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毛主席看到后:尽快给他安排工作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被毛主席称为“好同志”的陈毅,因病在北京日坛医院去世。

毛主席听说后十分痛心,拖着略有不适的身体,参加了1月10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的陈毅同志追悼会。

和陈毅是革命战友兼诗友的毛主席,看着陈毅同志的骨灰盒泪流满面,深深地鞠了三次躬,还会见了陈毅的妻子张茜。

却偶然被一幅花圈上的挽联吸引了注意力,毛主席驻足在挽联前良久,若有所思地问起了张茜:“这是谁写的?他和陈毅很熟吗?”

张茜回到:“主席,这是张伯驹写的”说完还介绍了一番张伯驹的情况,毛主席楞了一下神,“尽快给他安排个工作,这件事就交给恩来去办吧。”

张伯驹是谁?毛主席又为何给他安排工作?

绰号“张公子”

“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一句话基本上就能概括出张伯驹的一生,当然这句话里的故宫主要是指的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级的博物馆,收藏于其中的珍贵文物价值连城不可估量,张伯驹,也是一位闻名一时,甚至算得上闻名一世的大收藏家。

而他年少时的称号则叫“张公子”,张是他的姓,公子,自然是指的他的身份,他的父亲是清末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的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侄子。

有这样的身份和关系,家境也自然不一般,再加上张镇芳后来搞了金融,也就是开银行,张家的生活更是奢侈的难以想象。

富家子弟,还是官宦世家,张伯驹小时候出了名的嚣张跋扈,去哪都讲究一个排场,花起钱来也是如流水,后人还给他安了一个“第一败家子”的称号。

13岁那年,父亲张镇芳看不下去,就把他送去了教会学校学习,想让他以后接替自己,没想到第二年清朝就没了,但张家还有袁世凯这一层关系,倒是没能家道中落。

张伯驹学成毕业后,张镇芳曾想让儿子在袁世凯手下当差,混个一官半职,结果张伯驹对当官从政从军毫无兴趣,反倒是爱起了收藏。

1927年,将满30岁的张伯驹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了自家银行任职,不过他一概不关心工作上的事情,只专心到处搜罗珍惜字画,文物古董。

起初,张伯驹确实是抱着玩玩的心态,他的第一个收藏,是一幅康熙的字画——丛碧山房,这幅字画就挂在一间有些年头的古玩画铺当中。

张伯驹偶然路过,第一眼看到后就觉得十分不凡,以张伯驹的家世,他的眼光必然会比很多人高出一大截,从小就看过各式各样的珍贵字画的他,对这幅字画情有独钟。

区别与以往的康熙字画,这幅“丛碧山房”带有飘逸之气,一改以往的阳刚之气,他自认为很有收藏价值,于是开口向画铺老板问价。

老板哪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有怎样的身份,看着张伯驹年纪轻轻,便认为他不识货,想要藉此敲诈他一笔,开出了一个很高的价格。

没想到张伯驹眉头都不皱一下地就同意了,“回头你到银行来取钱,就说是我张伯驹买的”拿着银行的钱搞起个人收藏,张伯驹无愧于“第一败家子”的称号。

“第一”收藏家

这幅“丛碧山房”被他放在了北京弓弦胡同1号院自家的住宅当中,那时的他,有着殷实的家境做后盾,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没钱这件事情。

《照夜白图》,是唐代大画家韩干的名画,后来被曾经的皇室溥儒收藏,再由溥伟卖掉,张伯驹为此一直在到处打听,他要将这幅画收归已有。

而他要收藏这幅画的目的,就和他之前不同了,国家动荡,内忧外患,他曾在回忆录中说道“我是中国人,有责任让这些属于中国人的珍贵文物留在中国”

如果说他之前收藏文物是为了欣赏,那么他已经从个人欣赏,上升到了为国为民的地步了,尤其是当他听说《照夜白图》被卖给英国人之后。

“痛心疾首”闻得消息后的张伯驹一边悲痛,一边再度奔走在另一件曾由溥儒收藏的国宝——陆机《平复帖》的收购之路上。

1936年的一次书画展览会上,他终于见到了《平复帖》的身影,《平复帖》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从未在世人面前公开展示过。

从乾隆时期,乾隆母亲得到了《平复帖》后,就一直被收藏在皇室之中,这次1936年的展览,是由于溥儒缺钱,才得以让《平复帖》重见天日。

“说什么也要得到它”抱着这番想法,张伯驹委托了别人向溥儒求购,想要探听溥儒的转手价,结果溥儒一开口就是20万。

自从1933年张伯驹父亲张镇芳去世后,他又一直专心在收藏文物上,经济上并不充裕,20万他实在拿不出手,结果这件事就卡在了这里。

曾经购买收藏价钱都不问的他,却落到了这个地步,不得不令他感慨世事无常,可《平复帖》这样的国宝,他无论怎么都要将他求购下来。

1937年,抗战爆发,张伯驹仍然念念不忘求购《平复帖》一事,于是就找到张大千,让其出面看能不能以6万的价格从溥儒手里购得。

结果再次失败了,一直到1938年,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告诉他:溥儒的母亲去世了,急需用钱办丧事,张伯驹瞅到了机会,赶忙托人联系溥儒。

最后以4万的价格购得了《平复帖》,一拿到手就爱不释手,可他求购《平复帖》一事,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潘素

这里就要提一下张伯驹的妻子潘素,张伯驹有4任妻子,和他走到最后的,只有潘素一人,据悉两人初相识时,就已经认定了对方。

潘素生于官宦世家,是清朝大臣兼状元潘世恩的后代,潘素自小就爱好书法绘画,也因此对爱好收藏的张伯驹情投意合。

张伯驹收购完《平复帖》之后,日本人得到了消息,也想要这幅文物,出价20万结果被张伯驹拒绝,然后日本人就恼羞成怒了。

1941年,张伯驹在日本人的操纵下被绑走了,对方向张伯驹的妻子潘素开口要300万,潘素根本拿不出来这么多。

“没钱,没钱就撕票了,要不拿你们家的字画古董来抵也可以”潘素一听,就明白了对方的想法,这摆明了就是为了字画,为了《平复帖》而来的。

“家里的字画不能动,就算我死了,也不能卖,尤其是《平复帖》”到处托人找关系,才见到丈夫一面,丈夫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告诉潘素的。

字画不能动,潘素就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凑足了40根金条,找到了孙耀东,在孙耀东的帮助下才算救回了丈夫。

逃出来的张伯驹,自知自己已经被盯上了,就带着潘素一起来到了西安定居,总算是逃脱了日本人的魔爪。

即便这样,张伯驹还是没有停止自己收购文物的想法,1946年,听闻《游春图》将要被卖给外国人的消息后,他千方百计地寻找卖家,要不惜一切代价购得《游春图》。

《游春图》,出自隋代大画家展子虔之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样的,这幅珍作也被收藏于清朝皇室当中。

后来《游春图》被溥仪偷偷地运到了长春,日本投降之后便不知所踪,实际上被马雯川购得,马雯川是个古董商人,他一心想靠着卖古董发财。

张伯驹的到来,让他瞅到了机会,一开口就是800两黄金,他知道张伯驹为了求购珍贵文物不惜代价,于是便故意使绊。

多年的收购早已令张伯驹囊中羞涩,无奈之下,他先是找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希望能够由故宫博物院出手。

可马衡也很无奈,国家还不太平,连故宫博物院也没能力购得,张伯驹又到处找人,结果没几个人有能力一下子拿出800两黄金。

“不行就算了吧”妻子潘素在一旁安慰他,张伯驹却反驳道:“中华瑰宝,岂能流落至国外”,他劝说妻子,让她把自己的首饰拿出来变卖。

妻子潘素瞠目结舌,“难不成你打算自己一个人凑齐这800两黄金吗?”张伯驹没有回应,只是默默地翻出了自己家的房契。

位于北京城,占地15亩的祖宅,被张伯驹拿出来准备卖掉换回《游春图》,妻子直骂他疯狂“为了一幅画,连祖宗的房子都卖了,以后如何办?”

张伯驹却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不赶快把文物购回来,将来难道忍心看着其展览在外国的博物馆里吗?”

潘素无话可说,只好任由张伯驹“胡闹”下去,最后,张伯驹把能卖的一切都给卖掉了,可尽管如此,还是只凑到了200两黄金。

张伯驹(右二)与马宝山(左二)合影

张伯驹只好委托马宝山,同马雯川一番游说后,终于以200两黄金的价格成交,结果张伯驹的200两黄金由于成色不足,只抵得上130两。

在马宝山的担保下,马雯川同意张伯驹先行支付130两,余下的70两黄金以分期支付的方式补足,张伯驹终于以卖房卖首饰的代价,购得了《游春图》。

后来这70两黄金终究是没能补齐,只补了40多两,时局艰难,人们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马雯川也就不再追究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伯驹觉得这样无价的珍贵文物,应该交由国家才是,可当时故宫博物院正忙着将迁移出去的文物转移回来的工作,无暇顾及,张伯驹也只好作罢。

等到1956年,故宫博物院终于完成了文物迁回,建筑整修和重新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后,张伯驹带着《平复帖》、《游春图》等一系列珍贵文物来到故宫博物院上交给了国家。

张伯驹一生收藏的书画有百余件,宋代和元代之前的藏品就占到了30%左右,包括唐代李白的《上阳台帖》、宋代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等诸如此类的绝世珍品。

他光是1956年上交给故宫博物院的古代书画就达到22件有余,件件都价值难以估量,后来陈毅听说了,专程前来拜访了张伯驹。

陈毅也是一个爱好书法的人,他称赞张伯驹“先生一生为保护国家文物不遗余力,对所有中国人都有着很大的贡献啊”

他还常常和张伯驹探讨书法上的造诣,张伯驹对陈毅也十分钦佩,一个常年打仗的将军,竟然也写的一手好字,简直“文武双全”

只可惜张伯驹早年为了购得珍贵文物倾家荡产,万贯家财都被其拿去买字画了,到了晚年竟然顾不住自己的生活。

在吉林省博物馆的工作虽说有工资可拿,但这些钱依旧被他拿去购置字画了,收藏,成为了他的一项乐趣,即便一贫如洗也要坚持。

他的女儿也说:“父亲购买字画时从不看价格,只看他喜欢不喜欢,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他也要到字画市场上去转一圈”

倒是妻子潘素由着他去,这么多年相依为命,她早已知道自己的丈夫嗜字画如命,把自己的工资留下供日常开销的,其余的都交给了张伯驹。

1972年陈毅去世,张伯驹得知后伤心难过,他想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结果被告知“级别不够”不能参加,无奈的他只好手写了一副挽联,托人送了过去。

上联:“仗剑如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下联:“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看到张伯驹的挽联后,心里好生赞叹,尤其是听闻陈毅也很欣赏张伯驹的才华后,不免心生寂寥,陈毅一去,张伯驹和毛主席一样,十分怀念。

在听闻张伯驹如今的经济情况不好后,毛主席就指示周总理安排一下,后来张伯驹去世,邓颖超、叶剑英、王震等人还送去了花圈以示悼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2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