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古代帝王开国或继承帝位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称为登极仪,皇帝传位给内定继承人的仪式为授受仪,也就是古内禅仪,皇帝亲自处理政务的仪式为亲政仪,皆表明天子权力的君权神授与其至高无上的威仪。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朝会包括朝仪和朝贺,朝仪是指臣子朝见君主,朝贺是指庆贺典礼活动,有常朝仪、御门听政仪、大朝仪、三大节朝贺仪。仪式均在宫廷举行,以天子为中心。

本文笔者主要对清代这两类礼仪仪节进行简述。

登极之礼

1、登极仪

皇帝即位登基的仪式。

清初太祖时,仪制尚简。天聪十年(1636),改元崇德,登极仪式初具,期间少有删改,至清高宗,定储宫嗣立者并同。

登极仪如遇大行皇帝驾崩,则免庆贺,免作乐。其后皇帝继位,皆举行登基大典。

登极仪大体程序包括誓戒筑坛,祭告天地,受宝宣表,行礼庆贺,赐宴颁诏。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顺治元年(1644)十月朔,清世祖定鼎燕京,此次登极仪式,《清史稿》记载如下:

(1)前期准备、祭告天地。先期太常寺官员整地筑坛场,司礼监设座案。

届时,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准备大驾卤簿,皇帝着祭服从大清门出至南郊,祭告天地。

(2)受宝宣表及群臣行礼。皇帝御座,群臣跪,礼部尚书导引大学士升东阶,跪正中北面。

学士从案上奉宝授大学士,大学士受宝,致辞云:“皇帝君临万国,诸王文武群臣不胜欢忭。”转授给学士,学士跪受陈设在案上,回原位。

群臣行礼毕,皇帝起驾还宫。

(3)设案、进表及颁诏。鸿胪寺官员在皇极门中设御案,设表案在檐下东面,王爷、贝勒等官员按序立于内金水桥北面,文武官在桥南面立,皆东西向。作乐,皇帝御座后止。鸣鞭,执事官员行礼后就位。王爷率领群臣恭进表文,行礼后,鸣鞭,起驾还宫。九日后甲子,颁诏。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可知,登极仪是古代帝王继承皇位,均要举行的隆重仪式,其中各仪节群臣都要向皇帝跪拜行礼,表明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威严。

2、授受仪

古内禅仪,皇帝传位给内定继承人的仪式。清时,授受仪惟乾隆六十年(1795)实行,诏曰:“自古帝王内禅,非其时怠荒,即其时多故,仓猝授受,礼无可采。今国家全盛,其详议典礼以闻。”清高宗即位六十年归政,诹吉定储位,以第二年为嗣皇帝元年。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清史稿》载主要程序有祭告坛庙、御座设案、受宝、行庆贺礼、御殿登极、颁诏。

授受仪,施行对象为太上皇帝和嗣皇帝,场面隆重正式,在行礼、宣表、授宝、御殿时,均有用乐,且仪式各程序前后次序、序立位置都有规定。

3、亲政仪

皇帝亲自处理政务,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归政于皇帝的仪式。

清顺治帝、康熙帝年幼即位,孝庄皇太后暂掌政事,后群臣奏请亲政,行亲政大典,亲政仪式初具。

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帝 6 岁年幼即位,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暂管朝务,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皇太后归政,穆宗行亲政典礼。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光绪十三年(1887)德宗亲政如仪。

仪节如《清史稿》载穆宗亲政仪式,有遣官祭告,设案,王公百官就位,皇帝率群臣行礼,皇帝御殿,百官行礼,宣表,颁诏。

清时,皇帝年幼嗣位,群臣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待皇帝能够独当一面后,奏请皇帝亲政,皇帝率群臣拜皇太后,群臣拜皇帝。

各隆重仪式礼毕后,皆颁诏天下,也是封建时期皇帝巩固统治笼络民心的一种政治手段。

4、太后垂帘仪

皇帝年幼嗣位,皇太后暂管朝政的仪式。清时,垂帘听政始于同治、光绪年间。

咸丰十一年(1861),清文宗崩逝,穆宗年幼登基,官员奏请皇太后暂管朝政。

同治十三年(1874),德宗继位,两宫皇太后垂帘。

光绪六年(1880),慈禧皇太后始专垂帘,至十三年(1887)归政后,仍垂帘训政。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以穆宗登基时,太后垂帘仪为例,《清史稿》载:“于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养心殿听政,王公大臣集殿门外,行礼如仪。凡召见内外臣工,两宫皇太后、皇帝同御养心殿,太后前垂帘。或召某臣进见,议政王、御前大臣番颁之。引见外官,则御养心殿前殿,议政王、御前大臣率侍卫等按班分立,太后前垂帘设案,进各员衔名,豫拟谕旨,分别录注……唯撰拟文句,仍本帝意,宣示臣工,宜书曰“朕”。”可知太后垂帘仪召见不同对象,有不同的规定。

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制度,清时太后垂帘仪是在皇子年幼登基产生的临时专政,可见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朝会之礼

1、常朝仪

皇帝定期接见百官入宫朝见、奏事的仪式。清太祖时期,五日一视朝,未为定制。

顺治九年(1652),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行朝参礼的逢五视朝制。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定朝见、辞朝、谢恩,以及外藩来朝及贡使,均在常朝日行礼。主要程序有皇帝御殿,引见,赐茶。

如遇皇帝不御殿,外藩来朝速返及外官应速赴任,不拘泥于朝期,在午门行礼即可。又定常朝御殿。

《清史稿》载:“光绪九年(1883)更定,凡新除授各官,谢恩行礼,王公百官侍班于卤簿之后,如皇帝不御殿,文武百官坐班午门外。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如遇雨雪天气及国忌则免。凡常朝御殿、坐班日,王公集太和门外,东西各二班,百官集午门外,东西各九班,均有纠仪御史吏及礼部司员环班稽察有无失仪者。”排班序立与稽察失仪,可见常朝仪仪式严谨有序,对仪节有专门的人员管理。

2、御门听政仪

皇帝每日御干清门听官员奏事及处理日常政务的仪式。

清初实行,皇帝每日听政,九卿科道齐集奏事,春秋以卯正,秋冬以辰初。顺治二年(1645)始行奏事时,令翰林官记注。

康熙时期定制,御门听政每日举行。二十一年(1682)更定为春秋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雍正初,改于养心殿内处理政务,定干清门听政仪式。

雍正时期,御门听政逐渐减少,至同治十二年(1873),“谒陵、御门、经筵、耕耤,均拟请暂缓举行”,此后并未恢复御门听政,此制渐停。

礼典《大清通礼》中记载御门听政仪式大致可分为前期戒办,百官就班位,皇帝升座,恭进奏本,启奏折本,降旨回答,皇帝还宫。如恭遇行幸驻跸,皆如仪。

御门听政仪,施行对象为皇帝,施行场合严肃庄重,仪式程序严谨详细,如《清史稿》载百官奏事序位,“其奏事次序,户、礼、兵、工四部轮班首上,三法司直第三班,吏部直第六班,宗人府则列部院前,翰詹科道及九卿会奏则居部院后,各依班进奏如初”③,也彰显了皇帝的威严,宫廷礼仪中身份的等级性。

3、大朝仪

重大节日王公百官向皇帝朝见庆贺的仪式。

清代大朝仪包括元旦、冬至、万寿圣节进表庆贺。天命元年(1616),实制朝仪,始行元旦庆贺。天聪六年(1632),新定朝仪实行,崇德改元后,又定元旦进表笺及圣节庆贺仪。

元旦、冬至、万寿圣节,在顺治八年(1651)定为三大节。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康熙八年(1669),定正朝会及三大节乐章。

大朝仪有王以下百官、外藩王子、使臣向皇帝行礼致庆,宣表、展表、行礼、赐坐、赐茶等程序,皇帝在场场合俱用乐。

外官元日朝觐,最初安排在保和殿前行礼,康熙二十六年(1687)后罢,至嘉庆二年(1797)前多次修定。

嘉庆二年(1797)罢赐茶,令元旦、万寿圣节在午时设宴,冬至节第二日受贺。

万寿节,先谒告太庙,再至皇太后行宫行礼,毕,受贺。直省文武官遇三大节,需设案,着朝服望阙行礼,满、蒙、汉军分两翼,汉官分文东武西。

大朝仪是清代宫廷的重大典礼活动,仪式程序严密有序,等级分明。

4、三大节朝贺仪

三大节朝贺仪指元旦、冬至、万寿节时,太上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受朝拜庆贺的礼仪。

嘉庆元年(1796),清仁宗嗣位,清高宗尊为太上皇帝,始定朝贺仪。

清代皇宫有诸多礼仪形式,浅析登基之礼与朝会之礼

顺治八年(1651),定元旦设皇太后仪仗、乐器。

康熙八年(1669),定元日太皇太后、皇太后仪驾设中和韶乐、丹陛大乐。

雍正六年(1728),令皇后、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王公百官着蟒袍补服行礼。

同治二年(1863),皇太后受贺改御养心殿。

《清史稿》载,太上皇帝朝贺仪程序包括设案,太上皇帝御太和殿,皇帝率群臣行礼,太上皇帝还宫,皇帝御殿,群臣进表笺庆贺。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皇后三大节除受礼仪节不同,余仪如太上皇帝三大节。

三大节朝贺仪式隆重,施行对象主要为太上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群臣集聚跪拜行礼,进表笺庆贺,均作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80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