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去世10天后,朱德被告知死讯,沉默良久说:你们这样做不对啊

“保柱!我可怜的儿子啊!”

1938年,延安的驻地里,朱老总抱着一个年轻人激动不已,多年未见的父子俩的见面是戏剧性的。

3岁的朱琦失去了母亲,父亲一直在外参加革命,他便从小被继母陈玉珍抚养,直到21岁这年,他决定外出加入共产党。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朱老总无意间得到消息后,委托周总理帮人将儿子找了回来,父子俩这才得以团聚。

作为朱老总唯一的儿子,朱琦来到延安并没有待多久,就被送上了前线,因此落下了终身残疾,之后也从未享受过特权,当烧炉工、铁路工人,吃了不少苦头。

这让不少人怀疑,难道朱老总对自己的儿子没有一点疼爱和关心吗?

1974年6月,58岁的朱琦因病去世,家人们担心刺激到年迈的朱老总,举办完追悼会,也就是10天后才说出了这个噩耗。

朱德与儿子朱琦、儿媳赵力平合影

戎马一生的朱老总瞬间红了眼眶:“你们这样做不对啊!我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那么,朱老总父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立德树人,矢志报国

1886年的冬天,朱老总出生在四川仪陇马鞍场的一个佃农家里,当时地主乡绅、衙门官吏的重重欺压之下,家里的生活艰难到了极点。

因此朱家虽然孩子很多,穷得叮当响,但父母还是节衣缩食,决定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顶立门户,而选择的孩子就是朱老总。

此时所有人都没有想过,这个世代没有出过文化人的家里,真的培养出了一个被刻进历史的人,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称为“红军之父”的朱老总。

6岁的他就被送到了私塾读书,在这里,朱老总读完了《三字经》《中庸》《大学》等书籍,之后几经波折,换了好几个地方。

在席家砭私塾中,他遇到了一位良师席国珍,这位老人带着他读完了二十四史和诸子百家的许多文章,还格外看好勤奋聪慧的朱老总,经常给他讲关于封建统治和变法革新的事情。

在良师的教导下,朱老总的眼光不再局限于乡野之间,对拯救国家命运和学习先进科学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到晚年时他也依然坚持读书,认为不学习,就不能和社会一起前进。

所以一些影视中,把朱老总塑造为文化不高的农民是大错特错的,他不仅才华横溢,还有着相当先进的思想方式。

1906年清政府停止了科举考试,家里人原本的期望落空了,但朱老总却心中有些欣喜,他渴望能进入新式学堂,能学到救国救民的知识。

1909年,因为现实的残酷,他的思想发生转变,认为只靠读书是不能救国的,便决定“弃笔从戎”,到昆明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加入了同盟会,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讲武堂学习时,朱老总不断学习着各种进步思想,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提前毕业后被分到了云南新军。

在之后的几年里,骁勇善战的朱老总一路上升,到了1922年,已经是云南陆军宪兵的司令官了。

但高官厚禄却不能让他开怀,在军阀混战中,百姓流离失所,朱老总不断思索着,怎么才能让中国找到出路呢?

终于他无意间得知了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但第一次申请加入被陈独秀先生婉拒,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他毅然放弃了军队的一切,和好友一起奔赴德国,到马克思的故乡去寻找真理。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朱老总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从这一刻他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一生都没有动摇,也是在这里,朱老总遇到了周总理,之后加入了共产党,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朱老总几乎一直在外奔波,把身心都放在了革命事业上,所以家庭方面,他是一个缺席的丈夫和父亲……

聚少离多,野蛮生长

1905年,朱家安排了一场婚事,是那个时候典型的包办婚姻,但没有感情基础的俩人显然过不长久,不久后朱老总就离开了家,到外地求学了。

1912年,正在讲武堂担任教官的朱老总遇到了美丽的萧菊芳,她是昆明师范学院的学生,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有着共同语言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对于这桩自由恋爱缔结的婚事,朱老总非常满意,对妻子也很是尊重,在外人面前也时常炫耀两人的感情。

不久后,萧菊芳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朱琦,已经30岁的朱老总也算得上是“老年得子”,因此很是激动。

在看到儿子耳朵上的“拴马柱”胎记时,给他起了个小名“保柱”,也有“保住”的意思,饱含对孩子的祝福。

但这份快乐没有持续多久,生下朱琦不久后,萧菊芳就患上急症去世了,看着年幼的孩子,朱老总悲伤又焦急。

他不想把孩子送给别人寄养,也不想送回老家让孩子接受封建教育,因此最后选择了续弦,娶了朋友的妹妹陈玉珍。

虽说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朱老总和陈玉珍也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心怀国家的他不可能沉迷在儿女情长里,所以将孩子托付给妻子后,便外出征战了。

在外的生活虽不是天天风餐露宿,但也是忙碌疲惫的,所以朱老总几乎和家里断了联系,和妻儿几乎没有见过面,对他们的思念只能藏在心里。

陈玉珍也是一个优秀的继母,她对朱琦视若己出,格外疼爱,所以哪怕是没有父亲的陪伴,朱琦也成长为了优秀的少年,并且也立志像父亲一样为国效力。

1937年,21岁的朱琦告诉继母,自己想要加入共产党,陈玉珍虽然担心,但还是答应了,可谁知道这时候,国民党来到附近抓壮丁,年轻力壮的朱琦就这样被强行带走了。

在国民党的部队里,他一直不敢露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朱老总,也对这件事完全不知情,但父子两人终究是相遇了。

这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朱老总在会议中遇到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龙云,对方表示自好像有个士兵是他的儿子。

听到这话朱老总很是震惊,但还是稳住了心神,装作不在意地问了下名字,在得知名字是叫朱琦之后,心里更是确定。

于是他抓紧和周总理说了这件事,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儿子送回来,听到这事,总理连忙找人去查,顺利地将朱琦送到了延安。

1938年朱琦到了延安,他有些紧张,在来的路上知道父亲已经是八路军的总指挥了,多年未见不知道父亲还记不记得自己。

朱琦

他的这些想法显然有些多余,当见到朱琦出现在面前,朱老总立马就认出了儿子,甚至对那个小小的胎记都记忆犹新。

他一把揽住长大成人的朱琦放声大笑:“是我儿子!就是我儿子!”听着这话,朱琦眼眶红了,他终于和父亲相见了。

之后的几天,父子俩有着说不完的话,几乎是形影不离,但朱老总并没有要让儿子享受特权的意思,不久后就将朱琦送到了中央党校学习,让他做好战斗的准备。

朱琦对这个安排没有任何怨言,在他眼里,父亲就像一盏明灯,他必须抓紧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于是在毕业后,他便上了前线。

中央党校

对于这个举动,朱老总身边许多人都是不赞同的,毕竟他只有这一个儿子,要真是出了什么事,大家都过意不去。

但在这点上,朱老总和毛主席一样让人敬佩,他坚定地说:“我是总指挥,我的儿子不上前线,谁的儿子上前线?”

就这样,朱琦在枪林弹雨中战斗,从没有以“首长儿子”自居,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腿被敌人击中,就此落下了残疾,这才从前线回到延安,和父亲一起生活。

家风严谨,不搞特殊化

看着受伤的儿子,朱老总心中也是心疼不已,但却依然严格要求朱琦,不允许他享受什么特权。

回延安之后,朱琦在抗大七分校工作,工作和学习十分辛苦,有一次难得的放松机会,他跟着父亲和毛主席几位领导一起去看戏,原本愉快的出行却让他被朱老总破口大骂。

因为左腿的残疾,朱琦走路是一瘸一拐的,长时间走路很辛苦,所以在看戏结束后,他便想坐父亲的车一起回去。

但朱老总一看朱琦坐在车里就生气了,立马让他下来,告诉他这是给领导们安排的车子,他是不能坐的,于是朱琦只能从车上下来,准备自己走回去。

但一旁的警卫员看着都很是不忍,便让朱琦站在车外的踏板上一起回去,等到地方朱老总就发现了,更是大发脾气,把儿子骂了一顿:

“你踩着踏板回来,那警卫员呢?你把这个地方占了,万一出现紧急情况,首长们的安全谁来保护?你哪怕是我的儿子,也不能搞任何特殊!”

朱老总一家人合影

听了这话,朱琦脸都羞红了,他连连点头,表示自己意识到了错误,从这之后,他再也没有乘坐过公车,都是坐公交出行。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也始终恪守本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和家人都不愿给国家提要求添麻烦,始终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1948年,朱琦结束了辛苦的土改工作,被安排到了石家庄铁路局,他牢记着父亲的交代:不懂技术不要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

因此朱琦一开始从烧炉工做起,虽然身体有残疾,却干活非常卖力,不知道他身份的同事们都格外敬佩。

旧时火车司机,非朱琦

之后他慢慢做到了司机,开始跟着师傅们学开火车,哪怕是调任到管理岗位后,他还是坚持经常去一线开火车。

因此这件事,他也终于得到了父亲的称赞,一次朱老总出行,竟然碰巧是朱琦开火车,等抵达目的地后,老总把儿子叫过来一看就笑了。

朱琦穿着一身破旧的工装,看着灰头土脸的,哪里有“高干子弟”的样子,但朱老总却很满意,这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样子!

于是他笑着对儿子说:“不愧是我的儿子,没有让我失望,以后也要好好工作,和群众站在一起!”

得到父亲的认可对朱琦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从此更加卖力的工作,在有了孩子之后,同样这样严格的要求,朱家的家风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但朱琦的身体终究是在战争的伤痛和疾病的折磨下越来越差,1974年6月10日,58岁的他病逝了,此时的朱老总已经马上90岁了,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他这个噩耗。

但父子之间如何会没有感应呢,身体虚弱的朱老总忍不住问儿媳赵力平:“朱琦身体如何样?如何不见他来?”

赵力平强忍悲痛,只能谎称丈夫是在医院治疗,可大家都清楚,这个消息是瞒不住了。

赵力平

于是6月20日,在朱老总再一次问起儿子的时候,大家说出了真相,听到这话,老总的眼眶红了,他沉默了很久,才颤颤巍巍地开口:“你们不告诉我,这是不对的,我就这么一个儿子……”

悲痛的朱老总低声说着对儿子的不舍:“这么年轻就走了…他上过中央党校,受过高等教育……”

说着说着,这位年迈的父亲已经语无伦次,拜访人送黑发人,无论是多坚强的战士,也难以承受。

这件事之后,朱老总的身体就越来越不好,1976年7月6日,这位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去世了。

在他死后,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仅有的存款被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连用过的东西也被嘱咐上交给国家,朱老总用一生解释了什么叫“光荣的无产阶级”。

结语

我们回顾朱德父子的一生,会发现他们是真的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忘记了个人得失,这也是许多共产党人的特点。

红色是革命的色彩,是流动的鲜血,这样的精神会在中国人体内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让中国屹立不倒!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722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