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国造出世界最大水泥船古田号:重3千吨,航行1次就报废

文|刘飞

编辑|议史纪

原本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马尾江滨东路的中洲村,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艘名为“古田号”的大型水泥船搁浅在那里,任谁走过都会被它庞大的身躯深深震撼。

这就是我国在1974年,造出的令世界瞩目的大型水泥船。这也是在那个“缺钢少铁”的年代,无数国人绞尽脑汁所创造出的劳动成果。

可是这艘“古田号”的首航也成为了它的最后一次航行,后来便开启了长达几十载的搁浅时光。

那么这艘“古田号”从建造到报废,究竟有着怎样的前因后果呢?

古田搁置多年,拆留问题引争议

2012年之前,在福州的江滨东路上有一艘名为“古田”的大型水泥船长久的停靠在那里。虽说它看起来破败不堪,可那庞大的身躯依稀能让每个过路人联想到它往昔的“辉煌。”

“古田号”还专门有着一位职业的守船人,大家都称呼他为陈老伯。据他说这艘水泥船是在1974年建造完成的,可在1977年就彻底的失去了运输价值。

2012年当地媒体对“古田号”进行了大量报道,因为“古田号”所在地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改造用来扩充领土,所以“古田号”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很多了解“古田号”历史的群众,对它的拆留问题产生了极大的争议。

第一种是反对派,他们认为“古田号”作为曾经一代人努力的成果,无论怎么都不应该拆除。要知道当初一代人为了这艘水泥船可是煞费苦心,哪怕是作为记忆留存下来也是应该的。

很多人为了不让这些记忆彻底消散,还专门给相关部门提出来建议,希望将“古田号”改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哪怕是建成船型娱乐景观也是好的。

一时之间各种各样的谏言如雨后春笋一般,铺天盖地的在当地和网络上大肆流传开来。与此同时,一些同意将“古田号”进行拆卸的群众也开始发声了。

同意拆除的群众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船体焊在路上已经很多年了,已经成为了陆地的一部分,并且腐蚀程度比较高,改作景观也具备一定的危险性。

其次如果把它改造成景观的话,一定会消耗大量的资金,并且还得协调多方部门进行配合才能够完成。如此看来,这是一个耗时耗资且回报不大的事情。

作为当地船政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曾说道:“古田号保存下来的可能性真的不大,如果将它算作文物进行收藏的话,根本没有哪个博物馆,能够容纳得了这么大一个实体水泥船。”

因此关于“古田号”的拆留问题一直被传得沸沸扬扬,形成了极大的舆论。

当时还专门有记者跑到当地,亲自采访到了守船人陈老伯,想要听听他的见解。

年逾花甲的陈老伯在听到“古田号”要被拆除时,表示自己也是有着很大的不舍。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曾亲眼见证了“古田号”从建造伊始到搁置的整个过程。

不断推动发展,水泥船艰难问世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慢慢恢复了原本满目疮痍的局面,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到了经济建设当中。

不过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在造船领域还有着不少空白等待填补,正是因为这个短板,海上运输成了我们的难题。

当时国内只是有着国民党原先留下的20家船厂,都是一些残破不堪的船体而已。

我们为了极快的弥补缺船这个大问题,便立马对造船的技术进行了极快的摸索掌握。可虽然技术能力拥有了,但又不得不面临缺少原材料的冰冷现实。

当时的我国是处于“缺钢少铁”的时代,虽然在1957年钢铁量也呈现出了较高的增长,可是用在造船产业上确实是属于杯水车薪的情况。

偏偏这些原材料还得从国外进行购买,西方的很多国家出于私心,自然并不打算推进中国的繁荣局面。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我们,决定采取使用“特殊材料”来解决当时的窘迫局面,这个所谓的特殊就是用水泥造船。

水泥造船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遭到了很多国人的极大反对。哪怕这个想法放在今天,不了解建造原理的我们也依旧会发出感叹,水泥难道真的能够造出船来吗?

其实这个想法在中国诞生之前,西方的一些国家就已经使用过水泥船了,世界上第一艘水泥船是由法国人J.L兰波特在1848年制造的。

只不过那时的水泥船的吨位比较小,整体看来工艺也十分简单,最重要的是它的自重比较大,因此也一直没有被推广开来。

直到20世纪前半叶,欧美的许多国家为了改善海上运输所带来的经济匮乏局面,便选择了用钢筋混凝土大量建造船只,逐渐掀起了“水泥船”的热潮。

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钢材极度匮乏,钢筋混凝土当时成为了众多国家轰买的对象。一些国家建成的船只,排水量还一度高达了一万吨。

其中就包括1945年意大利人建造的“爱伦号”,它的船壳厚度就达到了3.6厘米,与同类型的船相比它的重量还更轻。不仅如此,它的造价竟然低了40%,性能却完全符合航海要求。

由此可见,当时我国提出用水泥造船的想法完全不是属于“病急乱投医”的做法。恰恰是根据其他国家过往的种种经历,得出的解决窘境的良策。

如果建造水泥船的话,它的周期相对而言比较短,建造成本也是属于较为低廉。这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国家而言,是一个极有力的做法。

当人民群众得知,水泥船的实用性要比一般的船只更耐用时,便纷纷投了赞成票。毕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用船来运石料粮食和重物是最常见的行为。

于是在1958年中国便掀起了用水泥造船的热潮,当时中国的水泥船保有量达到了百万吨。此项数字将中国在此方面的能力,推向了世界之首的位置。

1974年在万众瞩目之下,我国最大的钢丝网水泥货轮“古田号”成功被建造完成,一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这艘船总长105.20米,宽则有14.50米,它不仅有着5773吨的排水量,载重量更是达到了3024吨。

同年“古田号”建造完成之后便开启了它的首航,任务就是从福州起锚开往上海,在此期间船体内装了不少的沙子和石料。返航时则计划在上海装满麦子,再返回福州。

虽说在首次试航时,“古田号”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负面结果,但是种种问题也在首航时逐一显现了出来。

缺点明显遭搁置,发挥最后余热

其实“古田号”在刚开始试水时并没有呈现出特别明显的劣势,反而像原先预想的一般,装了很多的货物也能够稳稳的在水面上快速行驶。

但是在行驶途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礁石和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外在情况,才将“古田号”的船身弱点一一给无限放大了。

首先就是“古田号”不具备碰撞能力,试想作为一艘大型货物运输船体,却不能够稳定地在水面上高效行驶,遇到碰撞就可能沉没,这就是一个十分致命的弱点。

第二个弊端则是“古田号”水泥船自身的重量,它在行驶途中一再出现吃水深的情况。船身一旦满载货物,那便时刻有触碰到水下凹凸不平各类石块的可能。

第三个则是我国建造这艘水泥船主要是为了极大程度上去节省资源,可如若它负重下水的话,那么内燃发动机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974年的我国,显然没有更多的能力成本去承担发动机燃料的巨大压力,长此以往下来这笔“买卖”对我们而言十分不划算。

当时国家交通部和国家建材总局,一起对“古田号”的未来做了极大的讨论和审定,最终的结果便是全面停产。

所以“古田号”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这艘大型水泥船的首航也成为了它的退役之旅。虽然当时很多人都感到十分惋惜,但却不得不接受这个十分残酷的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古田号”最终被停产停用一直被搁置在了马尾江滨东路中洲村。1978年时,它依然获得了全国交通系统重要科技成果。

一直到1983年,考虑到“古田号”不应该一直被搁置,任它遭受风雨侵蚀。于是福州海运公司,便将它移交给了现在的福建交通职业技术船政学院作为教学工具。

自此之后,学生们原本的乏味课堂就转战到了有着实体讲解的“古田号”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艘大型水泥船为千万学子提供了极大的学习助益。

作为守船人的陈老伯,正是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请来的看护工,没想到这一看就是将近二十几年的时间。最后他也成为了“古田号”被彻底拆卸的见证者。

船体虽拆卸,精神得永存

其实“古田号”在刚开始被搁置的时候,一直是处在水面上,直到后来那里修建了江滨大道,出于工期的紧张没有办法挪动这个庞大的船体,所以只得把它和闽江隔开了。

在之后几十载的时间里,“古田号”便成为了“焊”在岸上的一个老船,直到“古田号”所在地被进行了拍卖,它便再也没有了容身之所。

2012年,古田号正式开始拆除,由于它的体积实在是太过于庞大,根本没有办法将它整体的移走。

有关部门最后迫不得已,只得让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主要船体机件全都拆卸了下来。

之后这些重要的部件也将成为学校训练学员时的重要教材,这也就意味着,这艘水泥船并没有失去所有的价值。

当陈老伯看见整艘船体全都垮下来之时,也不由得十分感叹。他明白早晚会有这一天,因为周围的房屋越盖越近,船周边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这块地方迟早会被改造,

“30年前这艘船出发的时候,几个货舱都装满了,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泥船。大家纷纷都赶来一睹它的真容,那场面真是非常热闹。”

看着“古田号”慢慢地变成了一片废墟,陈老伯不禁有一种今非昔比之感,略带感伤的说下了这几句饱含惋惜的话语。

虽然“古田号”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它曾经带给国人的希望以及种种造船动力却是永不会被磨灭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前身经验,我们在造船业才会一步步走向辉煌。

在“古田号”被搁置之后,大连造船厂就投资了“长城号”货轮的建造项目,并由此拿到了足足有三大本厚的造船技术说明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并没有因为“古田号”的搁置而影响到在造船技术方面的前进脚步。仅在一年多的时间,我方就成功打造了“长城号。”

1981年9月14日,“长城号”正式交付下水,它的整体性相对而言极为可观。同时“长城号”的出现也让中国的造船技术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让世界对于中方的技术和能力刮目相看。

着眼于现在,中国的造船完工量和订单率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如今的我们不再“缺钢少铁”,不气馁的精神和拼搏品质,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存在。

当然之后的成功远离不开前人的种种经验积累,造船业后来的辉煌也和“古田号”有着密切的关联。

虽然如今它已经被拆除,但作为前人的劳动成果,它具备的文化记忆将永久留在国人心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36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