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有三位将军对自己的军衔很不满意,认为军委有不公允之嫌,因此发了一些牢骚,闹出了不小的舆论风潮,甚至惊动了毛主席。党组织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之所以授予他们较低的军衔,是有特别的用意在其中。

这第一位是钟伟将军,他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2年后被编入红军中,跟随部队转战湘赣地区,与敌人交手数十场,未尝一败。抗战时,他受党中央派遣,南下江淮一带,在新四军中工作。在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的领导下,痛击日伪军的同时,也极大震慑了不怀好意的国民党军,打开了江淮革命的新局面。
解放战争时,他北上东北,归于林帅麾下,在黑土地上连战连捷,打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即便是碰上所谓的国民党精锐部队,他仍敢于亮剑,给予对方迎头痛击。林帅很看重钟伟,但也对他很是头疼,因为他性格刚强,宁折不弯,浑身都是“刺”,林帅也曾想矫正钟的倔脾气,但最终没能成功。

1955年授衔的时候,按照资历和军功,他是能授中将的,但军委却只给了他一个少将。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的老搭档和部下居然都是中将,他见了对方还要敬礼问好。这让他很是不忿,发了不少的牢骚。其实,党中央这么做是为了磨他的性子,锤炼他的心境,他若是能改正性格里的缺点,那党中央绝对会授予委以他重任。后来,在战友们的劝解下,他还是接受了少将军衔,不再有非议。
第二位就是王必成将军,他1926年就开始参与工农运动了,1929年正式加入红军,先后参加了多次反“围剿”斗争。1935年,他跟随部队西进川贵,在秦巴山区与敌人周旋、激战,1936年初北上陕甘宁,同年底进入抗大学习。
抗战时,他也在新四军中任职,在苏南一带打出了赫赫威名,令日伪军威风丧胆。解放战争时,他在华野任纵队司令,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转战江苏、安徽,山东等地,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加快了解放战争的历程。他的军功与许世友将军不相上下,按理说应当授上将军衔,但军委只给他评了一个中将,他虽有不悦,后来还是服从了命令。

第三位是王近山将军,他1930年参加红军,在4方面军中任职。抗战时,他在刘帅麾下任副团长、团长、旅长,以太岳地区为依托,频频袭扰日伪军,积小胜为大胜。1944年,他被调回延安,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阻挡胡宗南部的进犯。
解放战争时,他在中野任纵队司令员,太行山突围的时候,他带着部队在前线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激战,用血肉之躯为主力部队打开了一条转移通道。淮海战役时,他配合华野歼灭了敌第7兵团,他随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论功绩,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在1955年,中央军委只授予了他中将,他因此很是气愤,扬言拒不领衔。和钟伟一样,党中央也是要磨他的性子,以后好让他担大任,老首长和其他同志也纷纷来劝他,他最后也还是参加了授衔仪式。

党和国家为了这次授衔动用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给予他们三人低于预期的军衔,也有勉励的成分在里面,此番用心实在良苦。另外,军衔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并不代表实际的职务,没必要太过于追求,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应当将全部精力放在服务人民和建设国家上,为民族复兴尽一份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