小到大形同陌路的同班同学会结婚睡在一起。

但是三观不合的两个人,沟通好比同鸡同鸭讲,最后诗雅在婚姻经历着冷暴力,由于偏远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诗雅生了两个女儿,婆家各种套路逼着诗雅生男孩,导致诗雅在婚姻的恐惧和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险性失去生命。

诗雅在婚姻里承担着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诗雅嫁给一个巨婴的妈宝男,家里发生冲突,公婆表面会说自己儿子不好,来安抚诗雅每次被伤害后失控的情绪,背后都是和儿子一起骂诗雅,每次被诗雅无意间听到后,诗雅总是一个人跑出去山里大哭一场,然后回家接着做自己的事。

“打压式的教育”如何毁掉一个孩子?

每次被婚姻伤害后的诗雅,内心总是有种无力感和疲惫感,她总是在自己再也撑不住的时候,诗雅总会心里想一下,如果是师兄,他经历困难会怎么做,诗雅每次内心的力量都源于对师兄的爱。

哪怕她爱的师兄癌症去世,她也觉得自己的师兄无时无刻活在自己的心里,师兄的灵魂化成天上耀眼的星辰守护着她,保佑她平安。

每次诗雅坐在黑夜里仰望星空,看着天空的星星发呆听音乐,她的内心总是会很平静,在诗雅的心里,她始终相信,人的死亡是肉体的死亡,精神灵魂是永存的。

有一次,诗雅的老公对他说,你那个所谓的师兄早就死了,你还对他念念不忘,诗雅总是回怼,他从来没有死,师兄一直在自己的内心活着,守护着自己。

虽然你活着,但是你的灵魂早就死了,你只是拥有成人的身体,但是智商心智还是个孩子,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人生都无法负责,让我对你这种男人有爱,想都别想,我天生就崇拜英雄。

诗雅婚姻的悲剧,在于小时候原生家庭里指责打压贬低,导致诗雅内心匮乏,低自尊水平,只要诗雅体验人生挫败感,就会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己,导致各种情绪内耗痛苦折磨,从而导致一系列悲剧人生事件的发生。

为什么父母亲人简单的一句“你不行”“你很差”,会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伤害呢?

心理学上有个“暗示效应”,说的是人往往会在无意中接受其他人发出来的信息,从而做出和信息相对应的反应。

换句话说,家人暗示孩子“你很糟糕”,孩子就会觉得“我什么都不行,做也做不好”。

诗雅的母亲在诗雅的童年里,总是嫌弃诗雅长得很丑,母亲总是认为都是自己生了诗雅这个女儿,导致丈夫不爱她,每次父亲打诗雅的时候会说,看到你就像看到你妈一样,让人抓狂。

母亲看到诗雅被自己的老公打,她心里失衡,自己生的自己没打,你凭啥打,于是乎,诗雅的妈妈也开始打诗雅,诗雅这个小女孩从而形成一种认知,都是因为自己,爸妈才经常打架的,诗雅仿佛觉得自己是导致父母感情不和的罪人。

母亲总是嫌弃诗雅嘴巴很大,眼睛很小还单眼皮,脸蛋冻得通红和红苹果一样,看起来很丑很笨的样子,总是让大人看到很抓狂,而邻居家的女儿长的很好看,大眼睛双眼皮小嘴巴高鼻梁说话嘴甜。

母亲总是对邻居家的孩子特别好,诗雅每次看到自己的妈妈把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从而导致诗雅形成思维惯性,总是习惯性把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做对比,从而导致诗雅内心陷入这种把自己缺点和别人优点做比较的思维模式,不断的加剧自己内心自卑和羞耻感。

诗雅还有两个弟弟,从小到大,弟弟阳光帅气,很聪明活泼,嘴巴甜会说话会来事,总是能够得到大人的认可,而诗雅这个女孩子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觉得自己太过卑微,弟弟不努力可以得到一切疼爱,而诗雅拼尽全力也得不到大人的认可,不是被嫌弃就是被指责。

最让诗雅在意的就是,弟弟说的:“你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的错。” 诗雅也觉得自己很丑,所以她特别怕和人接触,因为她觉得自己是真的又胖又丑还很黑,肯定别人很讨厌自己。

诗雅就是这样被逼着适应孤独,她从小到大在孤独里绝望,在绝望里找寻希望,每个孤独的日子里,陪伴她的只有书,诗雅从小到大因为受到爷爷的影响,她养成读书抄书的习惯,每个孤独岁月里的诗雅,读书是他灵魂唯一的精神慰藉。

诗雅一个人习惯了收拾屋子,整理衣橱,拖地擦玻璃,她习惯了一个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做着生活中这些日常的家务。

每次她拖干净的地板,整理好的衣橱,那些陪伴她的小饰品,那些她喜欢的衣服,那些陪伴她的书,文具和笔记本是她的所有,诗雅在亲人哪里得不到爱的时候,诗雅把一切情感转移到自己喜欢书,音乐,还有自己热爱的生活小事上。

她喜欢那些小女孩喜欢的小饰品,哪怕几块钱她都好开心,因为那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对诗雅有很好的疗愈作用,物品永远陪着她,不会嫌弃她不会离开她,所以她习惯了用零花钱买那些小东西,这会让她自己觉得内心平静。

每次诗雅看着自己整理好的家,她内心会变得特别平静和喜悦,久而久之,一个从小到大孤独缺爱的小女孩只能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各种感受,用各种幻想满足她内心未得到的爱和遗憾,每次她看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诗雅内心会假定一个超能力少女拥有这一切,来平衡和逃避自己现实里的无力感。

导致诗雅内心发生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诗雅身边的家人不断说诗雅“别人都比你厉害”,从而诗雅就会坚信“我样样不如别人,没什么价值可言”。

事实上,孩子的自卑、敏感、不可爱,全都藏在父母的嘴里。太多来自父母的消极暗示、否定和打压,从而使得孩子习惯把自己看得很低,缺乏自我价值感。

就算孩子长大后做出一点成绩有人欣赏,可这个孩子内心深处,永远保存着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一旦做不好,就容易用父母的方式指责自己:“看看吧,我就是这么差劲,没用,糟糕。”

即便想要改变自己,但那种自小就开始深入骨髓的无力感,会让他们陷入一种“自我pua式”的心理怪圈模式,不断的自我道德绑架自己。

这种低自尊和低价值感,让孩子无论做什么,都缺少信心和自驱力。

随着诗雅不断地成长,她在大学成为学校里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她也不会自信,诗雅从小热爱读书学习的习惯延续到了互联网,慢慢诗雅经常分享自己的学习的书籍,图文音频视频,得到很多粉丝的喜欢和认可,但是她内心依然不怎么欣赏自己。

傅佩荣教授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长期活在批评指责中的孩子,只学会谴责;一直活在敌意攻击里的孩子,也只学会自我贬低。

唯有被父母接纳、理解、肯定和鼓励的孩子,才有机会茁壮成长。

随着诗雅在互联网不断地成长,她在师兄去世了,他遇到了欣赏他的校长,校长比诗雅大十八岁,一个父亲一样的男人闯入了诗雅的生命,给了诗雅温暖和认可。

在诗雅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在诗雅生孩子流产痛苦到极点的时候,校长出现在她的生命里,告诉诗雅,我们才刚遇到,你要为我好好地活着,不要怕,还有我在,你一定可以的。

简单的话语,让诗雅一下子充满了信心。这人海茫茫,还有人相信自己,对自己有所不舍和疼爱,这成为诗雅在流产的那一刻成为她唯一的精神依恋,诗雅也有更大的意志力相信自己能够熬下去,诗雅在一个比自己大十八岁的男人那里找到短暂的温暖和安全感。

诗雅这个从小缺失父爱的人,父亲从没有夸奖过诗雅,每次诗雅做好事,最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但是从没有得到过,并且小时候的诗雅性格叛逆和父亲抬杠不听话对着干是常态,每次也气的父亲呕血。

从而导致成年后的诗雅在亲密关系里,总是被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吸引,因为年纪大了男人成熟稳重,很有阅历和智慧,那些很成功的男人,年纪五十多岁的异性总是可以吸引到诗雅,而诗雅这个性格刚好可以激发异性的保护欲望,但是也让诗雅无形中成为婚姻的第三者而痛苦不堪。

其实,一个孩子能不能坚强、勇敢、独立,取决父母能不能给予足够的爱和信心。

绝大多的父母不是不爱,而是爱错了方式。如果想表达真正的爱,那么请此时开始,给孩子多一些鼓励。

首先,学会倾听孩子要说的内容。

每当孩子遇到委屈的事情,先别急着说他,先耐心听孩子经历了什么,给孩子说话表达的机会。

作为父母的可以这么问自己的孩子:“亲爱的宝贝,你今天遇到了什么难处吗,如果你愿意,可以跟爸爸/妈妈讲讲,我们想知道宝贝今天的生活发生了什么?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愿意陪伴自己,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才愿意心甘情愿地表达出来,从而寻求更多的帮助。

其实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和认可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真正的爱和积极的回应可以帮助亲子之间构建安全的依恋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有着长达一生的重要影响。

其次,尊重孩子的选择。

一个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孩子他自己的的想法和行动。

只要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允许,才有勇气不断尝试未来的挑战。

就算这个孩子以后在人生这条路上跌倒,他也不至于慌张害怕,反而能建立起强大的内心。

最后,发自内心和孩子站在一起。

诗雅的女儿有次被超市当作小偷时,虽然心里焦急,但诗雅还是先安抚自己女儿的情绪,并选择相信女儿,告诉超市老板“女儿本质不坏”。

无论平时女儿多捣蛋叛逆,诗雅依旧用心、和善地陪伴女儿,引导女儿慢慢进步、成长。

后来,在诗雅的信任、鼓励下,女儿终于“成长”,认真读书,不断改正生活中坏毛病。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无论发生什么,永远都被爱包围。

所以请告诉他,有任何需要父母的时候,尽管开口,不要怕麻烦父母。

也告诉他,无论如何,父母都是他的避风港,随时给他支持和力量。

身为父母,每个人都恨不得把世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想方设法让他快快成长。

可在养育中,却一不小心忽略孩子的感受,把过多的要求和条件加在孩子身上。

其实,孩子要的东西并不多,就如作家三毛写给父亲那封信里说的: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父母贬低孩子不外乎这几种心态:

1.“贬低式”鼓励

为人父母,谁不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看着孩子过上理想的生活呢?可是,望子成龙的心态一旦过度,父母的一片苦心,就会变成孩子一生的枷锁。

2.“贬低式”谦虚

很多父母不仅很少夸奖自己的孩子,而且无法坦然面对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比如,亲朋好友夸一句:“这孩子真聪明!”出于礼貌和谦虚,有的父母会立刻说:“嗨,他不行,不如你家孩子成绩好。”

有次诗雅家里来了很多帮忙修房子的客人,女儿爬炕头画画,几个客人说,这小女孩画的画真好看,然后诗雅的女儿很开心把自己画的其他画拿出来给那几个客人欣赏,客人表扬孩子画的好,诗雅的老公当着这些客人的面说,考试不及格,画的好没啥用,诗雅的女儿瞬间就哇一声哭出来。

诗雅的老公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只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当众强行贬低自己的女儿,以周全人情世故。可是这话落在孩子耳中,太扎心了。尤其是在外人面前,这种否定的杀伤力足以让他信以为真。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不敢将内心的情绪释放。

3.“贬低式”自我投射

如果父母本身不够优秀,在社会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把自己在工作上的压力发泄在孩子身上。这种情况虽不算普遍, 但确实存在。

对孩子大肆贬低、打击,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视若无睹,那么即使这份贬低里包裹着爱,也将成为孩子一生痛苦的回忆。

公安部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儿童调查,研究发现:经常被父母打击教育的孩子出现性格障碍的几率最大25.7%的孩子会有自备、抑郁的倾向,22.1%的孩子会自私冷酷,56.5%的孩子经常暴躁易怒。曾经有心理学者到拘留中心对几名青少年犯罪者进行调查采访,结果发现:这些问题少年都在儿童时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长期语言暴力。

心理学家说:父母贬低孩子,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涌现出自惭形秽的情绪,缺乏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感。总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世界的一切美好。长此以往,还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的几率。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评价,是他们对自身价值认可的来源。你经常打击说孩子无能,他就认为自己真的碌碌无为;而你,却从不教他如何走出平庸。你经常打击孩子真笨,他便会觉得自己真的比别人笨;而你,却从来不教他怎样才能迈进聪慧的营地。

于是,你所认为的打击教育只剩下了恶毒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孩子就像一颗终日见不到雨露和阳光的小树苗,为求的所谓的生存,他只能长歪甚至把自己长残。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真正优秀的孩子是从感受正确的被爱里走出来的。让我们大人学会自爱,学会自我成长,才能点亮孩子心灵深处的烛光,去点燃孩子内心深处的那团自信的火苗,这样的孩子,才有足够的力量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出来每一句欣赏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孩子而言,就是无比的嘉赏和祝福。

一个人的自信源于这个人生命的成长状态,“打压式教育”可能会在表面上使得一个孩子变得的谦逊、和善,却不能真正地让孩子的内在变得丰盈富足有爱。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3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