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毛主席批判成名,邓公提出的“两猫论”,如今影响力遍布全球

#历史开讲#

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三中七届全会的同志们时,针对当时的农业困境说出了一句堪称惊世骇俗的话:“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在经过广为流传后,逐渐形成了“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版本,“猫论”的核心宗旨并没有改变。

这句话并非邓公的凭空捏造,早在《聊斋志异》中就出现过类似的语句,而能传到邓公耳中,则是因为这句话既是家乡四川的民间谚语又是战友刘伯承的口头禅。

“猫论”问世后,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水花,还曾被毛主席批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才走向兴盛,给中国的经济建设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

从“猫论”问世到走向国际中经历的二十三年间,它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和发展,又为何能够风靡世界呢?

民生疾苦,邓公表态

首先将时间拨回到“猫论”提出之前,1959-1961年之间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正遭遇着严重的大饥荒。

“饿死”在现在看来是十分难以想象的死法,但在那个时候却足以让一个村子就此消失,一个省份哀鸿遍野。

1958年之后,最初信誓旦旦立下“超英赶美”的目标而如火如荼的大跃进运动,背后是抑制农业而让全民投入重工业的不平衡发展。

历史终将验证这是一条错误路线,悲哀的是我国重工业在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农业也被重重绊倒。

祸不单行,连年的自然灾害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1959年下旬开始,重创农村波及城市的三年饥荒开始了,首当其冲的正是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农民百姓。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对于没有经济基础的农民更加适用,天都塌了,砸死的人自然是数以万计。

一时我国大地哀鸿遍野,啃咬树皮、同类相残、饿死路边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成了农村人的真实写照。消息传到中央,毛主席听闻后老泪纵横,痛心疾首。

直到1961年政府调整农业政策的措施才有了成效,为了自救,农民们自发开始了包产到户,但中央内部却对此产生了重大质疑。

为什么能够推动农业恢复的举措却遭到了一部分人的抵制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当时的国情不相符。

包产到户是一种农民单干的形式,与当时大力宣扬的走社会主义集体化是背道而驰的,领导干部中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

而邓公所提出的“猫论”不是对恢复农业提出的解决办法而是表达他对以什么方式恢复农业的态度,这种在当时显得不太“社会主义”的思想自然出挑,但确实能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到底是依据民生制定政策,还是依据政策以改善民生呢?邓公巧妙的跳出了这一对依存关系,只要能够为百姓谋福祉,是什么形式的政策也就不重要了。

1961年之后,饥荒风波也便渐渐平息了下来,这离不开政府悬崖勒马及时补救,也离不开农民在绝境中的智慧与顽强生存的毅力。

批评“猫论”,时局使然

在今天看来是相当正确的表态,但在当时却被毛主席所极力批评甚至被“雪藏”,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毛主席和小平同志二人是站在同一个出发点的,作为国家的领导人物,谁又何尝不想为民造福呢?

但毛主席身上的责任却更加沉重,除了国内环境他还要顾及国际社会。

1958年底,曾经的盟友苏联与中国关系开始恶化,苏联是彼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了苏联援助的中国道路举步维艰。

中国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没有了依靠后又该何去何从?为了稳固大环境,毛主席决定中国要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这一边,树立绝不动摇的国际形象。

走集体化道路既是毛主席革命多年的经验总结,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这时突然冒出的单干势力对主席来说是需要观察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其代表的意义,以及可能引起的国内外风波。

因此尽管这个做法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但国际环境不稳定谁也不敢贸然迈出下一步。

所以毛主席的批判并非是对“猫论”的全盘否定,只是在当时要实行这个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将它雪藏以待来日是维持安稳现状的最好办法。

但金子不论被藏在哪个角落都会发光,即使是在特殊时期“猫论”遭到了千夫所指,却反而助长了它的传播。有一部分人开始对这个新观念产生了探索的欲望。

尽管毛主席点名批评小平同志“不管阶级斗争,只论黑猫白猫”,但其实他十分赏识具有政治才能的小平同志,在他被下放时毛主席还曾多次暗中保护他。

年事已高的毛主席深知,在自己手中很难立马终结这场政治风,。但是他仍然保留了能够与之抗衡的势力,希望的火炬从一个人手中传递到了另一个人的手中。

历史也表明,不负毛主席的重视,小平同志确实是一个能让中国社会面貌一新的成大事者。

十年动荡,带走了建立中国的两个伟人,带来了社会凋敝,世道日衰,从经济、政治、法制、文化各个层面无一不遭受到了重创。

直到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邓小平重回政治舞台,成为主持大局的重要人物,自他上任后,我国的政治事业逐渐走向好转。

如果三年大饥荒是严重的物质匮乏,那这段时期是在包含物质匮乏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所有人都想知道下一步我们该迈向何处。

“猫论”重获新生

浩劫之中必有绝境逢生的力量,尘封多年的“两猫论”再次表明了处在困境之中的中国应该以什么方式发展。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邓公当年种下的种子,今天已经硕果累累,这颗种子的名字叫做“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顾名思义,分为改革和开放两步,而这两步的风险源于中国之前其实从未真正的走上这条道路。

曾经被我党内部深刻怀疑且仅在极小范围内实行的包产到户最终演变成了让无数农民致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谁都不会忘记在那个贫困的小岗村里,18位村民以命作注去使用一种在当时是被禁止的生产方式,仅用了一年时间,生产的粮食总量却达到了倍增。

1980年,邓小平也对小岗村包产到户发表了支持的态度,领导者的支持瞬间点燃了农村改革的火焰,农民投入生产的热情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

那是个充满汗水又满载而归的年代,最直接的影响是我国粮食总产量的突飞猛进。

在解决中国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的同时,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是怎么开放的问题,以及对于落后的经济体制该怎么变革?

建国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受“一边倒”的影响,我国的外交是很单一的,主要是与苏联以及非洲等国家建交,我们的圈子局限在社会主义国家之中。

1979年1月1日,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资本主义老大哥都与中国化干戈为玉帛,其他国家自然也紧随其后。

七十年代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三次外交热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再加上开放口岸的设立,中国内部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1978年之前,我国以苏联为学习对象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于在当时亟待复苏的中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中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在改革的最初六年里,我国仍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事实证明,将计划经济作为经济重心,只会让中国发展保持在十分缓慢的速度。

而纵观西方社会,让市场调节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1984年我国确定了新的改革目标——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除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也还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让邓公更有信心相信一个在新中国史无前例的经济制度必将为中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原先的计划经济是企业被动的等待着国家发布指令,要实行市场经济,首先就是要激活企业的活力,主动去面对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这打破了中国企业“死气沉沉”的局面,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势头猛进。

尽管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也遇到了不小的阻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动荡国内社会不稳,一些反动势力冒头试图抵制改革开放。

邓公又睿智的搬出了“两猫论”,不论是市场还是计划,只不过是一只黑猫和一只白猫的区别,关键不在手段在于目的。

引入市场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渗透,只不过是借助一个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而发展的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国泰民安,社会主义国家会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崛起!

这番细心解释也让民众们浮躁的心平稳了下来,时间也证明邓公的作为将成为中国发展史上改变历史的一篇。

一切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勇于奔向市场的企业正是邓公口中的“好猫”,他们不但让中国经济达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也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创造了大量外汇。

“猫论”之智,抓住关键

“两猫论”为何会在改革开放后获得如此重大的成功并流传至今,甚至影响到了全球?除了邓公的高瞻远瞩还有自身的哲理性。

如果说毛主席当初批评“两猫论”是保护社会主义的权衡之举,那发展“两猫论”是中国在拥抱世界的过程中必然的结果。

批评和发展都是有道理的的,他们是受时代所影响的,但无可否认的是“两猫论”所蕴含的智慧是推动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因素。

邓公在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也总结出了一个经验:万物之首是发展,发展最终为人民。一切阻碍发展的因素,都将被时代所摒弃。

“两猫论”切中要害,跳出原有的固化思维,启示人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现象,而并不只是被表象的变化所迷惑。

中国走上了完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邓公在八十年代初的一次访问中提到自己对于“两猫论”的态度,他表明现在是不会收回的,另外那也是针对当时的情况。

“两猫论”看似只是一句静止的话,但在邓公心中却是不断发展的。适用“两猫论”最基本的条件是要与时俱进、符合形势,而不是一个能够贯穿始终的绝对真理。

这也从侧面看出,对于毛主席当年的批评他是理解的,在外交热潮和政治重建之后的中国才是发展“两猫论”的最佳时机。

正因为有这样辩证的思维,才有了邓公的名垂青史以及中国经济的朝气蓬勃。

1985年9月23日,这是邓公第六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也是他第二次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那年发生了什么呢?那正是他提出将市场引入中国的第二年,他那句经典的理论也被赫然写在了这本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杂志上。

这是“猫论”走向国际的开始,这蕴含的不仅是邓公一人的政治智慧,还有在这个理论背后的中国式胜利。这将为那些正在发展进程中的国家提供典型示范。

“两猫论”的成功同样离不开邓公的坚定选择,在因此被批评的那些年里,他心底是不怀疑这个理论的正确性的,才有了多年之后得心应手的使用。

因此,我们也应该学习邓公,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坚定内心的执着。

还有“两猫论”对我们的重要启示:表面变化不足以撼动根基,唯有直击本质才能让事物发生根本转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78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