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邓小平视察南京时,向省委书记提一要求:要让江苏超越台湾

1985年2月1日,江淮大地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温暖和煦的阳光唤醒了这座千年古都。

像以往一样,不少南京人早早出门扶老携幼缓缓登上紫金山,去感受岁月的安静与祥和。

然而南京站一片肃穆,车站两旁早有列兵排开维持秩序。

江苏省省委书记、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政委带着些许焦急的目光翘首以盼。

终于,一趟专列缓缓从远处驶来,不紧不慢地驶入了站台。

不多时一位老人迈着坚定从容的步伐走下了火车,没有过多寒暄,开门见山地问省委书记韩培信:“江苏超越台湾如何样?”

韩培信事先没有准备,一时有些局促,定了定神说道:“这个问题我没有仔细想过,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我还需要思考思考。”

老人早有预料,便说:“实事求是就好嘛。”

这位老人何许人也?他此次造访南京有何深意?

他又为什么想让江苏超越台湾呢?

故地重游,换了人间

这位老人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中国市场经济的先行者-邓小平。

说起邓小平,他与南京颇有渊源:早在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与刘伯承不仅千里跃进大别山,将钢刀插在了敌人的心头,更是起草了针对渡江作战的具体部署-《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这份《纲要》详细论述了渡江战役的诸多细节问题,为渡江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七十年代,邓小平曾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游览南京长江大桥,共忆当年丝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第三次造访南京。

此次远行,表面上看,是一次全家“出游”。

1975年4月,邓小平陪同金日成率领的朝鲜党政代表团在南京长江大桥合影

实际上,邓公挂念着江苏的经济发展。

江苏是改革开放的“窗口”,理应比其他省份先行一步的。

他此次造访南京,是来给省委书记“阅卷”的,这才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到达南京的第二天,邓小平在省委书记韩培信的陪同下再一次迈上长江大桥。

依偎在钢铁栏杆上,领略迤逦的自然风光,邓公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他若有所思,猛地回头问韩培信:“昨天问你的问题,你思考得如何样了?”

韩培信上前一步自信满满地说:“虽然台湾的经济当量是江苏的两倍多,但是江苏超越台湾只是时间问题。

江苏省有六千余万人口,而台湾只有两千多万人口,人均收入超越台湾还有些困难。”

听到这里,邓公对省委书记上交的“答卷”非常满意,便说道:“实事求是就好嘛。”

确实,邓公非常清楚,就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与台湾省有差距的。

台湾是红极一时的“亚洲四小龙”,凭借外国资本转嫁国外的热潮,台湾迅速接手外国机器设备、吸引外国企业投资,逐步完成了岛内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反观江苏省,建国三十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江苏人民不仅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还凭借自身努力在工农业各领域大放异彩,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其他省份。

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缺乏开办现代企业的先例、也缺少科学的管理指导,江苏省在改革开放前期表现并不亮眼。

邓小平为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此次拜访南京正是为江苏“指点迷津”。

他在与省委书记一问一答之间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江苏超越台湾的光明前景。

盖棺定论,一针见血

邓公在到达南京的第三天,按计划召开了座谈会。

这场座谈会,邓公毫无疑问是主角,他是来为各位父母官“定调子”的,也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指点迷津”的。

原来,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南京的地方官干劲很足,但是思想上或多或少还有“姓资”“姓社”的束缚。

“思想不解放,手脚就放不开,经济工作就不好展开了。还要再打一针强心剂才行!”

邓小平心里思量着。

会议伊始,邓小平首先发言:“我在来南京之前,先到苏州打了前站。苏州的发展很喜人啊!

苏州市地委书记向我汇报说,从1976年年初算起,苏州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经济生产总值翻了两番。

并且苏州的地方官有信心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小康,还力争提前八到十年超过台湾……”那南京如何样呢?邓小平问道。

”台下的南京官员们一个个默不作声。

邓小平看出了大家的心思,解释道:

“南京要向苏州学习,胆子放大一点,路走宽一点。从今往后,凡是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路,我们都要走一走。我建议,我们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不要再去争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说到这儿,南京地方领导同志精神为之一振。

此前,南京虽然已开始尝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但是社会上反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加上南京相比苏州基础设施更加薄弱,对外开放的窗口始终半开半闭,因而在招商引资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邓小平看到了领导同志们有所启发,接着说道: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们一样可以搞市场经济!现在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讲出来,我们一起讨论嘛!”

邓小平这一番发言激起了与会领导的热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提出了南京经济建设方面的建议。

其中最吸引邓公的发言是韩培信提出的。

他对邓小平说道:

“南京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方面。外资商人来南京投资首先要乘飞机到上海,再乘汽车或者火车到南京,这中间要花费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若是到苏北就更浪费时间了。根据您的论断,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本省的军用机场又占用了太多资源。我建议把连云港、如皋、盐城的军用机场部分改为民用或者军民两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时间成本。

邓小平思考了一会儿,说道:“这个建议很好!”

说罢,派专人给各地机场打招呼,没多久军民两用机场就改造完成了,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对外开放。

这次座谈会打开了南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邓小平一针见血的讲话扫除了经济建设的障碍,为日后南京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百花齐放,百家齐鸣

邓小平这次来南京,不仅十分关心当地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想会会他的“老朋友”许世友!南京军区前司令员!

邓小平与许世友是老相识了:抗日战争时期,邓公就是许世友的上司,二人一个运筹帷幄,一个决胜千里,在山东打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邓小平将大任交给了许世友将军,许世友采用“牛刀子战术”击溃越王牌十三师加一个炮兵团,谅山战役就此胜利结束;

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公担负起了改革开放总工程师的重任,许世友则在南京加紧治军、练兵备战。

可以说,几十年间邓小平与许世友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同时二人也在维护祖国独立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邓小平这位“老朋友”其实另有其人。

2月3日一大早,迎着清晨和煦的阳光,邓小平便乘专车出发了。

他好奇地看着车窗外来来往往忙碌的人群:青年男女为了上班摩肩接踵地匆匆赶路;

老人们在广播舒缓的节奏下晨练;街边卖早点的小贩早早起来热情迎客;

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寒假无忧无虑的时光;琳琅满目的商店鳞次栉比的商业办公楼尽收眼底。

就这样,专车驶出了市区,车走一路,邓小平就看了一路,仿佛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他已经融入了南京。

就在专车驶入山西南路的时候,街边的一幕引起了邓公的注意。

只见电影院门口人头攒动,已经有三十多人排起长队了,本不宽敞的公路一下子更加狭窄了。

而电影院两边的围墙张贴着五颜六色的海报吸引了他的目光,邓小平的卫士有意让司机绕行。

他却饶有兴致地说:“开过去,慢一些,我看得清楚些。”

原来,当时中国人民刚刚度过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全国上下只有少数文艺作品能公开播放,比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这些文艺作品连续展播了十余年,全国人民很渴望新作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终于,他看清了,有美国电影《枪手哈特》,还有新电影《一个和八个》也映入了眼帘。

邓小平高兴地对南京领导同志说道:

“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了,精神世界也丰富了,他们有能力自己安排文体事业了,社会风气也在转变,这是你们的成绩啊!”

就这样,邓小平怀揣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紫金山下的中山植物园。

刚一下车,植物园的负责人-党委副书记杨志斌激动地拉住了邓小平的手,围观的工作人员高呼:欢迎小平同志!欢迎小平同志!

在一片欢呼声中,他走到大家中间,半开玩笑地说道:

“十几年都过去了,今后还要向前看!

这到底是如何一回事呢?原来植物园的命运早就与国家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十多年前,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从中苏交恶以来,苏联不仅常常在北方边境挑起事端、蚕食我方领土,更是扬言要动用核武器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而在大洋彼岸,西方等敌对势力又借助东亚的各个“桥头堡”封锁包围我国,试图切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我国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一方面各军区、各兵种加紧练兵备战,另一方面,各地区响应中央号召,开始“广积粮,高筑墙”。

在此背景下,植物园很多珍稀植物都被无情地捣毁了,很多试验资料都在转移搬运途中遗失了,农业基础设施也都流落到了各地。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稻田与菜地。

当时,植物园的负责人杨志斌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中央写了一封意见信,请求恢复植物园。

巧合的是,这封信恰恰落到了邓小平手中。

邓公早年旅欧,见识过欧洲强大的国力、高效的生产力,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支撑。

于是他批示云:

“占用的农田房屋应在合适时机予以归还,不得以备战名义干涉科研活动。”

就这样,中山植物园三五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重建,而邓小平就是它的“救命恩人”。

邓小平拉着“老朋友”杨志斌的手迈步游览植物园。

沿着甬道,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各种植物:二月兰、月月红、腊梅……还有“峨眉山海棠”!

是我们四川的海棠吗?邓小平好奇地问道。

是的,这株海棠是在峨眉山发现的自然变异品种,国内还是首次发现,科研价值很高!”

他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一转,看到了不少仙人掌。

这些仙人掌大的有两人高,小的如掌上明珠,于是又发问道:“大的再长如何办?”

工作人员介绍道;“那就锯一截,它还能接着长。”

是个好办法啊!”邓小平夸赞道。

接着,邓小平又参观了农业试验区、花卉展览区、杉木培育区等等。

最后,邓小平在临别之际勉励植物园的同志们继续努力,争取再创佳绩!

这次南京之行,邓小平不仅看到了南京发展的巨大潜力,更看到了文化、商业、科技等领域的蓬勃生机。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现如今江苏省的经济生产总值早已甩了台湾省几条街。

成绩的背后,既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的集体智慧与开放胸襟,也有一代又一代的江苏人民不懈奋斗,努力干出美好生活的决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接过先辈的社会主义旗帜,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循着先人的足迹继续奋发向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713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