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清王朝是在明代遗墟上建立起来的,清代特定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背景的沉淀,造就了这一时期独有的宫廷绘画风貌。

满人崇尚武力,世祖入关,承袭旧制,延续了明代的先进文明成果,一脉相承的院体花鸟体系,也在极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自古历代王朝的宫廷绘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当时的宫廷政治背景问题,院体花鸟画亦是如此,它的发展面貌,受到当时一系列宫廷制度的影响。

随着传教士陆续进入到清廷为皇室服务,中西方的绘画语言也相互影响,不断融合。

院体花鸟绘画在清朝前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具有装饰、观赏作用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功能。

本文笔者就为大家阐述下,清代西洋传教士画家来华的背景及其艺术活动。

传教士画家来华背景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并非始于明末清初,在此之前便有联系,但基于公元 17、18 世纪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欧洲传教士陆续来华,使得它成为两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15 世纪的欧洲列国,先后将封建的社会制度转化为资本主义制度,而诸如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临海国家,为求新生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借靠先天的地理优势,率先开启了探索的航海之路。

明弘治十一年,葡萄牙人瓦斯科带着他的船队横渡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首次踏上了印度这片广阔土地;而后西班牙人哥布伦,为了寻求一条通往东方领域的新航线,接触到了美洲大陆;公元 16 世纪,麦哲伦率领船环球一周。

从欧洲各国国家的角度来说,世界地理的新发现已经引起了他们足够的兴趣,于是欧洲宗教便组织人员纷繁前往东方国家,以进行文化的传教和艺术研究等工作为理念,投身到天主教徒探险远征的拓展活动。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自明末意大利人利马窦来华后,欧洲天主教不断派遣神职人员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这些传教士都受到过高等教育,终身信奉宗教,并在中国发展了信徒,各处建立教堂。

到了清初时期,西方的传教士画家已经成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逐渐将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中国绘画风格传入中国,大量的传教士画家也进入了中国宫廷,开始了他们在清宫内担任供职的工作。

统治者对传教士画家态度

清入关后,原本服务于明朝内廷的西方传教士,大部分直接进入清朝,被统治者所用。

以汤若望为首的耶稣会士深得忠亲王以及顺治帝的信任,尤其是顺治皇帝,与汤若望过从甚密,交往频繁,特别信任他。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特尊称汤以“玛法”,命他为秦天监,赐他太常邵青称号,三代册封。

而清朝康熙皇帝基本继承了顺治皇帝的遗愿,允许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向他们学习各种西洋知识。

雍正元年,皇帝实行禁教政策。

散去大量天主教传教士,命教民改宗,并将居留在京内的传教士安排进广州的天主教堂,不允许其外出开展传教活动,亦不准百姓进入。

“各省大大小小的宗教神龛被拆毁,神龛的所有院落都改名为神龛仓库,或又更改名号称为圣堂学院,一所一处不留。其堂之全体圣像、圣殿圣祠,尽管屡遭大火焚毁从来皆为中国各大圣教之厄,未有惨烈于是时者也。”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但尽管如此,雍正秉承“收其人必尽其用,安其俗不成其教”原则,将部分有特长的传教士留在了北京,有绘画才能的传教士被纳入宫中,成为了专门的宫廷画师,例如郎世宁、王致诚实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受到了重用。

乾隆前期,欧洲的传教士和画家则更加受到了重视,乾隆皇帝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地位,会破例奖励有才能的画家。

例如,乾隆曾授予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苑卿的头衔,即礼帽侍郎,另一位西方画家王致诚也被授予四顶礼帽。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由于此时郎世宁的画风十分受到弘历喜爱,越来越多的传教士画家进入到清宫,依循乾隆的喜好和审美趣味,依照要求,创作出了大量的郎世新体画,并且同宫内其他画家交互交流学习,一度成为了画院的绘画主力,奉命进行各种重大事件的记录和绘制,极大程度上左右了清宫画院的创作内容及绘画风格。

清宫传教士画家及其艺术活动

在清初康乾这一时期供奉于内廷的诸多传教士画家中,以郎世宁的绘画在历史上地位最高,影响也最为显著,传入后世的其他绘画作品也最多。

郎世宁来自意大利米兰,于康熙晚年期间以耶稣传教之由抵达中国,北上京师,因其艺术和绘画水平出色而被皇帝选召进宫中,成为了宫廷的画师,开始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宫廷画家生涯。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例如雍正元年的《聚瑞图》就是我们目前见到郎世宁最早的绘画作品,之后郎世宁在宫中创作了大量的纪实以及人物鸟兽等绘画作品,深得三代皇帝喜爱与重视。

从郎世宁在宫中的创作生涯来看,他的绘画艺术成为了中西方艺术碰撞的产物,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因此他的成就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运用,而自身在不断求变与创新中担当了“中西融合”践行者的这样一个角色。

除郎世宁之外,亦有不少外籍画家在宫中供职,例如法兰西人王致诚,其画艺与郎世宁难分伯仲,他出生于法国多纳,原名阿提利,1738 年随耶稣会一同来东方传教,服务于清廷也长达三十余年,与郎世宁合作也留下了大量的宫廷绘画作品。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还有欧洲画家贺启蒙,1770 年来华传教,据清档记载,乾隆三十七年贺清泰就在宫中开始作画,由于郎世宁与王致诚等出色画家此时已相继离世,故贺清泰在此时得到重视,承担起宫中各大重要绘画任务,流传下有《白鹰图》、《贲鹿图》等。

另有一位意大利人潘廷章,与贺清泰同期在宫中为宫中供奉作画,供奉一直持续到清朝乾隆末期,他也曾为当时北京当时的皇家教堂绘制过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壁画,与贺清泰合笔共同创作了一幅重大题材的纪实花鸟画作品——《廓尔喀贡马象图》。

传教士画家在宫中特由皇帝支配,奉圣命作御用画稿,同时教授给中方画家西洋的绘画技法,而部分作品是由皇帝指派的中西方画家合力绘制,因此清初的宫廷画院出现了“合笔”现象,这种创作模式使得中西方画家的美术交流更为密切。

清代西洋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在宫廷里的艺术活动

《清档》中有多处可见记载:“雍正元年,班达里沙、永泰六人仍旧在郎世宁处学画”;乾隆三年,皇帝传旨;“双鹤斋着郎世宁徒弟王幼学等画油画”;同年,“着郎世宁丁观鹏等将海色初霞画完,时往邵景轩画去”。

根据以上材料的记录,我们得知,清初时期宫中跟随传教士学习绘画的人数众多,规模是相当庞大的,部分掌握了中西方画法的画家,如画家王幼学、王儒学、焦秉桢等人学习了油画技巧及透视画法,在画院内已然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的流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0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