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三友:粥、茶、扇(山径·文士明)

笔者认为,过去,我们的先辈以及我们这一代人度夏,一直(现在还有所保持)有用喝粥、饮茶、摇扇等方法祛暑的习惯,经济适用,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到今天其优越性仍然无法替代,建议读者诸君不妨一试。夏日能将粥、茶、扇作为好友,结成良缘,一定能够获益多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夏日三友:粥、茶、扇

文士明

这立夏日一过,意味着进入夏天了。不过,正式进入夏季是有规定的,按国际气象学标准,若候(每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上,则为夏季。夏季为“万物华实”、“华英成秀”的季节。但同时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内经》中指出,夏季三个月(农历4——6月)是植物生长最茂盛、最秀丽的季节。大自然天地之气交融,万物都开花结实。人们应适当晚睡,尽量早起,精神上保持愉快、宁静,一切顺其自然。“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毋庸置疑,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很重视自然环境对中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系列夏季中老年人的养生方法。

而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生活条件越来越普遍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同时便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一些从前流传下来的好生活习惯。譬如到了夏天,电风扇、空调、冷饮,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挚爱,简直达到一刻都不可缺的程度。记得有些年夏季出现长时间的高温情况,笔者曾多次听到过如此感叹:“管它什么高温,我每天呆在空调房间里,喝着冷饮,玩玩电脑,看看电视,真是神仙过的日子。”诚然,如若夏季处于那种长期持续高温的特别情况,确实也有必要采取某种特殊措施有效地进行对付。但若不加节制地长时间地靠“开空调、喝冷饮”来解决问题,就未必一定过的是“神仙日子”,恐怕还很不靠谱。

据医学界反映,随着空调的广泛使用,“空调综合症”(或称“人工气候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因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而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被称为空调病(air- )或空调综合征。通常凡是与空调有关或空调引起的相关疾病,就能称之为“空调病”。而建筑设计不完善、空调本身的缺陷和人们对空调的过分依赖都有可能导致空调病。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学诊断的病名,多发生于夏季,老人、儿童和妇女是其易感人群。呼吸道、关节肌肉、神经系统最易受累。使用空调降温,室内外温差很大,从外走进温度降低的室内,由于寒冷的刺激,使老年人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同时,由于人体散热不需要通过出汗来蒸发,结果妨碍了皮肤乳化作用,抑制了皮脂的分泌,又容易发生干皮综合症。一般来说,空调病以预防为主,注意开启空调的时间不要过长,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切勿贪凉。

再说,用电风扇降温,也可导致上述那样的症状发生。电风扇是人工流动风,主要作用是加速汗液蒸发,并在一定程度上降温。但因电风扇转速固定,空气流动和振动都以一定的频率进行,长时间吹电风扇对调节功能减退的老年人不利,会造成头痛、无力、打嚏、流涕,甚至失眠。老年人因这样祛暑所造成的体温调节功能不良,血管反应能力降低,还可能引起心脑血管毛病或中暑。至于冷饮更不应该乱饮用或过多饮用。

笔者认为,过去,我们的先辈以及我们这一代人度夏,一直(现在还有所保持)有用喝粥、饮茶、摇扇等方法祛暑的习惯,经济适用,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到今天其优越性仍然无法替代,建议读者诸君不妨一试。夏日能将粥、茶、扇作为好友,结成良缘,一定能够获益多多,不留遗憾。

先要说明一点,我们南方人,自古以来习惯用大米饭作为主食,民间还有将“吃大米饭”称为“吃干饭”的叫法。与“干饭”相对,通过熬制而成含水分较多的饭食叫粥,或被称为稀饭,就还有“喝粥”、“吃稀饭”的说法。在这里,粥与稀饭两个名词同质同义,没有任何区别,完全可以当作是同一个词。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两者的使用还是有略微的区分,即粘稠度的不一样。相对来说,粘稠度大的叫稀饭,反之是粥,至于你想喝粥还是喝稀饭,全凭各人的喜好与习惯,没有严格界限的。

古人指出,在夏季的时候早晚餐最好是喝一些粥,喝粥对人体健康是有很多好处的,不仅能够生津止渴,而且还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若是在夏日里出现了脾胃不适、食欲下降的状况,完全可以通过少量喝粥来进行改善。同时,经常喝粥还有调理脾胃、促进胃肠道蠕动的好处。

所谓调理脾胃,是指经常喝粥,比较容易消化,也能产生很好的养胃效果,总之,经常少量喝粥能够减少对于胃肠道的刺激,减轻胃肠道负担,比较容易消化,喝起来清爽可口,不会因油腻而影响食欲。当然这又意味着,喝粥也需要控制好量,不能够一次喝得太多,而且还因为粥里面的营养物质不是特别充足,也不能够代替水果以及绿色蔬菜、蛋类、奶类、肉类等,所以经常喝粥还应注意及时做好饮食调整,讲究营养的搭配,讲究营养均衡。因此在制作粥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适当添加调味品或其他营养性食材,从而能够增加粥的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功能。

所谓促进胃肠道蠕动,是说经常喝粥可以避免出现便秘,因为有大量水分可以增加粪便含水量,具有润肠通便的效果,促进大便排出,降低粪便的硬度,而且由于粥比较清淡,不是很油腻的食物,能够增加饱腹感,还可减少其他热量食物的摄入,有利于控制体重,促进身体的保养。

米粥可以补脾、和胃、清肺,人在夏季脾胃最弱,又需要大量水分,喝粥是最好的选择;或曰夏日喝粥,能够增进食欲、清热泻火、降压利尿、健脾和胃,则喝粥一事尤需引起重视。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斋居》诗中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说的是久病体虚喝黄芪粥的事;而宋代诗人陆游则如是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赞美长年食粥是可以“致(达到)神仙”的好事。宋代诗人张耒索性写了一篇《粥记》,记述的就是陆诗中所说的“宛丘平易法”,全文是:“张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其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明白无误地将食粥赞为“养生之要”,劝人们不可忽视喝粥之事。而当代知名作家、担任过国家文化部长的王蒙先生更是很认真地写过一篇《我爱喝稀粥》的文章,非常痛快淋漓地宣泄了一番自己的喝粥情结,他说到:“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的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米粥还是一种药,能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神止惊、防风败火、寡欲清心。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勿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

通常,粥主要是以大米为食材。大米是补气的,古人称之为“五谷之长”,民间医家治疗虚病便让病人喝浓浓的米汤,这个被称为“穷人的人参汤”的米汤,比起有诸多禁忌的真人参来要平和无偏得多,没有比它更安全可靠的补品了。大米入脾经、胃经,煮成米粥之后,和中益气的效果更佳,中气一和,阴阳之气自然贯通。

除了大米之外,也可以用小米煮粥,我国北方地区就爱喝小米粥,它也是笔者喜爱的一种粥品。小米粥“温胃和中”,是很好的一种食品。但小米并非人人皆宜,它性微寒,胃热(呕吐酸水、口干舌燥)者喝最好,胃寒(呕吐清水、喜热敷按摩)者就不宜喝。而且据说,人们可以经常适当地喝一点小米粥,但比较起来,小米粥很适合冬天喝,而不太适宜夏天喝,建议夏天尽量不要喝或少喝。大米粥则四季皆宜,并且不分体质,人人都可食用。

从前人们常喝白粥,一大碗熬得稠稠的稀饭,清清淡淡、甜甜润润,怎么都让人觉着喜欢。喝时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搁点糖或微量的盐,或就着咸菜,喝得非常爽口,非常舒畅。人们有时也加点绿豆或饭豇豆(又叫饭豆、眉豆、白豆)等豆类与大米一块熬煮,就被称作绿豆稀饭或饭豆稀饭了,喝来则别有风味。绿豆粥具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暑的功效,又有清热解毒、补肾消水肿的作用,特别适宜夏天食用。另外还有健脾益气的莲子粥,清胃润肠、止渴解毒的荷叶粥,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百合粥或银耳粥、黄芪粥,等等,都是非常适合夏日食用的上佳粥品。

总的来说,喝粥是件给人增添快意的事,就连体弱患病者、食欲不振者,见到粥也很有可能胃口大开。到了当今,条件好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多了,人们的营养学观念、养生保健观念增强了,煮粥自然还是以粳米或糯米为主料,但配料越来越五花八门:黑米、黑豆、黄豆、绿豆、红豆、百合、黄小米、红枣、莲子、白扁豆、米仁、玉米粒、麦片、牛奶、豆浆、绿叶蔬菜……从起初的单料相配,发展到现在的多料为伍,这粥就喝得更加韵味、更加宜人了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使人在炎热酷暑的夏日里胃口不倒,大快朵颐,更重要的是还可补充夏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每年夏秋,笔者家里每天至少要喝一顿粥(指早晚餐),主要是绿豆稀饭,偶尔还是纯绿豆沙。其次常用八九种甚至十数种食材(主要是豆类、坚果类,包括芝麻、薏苡仁、荞麦,枸杞及上列食材中不属于豆类、坚果类的品种)一块熬粥,特别的好喝,特别的富有营养,后来购买了一个新型的豆浆机,就将十数种食材打成“营养糊糊”,很不错的,口感更加好,最受我与家人的喜爱。另外我家在每天的早餐中,也常用燕麦粥来配餐,将燕麦粥煮熟后,再放进鸡蛋、奶粉、蜂蜜,便是一道很富营养口味甚佳的美食。此外,笔者念大学时在北方生活了四年,喝惯了那里的玉米糊糊,现在还隔三差五地要喝上一顿,窃以为,这玉米糊糊亦是喝粥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总之,粥既可养生补身,又可防病治病,而且,夏日喝粥让人感到很合胃口、增进食欲,还让人觉得这粥喝起来何其舒适痛快,不失为一件享受美食的好事。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粥当做自己的夏日益友呢?

茶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天然的养生保健饮品,喝茶会带来很多好处,饮用得当可以止渴、消食、除痰、提神、明目,可以防止多种的疾病,具体说来,喝茶的许多好处足以令人赞叹,例如,它可以抵抗癌症或者预防癌症、防辐射,还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茶叶对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等许多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都有抑制作用。

特别是,茶叶还具有很强的止渴消暑的作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杯清茶,可感到满口生津、遍体凉爽,是一个解暑佳品。因为茶叶中的多酚,还有糖类、果胶、氨基酸等成分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使口腔得到滋润,产生一些清凉的感觉。另外茶叶中的咖啡碱也可以在人体的内部调节体温中枢,从而能够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茶叶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饮用时也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注意不要过量,因为大量的茶水积聚在肠道也有可能影响膈肌的正常活动,对于心脏可能会造成负担。正确喝茶应该做到,一是勤喝即经常喝,二是必须坚持每次少量地饮用的原则。即便在炎热的夏日,需要适当的多喝一些水,也是有限度的,应当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需要来决定。最靠谱的做法是,经常少量地喝茶,一定保证不让自己产生出口渴的感觉。至于那些“每天要喝多少升水”或“每天必须喝多少大杯水”的种种说法、传闻,大可不必轻信,顶多当作“参考消息”而已。此外,也不要常喝太浓的茶叶,因为过度的浓茶会导致咖啡因摄入量较多,吸收进入血液之后,可能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兴奋,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过敏或者是肌肉震颤等现象。同时,过浓的茶水对于胃肠道刺激作用也可能比较大,而且空腹包括喝酒后更不宜饮太浓的茶。

再有一点也特别重要,喝茶讲究喝新鲜茶水,即现泡现喝为最好,尽量不要让冲泡好的茶水保存时间过长,不新鲜的茶水不仅在茶味上、口感上会受到影响,而且还存在着变质的可能性。不过,对于网上常常喋喋不休的“隔夜茶如何如何不好”之类的说法,也不要过于相信。“隔夜茶”,无非就是保存时间较长的茶水,不新鲜了,但未必一定有问题。试问,晚上喝早晨冲泡好的茶水又会如何呢?最根本的一条是,冲泡好的茶水没有喝完,一定要妥善保管,务必使它不要受到污染,更不能发生质量上的变化。只要它没有变质,尤其在夏日的炎热里,它没有变馊、变酸,色香味依旧得到了保持,就可以继续饮用。

酷暑盛夏之时,不少人钟情于名目繁多的中西冷饮,以求能够消暑降温。当然,炎热时刻适当吃些冷饮,能起到一定的快速祛暑作用,倒也未尝不可。但切不可食之过多,尤其不能够把冷饮包括其他各种碳酸类饮料长期作为日常饮品。因为雪糕、冰砖、冰淇淋等是用牛奶、蛋粉、糖等制成,营养虽好,但食之过多会使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收缩,诱发腹痛、腹泻等不适。各种饮料如汽水、可乐等,大都营养价值不高,还是少饮为好,多饮会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而且,各种饮料包括现在时尚的饮用水,一般都放有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即便不超标,多喝对身体也不利。

夏季饮料还是以茶最好,首选为绿茶。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还被世人公认为最好的饮料,在饮料中排名第一。我们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以前还只是当作药用,唐朝建立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饮茶风气遍及全国,茶、酒并称,成为日常生活的两大饮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祖祖辈辈就是一路喝着茶、品着酒走过来的。

夏日三友:粥、茶、扇(山径·文士明)

从传统概念上说,茶有驱散疲劳、清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泻、清热解毒、镇咳平喘和消食减肥等功用,所以古代医著《本草拾遗》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的种类繁多,而以绿茶最好。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它保持了茶叶的天然特性,冲泡后青翠碧莹,色清、香醇,味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茶叶种类。现在很多人追求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糖果甜食及浓汤膏粱等美味佳肴。这些酸性食物食用后在体内可产生乳酸、尿酸等废物,使人形成偏酸性体质。这是一种病态体质,易产生使人疲劳、情绪急躁、胃肠闷胀、消化不良、呼吸加快、智力减退等慢性酸中毒现象。茶叶里含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胆碱及黄嘌呤等生物碱,是优质的碱性饮料。饮茶后,茶水在体内迅速吸收与氧化,产生浓度较高的碱性代谢产物,中和酸性代谢物质,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弱碱性状态。茶里还含有能杀死流感病毒的成分,用茶水漱口有预防流感和抗龋齿的作用。研究发现,绿茶明显降低血清及肝脏胆固醇水平,同时还使粥样硬化指数下降,饮绿茶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研究还发现饮茶有明显的抗癌作用。所以,饮茶尤其是饮绿茶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何况夏日的饮茶特别能解渴祛暑,给人带来透心的清凉。所以当前欧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改变原来饮红茶的习惯,饮用健康的绿茶。人家外国人都这样钟爱喝茶,讲究如何喝茶,作为茶的故乡的人们为什么不能把茶当作自己的挚友、特别是夏日的良友呢?

笔者平生不好杯中之物,只爱瓮中之茶。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虽然没有名茶,却也是一个盛产绿茶的地区,因而家乡人普遍都有爱喝茶的习惯。记得当年我地的风俗是,冲泡细茶是给客人与家里长辈人喝的,家里通常用砂罐或饭锅烧水,丟入一大把粗(老)茶叶,这样熬制出来的茶我们叫“现茶”,家家户户都是经常准备得很充足的。口渴特别是天气炎热时,倒上一大碗,“咕咚咕咚”作牛饮,非常的过瘾,也特别的解渴祛暑。参加工作之后,喝茶的习惯从来没有改变过,还喝得越来越上瘾,越来越讲究,譬如加进黄芪、枸杞之类,说是养生保健;到了夏日,就不忘配点白菊花、金银花、甘草、寸冬之类,说是有助于清热解毒、凉血祛暑,要是上火了,就喝点莲芯茶、生石膏茶之类。总之,茶是我们家招待客人的礼仪饮料,也是全家人的必备饮品,更成了夏日防暑祛暑的重要物品,还是一种可用来防治某些身体上的小毛病的保健品,因此,茶无疑是我们一家大小最真诚的朋友。

我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对于喝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人那儿,常常会有不同的习俗习惯或具体的做法与方式方法,对此,本文不准备赘述。但有必要指出,我国除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常规性喝茶之外,自古以来还流传着一种叫“茶道”的饮茶方式。

所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步骤(细分则有十三道流程顺序),用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还可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的喝茶特别追求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无疑也有利于养心健体。

茶道起源于我国,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而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过非常生动的描绘。

茶道特别具有仪式感,而且还很注重茶叶品种与质量的高低优劣,通常只在社会上较高层次的人员中流传盛行,一般普罗大众喝茶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生活与生理上的需要。但在对于茶叶质量要好与茶水必须洁净这两大基本要求上,二者则是非常一致的。所以,无论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饮用茶水,还是设在车船码头、店铺影剧院、车间办公室、大道两旁,田间工地等等公共场所的茶水供应,虽然无多大讲究,但也必须做到保证茶叶的质量可靠,保证茶水的清洁卫生,绝对不可以马虎随便。

其实,平常人和平常人家,也可以具有品茶的兴致,养成品茶的兴趣爱好。所谓品茶,又叫品茗,或者就叫做饮茶(日常一般意义上的喝茶也常常被称为饮茶,称呼一样,但却有内容不同与层次高低之分)。品茶或者说饮茶,实际上已经具有了茶道的意蕴及特色,它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层面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也就是说,品茶(饮茶)同平常一般的饮茶不同,它已经具有着茶道的意蕴与特色,是必须在一个秀美清雅的环境之中来进行的,换言之,品茶只有在理想的品茗环境中进行,才能真正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与艺术层面的享受。显然,家庭品茶或亲朋戚友小型聚会式品茶,同样需要有一个舒适优雅的品茗环境,倘若条件不够也得想办法积极地营造出来。

品茗环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园林、建筑物、摆设等几方面组成。凡层次较高的聚会茶宴,不但要求室内摆设讲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筑富有特色,如果周围自然景色美观,当然是品茶的理想场所了。至于家庭饮茶,环境是固有的,难以选择,但在有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发、台椅等。尽量把室内之物摆放得整洁,窗明几净,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

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是我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更何况如今茶文化越来越风靡全世界。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决不能把喝茶仅仅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寻常小事,而且还应当在文化的层次上,去深刻认识它,高度重视它,有意识地去继承与发展。我们当然应当懂得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特别是夏日更必须用喝茶来消暑清热,满足人的及时补充水分的生理性需要,以保证身体的健康;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做好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如此,在喝茶一事上,养成品茶的兴趣爱好与习惯,或许就不会被视为“多此一举”,也不会被讽刺为“附庸风雅”了。须知,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它将茶文化的妙处、茶道的演示融于一体,提供了一个了解茶艺这项高雅艺术的良机,还令人充分享受到了它的那种确实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的优雅与美妙。同时,品茶本身还是一种很好的属于高层次的生活享受,更是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一种简单易行但又高雅别致的好习俗、好做法!所以,千万要记得,当我们把茶作为自己的好友、良友的时候,一定也要和学会品茶,养成品茶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夏日炎热之时,或全家人在一起,或邀上几个亲朋好友相聚,选一处凉爽清雅之地,泡一壶优质的好茶,把高温与烦恼晾到别处,一边亲切温馨地叙谈着,一边有滋有味地品着香茗,享受着亲情、友情,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和时光,何等舒适安逸,何等的快乐幸福,那才真叫“神仙过的日子”呢!

也许有的人不习惯于喝茶,或不想养成喝茶的习惯,那喝白开水也是很不错的,医生就经常劝人每天多喝凉白开。或许,还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及自身的条件自制有益的饮料,既能够喝得可口,喝得有利于养生保健,还可以避免香精、色素、糖精及添加剂、防腐剂,避免某些商品饮料的那种强刺激性,保证喝得安全。这首选是绿豆汤,绿豆味甘,性凉,富含蛋白质、磷脂、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等,有益气、除热毒的功能,不仅利水消暑、清热解毒、健脾止泻功能极佳,且具有治疗风湿痹痛的作用,制作又非常简单易行。其次是酸梅汤,酸梅性味温酸,具有抗菌作用,不仅能解暑、止渴,收敛津液,对暑热烦渴、虚热口渴、久泄不止、痢疾便血也有一定治疗作用。此外,还有西瓜汁、山楂水、番茄汁、酸牛奶、蜂蜜水等可供选择。

附:①酸梅汤的做法:乌梅30克,煎汤取汁,加适量糖,饮服。②山楂水做法:山楂片(干)30克放入茶壶(非金属制品)中,加沸水浸泡后,再加适量糖即成。③酸奶:市面上有酸奶供应,笔者以为自己制作最好,吃个放心、舒服。有现成的酸奶机购买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制作方法相当简单易行。

从我们的祖辈开始,就同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扇子是夏日的必备之物,可以这样说,在现代的那些能够吹风、制造冷气的电器出现之前的漫长历史里,我们的国人们,身处炎炎夏日的时候,世世代代都是主要靠一把扇子,去抗御酷暑高温,摇出清凉,以安然度夏的。夏日的扇子不可或缺,它是人们最密切、最忠实真诚的好朋友。

据史料显示,我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古书中有“黄帝作扇”“舜始造扇”的记载,距今已有逾三千年历史。扇子,最早称“翣”,后又称为箑,据说, “三皇五帝”时我国已经出现蒲扇和竹扇了。不过,开初扇子的用途不是用来扇风,而是一种装饰品,例如作为帝王遮阳挡尘的“仗仪扇”,晋代崔豹《古今注》中就说到:“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但那都是长柄的,由侍者手执,为帝王障风、蔽日之用,后长柄扇逐渐发展成为仪仗。

到了西汉以后,扇被用来作为纳凉消暑的用物,在民间渐成风尚。这在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中就有记载:“以龙致雨,以扇逐暑。” 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则云:“夏日不披裘,冬日不用翣”。而关于扇子成为纳凉消暑的夏令必备之物的时间,不会晚于西汉之说法,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献则是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的《方言》,该书还解释过:“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

当扇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实实在在的夏日纳凉消暑的最重要的用具以后,它便成了国人不可缺少的好朋友,受到了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下至普通平民百姓的广泛欢迎与喜爱。尤其是后来到了明朝开始出现折扇、并且明清时期折扇盛行之时,上至朝堂君王官员、士大夫阶层,下到一般读书人乃至帐房先生,几乎所用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都会手中拿把扇子(折扇),随身携带,随意使用。此时,扇子除了用来取风纳凉、抗炎消暑外,似乎还可以代表权势、地位、身份,似乎还可以显示出风度、气质、品性。当时那种“人手一扇”的洋洋大观,也的确是一种很奇特、很别致的景象了。不过,虽然折扇成了人人的随身之物,但持扇的内涵却不一样。要么彰显权利和地位、象征身份,要么含羞遮掩、附庸风雅,要么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实在多种多样,难以一一细数。有意思的是,此景长时间地盛行过后,到了现代当今,在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否定之否定”后,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现在的人们除了在特定场合拿扇子当装饰品之外,更多的还是用它来实现纳凉取风,祛炎消暑之目的的。

伴随着扇子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扇子文化也逐渐形成,尤其是在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当中,与扇子相关或其内容涉及到扇子的作品始终有相当大的数量,如东汉著名的文学家班固很早就写过一首《竹扇赋》:“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条丛生于水泽,疾风时时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在这篇专门描述扇子的早期作品中,作者明明白白地说到扇子是如何制作的,还说到扇子的用途,称赞扇子给人带来了清凉,能够很好地让人安度暑夜。

其中最有特色并且数量众多的当为唐宋时代的“扇诗”(另外还有“扇画”),可谓比比皆是,随随便便即可信手拈来。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羽扇》:“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再如唐朝文学家、诗人徐夤的《咏扇》:“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汉宫如有秋风起,谁信班姬泪数行。”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到扇子的好处与作用,是盛夏时节人们不可缺少的宝贵物品,两首诗显然都是盛情夸赞扇子的好诗。扇子本来就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所以历代诗人的诗词作品中对扇子的这个用途具体描述最多,赞美也最多。譬如宋朝著名诗人秦观《流觞亭并次韵二首之一》:“卧龙西畔北池头,水擘华堂瑟瑟流。几曲漪涟盘翠带,一峰孤秀浴苍虬。香囊近午清无汗,素扇生凉爽入秋。待唤画师来貌取,图成便是竹溪游。”妙在一句“素扇生凉爽入秋”,虽置身炎热,但也因扇子的缘故而凉爽如秋,以至“近午清无汗”。再如宋诗人苏泂的《热》:“夏云端的似奇峰,忽作颓墙四面红。坐想微风过荷叶,梦成疏雨滴梧桐。

浮家何计来波上,举扇无因出焙中。三十馀年吟冷语,今年吟到水晶宫。”天气热到了“颓墙四面红”的程度,人犹如在烘焙之中,唯有“举扇”,才得以解决问题,居然还有“吟到水晶宫”的感受,这扇子祛暑的威力也太大了些吧。而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夜热》一诗说得更明确,诗云:“触热行万里,烦促讵可论。泊船鄂州步,终日如炮燔。摇扇腕欲脱,挥汗白雨翻。推枕再三起,散发临前轩。秋近更漏长,天旱星宿繁。甘澍何时来?太息忧元元。”酷热胜似“炮燔”,以至于“摇扇腕欲脱,挥汗白雨翻”,但又怎么办呢?尽管心中忧愁叹息,盼望着快来一场甘雨,但还是只能靠摇扇来消暑。而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更绝了,他的《香山寺石楼潭夜浴》诗是这样说的:“炎光昼方炽,暑气宵弥毒。摇扇风甚微,褰裳汗霢霂。起向月下行,来就潭中浴。平石为浴床,洼石为浴斛。绡巾薄露顶,草屦轻乘足。清凉咏而归,归上石楼宿。”实在太热了,“摇扇”的风“甚微”,干脆在月夜中去潭里沐浴,趁清凉再睡,可睡下去后,恐怕依旧得靠摇扇纳凉。这些诗都是说到夏日摇扇纳凉消暑,充分说明了夏日扇子对人的重要。就连《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白日鼠白胜所唱的歌谣也特别提到了扇子:“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歌谣中用摇扇来影射贵族们的骄奢生活,但这两句的对比恰好说明,炎炎夏日里,扇子在人们生活中的绝对重要性,即便是过着“骄奢淫逸”日子的公子王孙也不过是靠“把扇摇”来清暑解热,便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扇子在夏日里的可贵,任谁也少不了它,摇扇甚至还成为了一种高级享受。

现在,绝大多数人对盛夏时节用手摇扇子消暑都不屑一顾,认为那样做已经不合时宜,也没有必要去沿袭。其实这一想法并不高明,使用手摇扇自有其独特的妙处、益处。一则它形成的徐徐凉风堪比自然风,人体感觉舒适熨帖,还能够有效避免空调、电风扇所带来的“人工气候症”的不良后果;二则摇扇子,可经常交替活动上肢,有助于运动肢体肌肉,加速血液循环,对身体有利,等于是锻炼身体的一种轻柔方法。

在炎热的夏日,经常坚持摇扇运动,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可健身防病。摇扇,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坚持摇扇纳凉,正是对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进行锻炼的极好机会,不仅可以促进上肢的血液循环,还可增强和提高上肢肌肉力量以及各关节协调配合的灵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心境和行为与季节变化有关。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人会出现情绪波动,特别是中老年人,容易出现情感障碍。用摇扇消遣,注意力集中于手上,保持心情舒畅,排除杂念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可提高对疾病的耐受性。邀上三五好友,树下或空坪中一坐,谈天说地,精神上的郁闷就可一扫而光。其实经常使用扇子不仅是能够减少患上空调病,同时也是会带来更多的健康。

夏日摇扇还可以远离热卒中。热卒中是盛夏季节的一种常见病。摇扇是一种单侧肢体运动,不仅可锻炼肢体的关节肌肉,还可锻炼大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大部分是在右脑半球微血管破裂出血,而多数中老年人的脑萎缩却发生在左半脑。这是由于一般人长期习惯使用右手,左手运动较少,从而造成左脑半球锻炼有余而右脑半球锻炼不足。因此,在夏天应有意识地进行左手摇扇,通过加强左手运动,活化右脑,改善左侧肢体的灵活性和机体萎缩,还可以增强右脑半球血管的弹性,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摇扇的好处多多,不仅能消暑,同时通过手摇扇还具有能够有效防治肩周炎的作用。其实跟空调电扇相比,摇扇的消暑效果虽然比较差一点,但这种消暑方法更安全健康,而且还会有治病的作用,因此在此建议在炎热的夏天不妨选用摇扇,这样做是绝对有利于身体的健康的。

所以,笔者除非是在高温天气,开一开电风扇,在少数气温特别高时开一下空调外,通常情况下都是使用扇子。而且使用的扇子有好几种,计有大蒲扇(葵扇)、小蒲扇(草蒲扇)、折扇、鹅毛扇、绢扇等,按实际需要的情况选择使用。要知道在盛夏时节,如果能摆上一杯凉茶,还有一把扇子在手,即便是身处高温,也能营造出美好的心境,假如再阅读着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或者与一两位知心朋友对坐叙谈,那简直是妙不可言,“不知今夕何夕”。前文说过,扇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好朋友,尤其是盛夏时节的密友。在没有电风扇、空调等现代化电器的年代,人们不就是靠小小的扇子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热夏酷暑?想当年笔者年少时节,无论是幼时安居在家乡小镇,还是后来下乡当知青在农村,那夏日夜晚的乘凉,都是一番别样的风景。最突出的特点是,清一色的竹凉板,清一色的大蒲扇。人们或坐或躺在凉板上面,挥舞着蒲扇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一片宁静恬然,一片欢声笑语,那是多么惬意的民间之乐啊!特别是知青岁月中的夏秋夜的月下乘凉,既可以有效地祛热消暑,还能够很好地消除辛苦繁忙劳动一天所造成的疲倦劳累,被我们当成是一种很美的享受。数年前我写过一首诗:“七律.知青岁月夏夜 蛙唱虫鸣暑气沉,乘凉月下最怡神。一群好友开心坐,半瓮凉茶任意斟。摇扇漫谈今古事,放歌欢奏管弦音。夜深兴尽陶然散,还撵飞萤静水滨。”完全是当年月下乘凉消暑的真实写照,诗中写到饮茶和摇扇,正是祛热消暑的两大要事。

还记得,当年我们年轻人在学生时代最爱的是折扇,人手一把,出外时或大家相聚一块时,都轻轻地、缓缓地摇着,也许是在学着赶一种时髦,也许是在仿效古代文人书生的潇洒。很多人还附庸风雅般地在折扇上面写字作画,笔者记得自己扇上是录自别人扇上一首古人的回文诗,只有“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十个字。跟别人交谈时却会念出来一首七言诗,即:“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bì莲香。”于是,这扇便摇得越发来劲了。因为,它不仅摇出了徐徐凉风,还摇出满扇子的诗情画意了呢!

曾几何时,国人又热情十足的推崇起了祖辈的“天人合一”观念,提出了“崇尚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口号。这夏日里对粥、茶、扇的主动亲近,应当也是一种崇尚自然的举动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766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