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庶民百姓之常食“大抵豆饭藿羹”,“非乡饮酒,腊祭祀,无酒肉”,饮酒是统治阶层饮食生活中享有的一项特权。汉代由于酿酒技术的进步以及酿酒业的迅猛发展,饮酒之风逐渐遍及全国,饮酒成为各阶层普遍参与的活动,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一、汉代饮酒之风遍及全国(一)黄河中下游地区
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包含关中地区、三河地区、齐鲁地区、颍川南阳地区等,属司马迁四大经济区中的山东与山西。由于该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又是汉代政治重心所在,因而农业发达,商品交换活跃,手工业技术先进,“有鱼盐枣栗之饶”“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好贾趋利”,因而酿酒业比较发达,饮酒之风盛行。

1、酿酒画像
庖厨图是专为反映盛大的宴饮场面而设计的。这块画像石的左下角对如何酿酒做了一番详细的描述。画面中一人跪于地上,两手握舂,大概正在进行捣碎曲块的工作,旁边的陶缸应该是用来浸泡曲末的。一人正在往灶膛中加柴,灶上置一甑,甑中或为米饭,一人站于灶台旁边搅拌着米饭。加柴之人后边还有一人劈柴。
再往下有一小一大两个容器,小的似为浸曲的陶缸,大的似为盛饭的大盆,一人立于旁边,负责将陶缸中的曲汁过滤到盆中的米饭中去,并将其拌匀。灶台旁另一个盆似为备用。再往下有两人负责酒的过滤,还有旁边一人拿着勺子,大概是要把过滤之后的酒液装入两个陶壶,以便进一步陈酿。

2、宴饮画像
宴饮画像的主角,一男一女,男者穿戴整齐,袍色沉稳,脸色白皙,看得出是富贵人家的老爷;而女的梳着高高的发髻,着素色衣裳。男的举杯,好像在劝酒,而女的微露腼腆,夫妻间相敬相爱的情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表现的得惟妙惟肖。夫妻坐的矮榻边置一小几,上有菜肴,碗小而浅,可见不是什么盛宴而实在是家常的夫妻对酌,旁边的侍从正在举勺加酒,为对酌的场面平添情趣。

(二)巴蜀地区
古代四川地区有巴、蜀两个政权,巴国以今重庆为中心,蜀国以今四川为中心,二者实属于同一区域,汉代巴蜀地区的经济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南富庶之地“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不仅农业发达,而且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手工业中心。经济的繁荣为巴蜀地区酿酒酤酒饮酒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饮酒之风盛行。

1、酿酒画像
1954年彭县出土的酿酒画像砖左侧缺失,但根据四川新都所出同一内容的画像砖可知左侧上部有一椎髻者,手推置有方形酒坛的独轮车,朝舍外走去。其下一椎髻者,肩挑两坛酒,边走边回首向店主人告别。画像砖右侧为一酿酒作坊,四阿式顶。正中是一口大陶瓮,一人头挽高髻,似为妇人,两袖高卷,左手扶瓮,右手似和曲搅拌。右边一男子,似在卖酒。陶瓮前有一长形酒垆,内有三坛,坛上有螺旋圆圈,连一直管通至垆上。垆前站立一人,似在买酒。

2、沽酒画像
第一块画像砖上的酒肆前有一个长形垆,垆内置酒两坛,一个人正在当垆卖酒,酒肆内还有两个大酒缸似为待售之酒。画像砖的左下方有一个人正推着独轮车离酒肆而前去,独轮车上有一个方形的盛酒容器,他可能是一个串街卖酒的小贩。酒垆前还站有一人,大约是到酒肆里买酒的顾客。
另外一块酒肆画像砖上,酒肆前设一高案子做柜台,用木柱支撑着。案子下和柜台外各有两个带提梁的大酒坛,柜台内有一个大酒瓮,屋里还有两个大酒缸。酒肆内一人正在售酒,柜台外有两买酒者,前者正伸手向前接过酒器,后面的那个人右手端起酒杯正想饮酒。画像砖中部有一个短衣打扮的游贩,肩挑酒壶向酒肆走来。画像砖右下方有一个人推独轮车离开酒肆而去,车上载着一个盛酒的羊形尊。

3、宴饮画像
该画像砖画面上共有七人,席地而坐。右边两人,其中一人正伸手取酒尊内的勺酌酒。对面两人并作,席前置一案,手举耳杯欲饮。上端有三人,席前置一案,右一人举杯向中间一人劝酒,左一人执盘而侍。这也许是读书人一般的聚会,重在谈经研学,因而无乐舞百戏来干扰,只是酒不能少。

酒不是人们饮食生活的必需品,对于中产阶层以下而言,它应属于奢侈品,但它又是久惯可以成瘾、难以割舍的嗜好品。然而由于粮食的珍贵和酒事的种种限制,先秦以前时代的庶民阶级,尤其是其中的力役之夫是较少与酒有缘的。
酒主要是上层社会的祭祀与宴事活动的常用物。随着汉代农业生产的进步和酿酒技术的提高,上层贵族、各地的大小官吏、世族豪强、富商大贾常常大摆酒筵,甚至普通百姓逢年过节也会“斗酒自劳”。

(一)权贵饮酒
所谓权贵是指居高位、掌大权之人。汉代权贵既包括皇帝、皇室宗亲,还包括官秩二千石以上中高级官员。他们作为汉代统治最高阶层,政治地位优越,经济实力雄厚,饮食讲究,宴饮活动多样,饮酒频率比较高,且有不少酗酒者。
汉代历代皇帝多饮酒设宴。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基本平定与未央宫建成之后“置酒雒阳南宫”与“置酒未央前殿”大宴诸侯群臣。

汉代中高级官吏,俸禄优厚,年俸折合谷物二千石以上,相当于二十户田地的收入,且受皇帝恩宠多有赏赐,生活条件非常优越,饮酒非常普遍。曹参为相国时“日夜饮醇酒”,不问政事。有些大臣和宾客们看懂这种情景,纷纷前来劝说,可是不论谁一到,曹参立刻就拉着他喝酒,直到灌得他们大醉离去。季布为河东郡守时,“人有言其贤,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但“使酒难近”。“灌夫为人刚直使酒”,酿成杀身大祸。
由上观之,汉代权贵饮酒十分普遍,祭祀、节庆、迎宾待客宴饮自必不可少,平日私下家饮也为普遍现象。汉代权贵不仅饮酒,而且闹酒、纵酒,多嗜酒之人。权贵饮酒场面极尽奢侈,不但菜肴丰盛,酒器华贵,而且饮宴活动中常常伴随乐舞百戏等娱乐活动,以助酒兴。

(二)下层官吏与平民饮酒
汉代下级官吏之待遇虽不如高级官员优厚,但仍为食俸禄之统治阶层,饮酒者也比较多见。高祖为泗水亭长时,“好酒及色”,经常到王媪和武负开的酒肆里赊酒喝。吕公在沛县置酒宴,刘邦也曾参加,后娶得吕后。“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可是半路上很多苦役都逃跑了,于是高祖与剩下的苦役把酒言欢。李广奉命迎击匈奴,一天晚上,在田间同别人饮酒,“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守护霸陵的霸陵尉喝醉了酒,禁止李广通行,此为霸陵尉饮酒失态。

民间宴饮活动甚少载入史册,即使有记载也很粗略。且受物质条件的限制饮食或至不厌糟糠,以及禁无故群饮酒的影响,饮酒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仍为奢侈之享受,只是在节日庆祝、祭祀祖先、生丧嫁娶、逢大酺等有故时酌量自庆。
先秦时代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影响,酒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到了汉代物质文化的繁盛时期,宴饮狂欢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检诸以上史料,尽管饮酒行为还是多存在于权贵以及豪富者之中,但是下层官吏与市井百姓饮酒活动在逐渐增加。“阡陌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暨我中叶,酒流犹多,群庶崇饮,日富月奢”,饮酒群体逐渐由上层社会向下层社会转移,出现平民化趋势。

汉代饮酒总体而言呈现出向下层平民下移的趋势,我们从出土文物以及文献可知,本来是专属于皇家宫廷的饮酒特权慢慢想下层人民下移,饮酒之风慢慢普及全国,从而喝酒成为普遍现象,饮酒不是专属于贵族的专属权力,普通官员与平民也有权利喝酒。

汉代是中国酒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的时期,它在继承先秦酿酒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汉代饮酒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也只不过是萌芽,真正意义上的世俗化与平民化当实现于“设法劝饮,以敛民财”的宋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