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防止外戚专权的残忍制度-子立母死

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都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国家上下几千万乃至上亿的人都归皇帝一人管辖。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因此,皇帝通常设立众多官员为其排忧解难。

北魏防止外戚专权的残忍制度-子立母死

除此之外,皇家最忌讳的便是后继无人,为此皇帝设立后宫。后宫中的绝大多数嫔妃皆是官家女子。进了后宫,那女子便成了皇帝与家族拉扯的筹码。因此,后宫女子的升贬与朝廷有着莫大的关系。

后宫受宠的女子,她所在的家族也会她沾光,得皇帝信赖。相比起大臣,后宫女子与皇帝的接触更为紧密。

一、从汉朝看到外戚专权的危害

皇帝设立后宫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皇室开枝散叶。一旦妃子有孕,那她的身份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妃子都能凭借着母借子贵,没能诞下龙子的嫔妃甚至连参与宫斗的入场券都没有。

当然,生下孩子并不是参与宫斗最基本的条件,胎死腹中的孩子数不胜数,即使能够生下来,也多半早夭,这其中所涉及的因素除了当时医疗条件不好,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夺嫡战争。

这夺嫡战争牵涉到的不单是几个皇子跟妃子,而是妃子背后所代表的家族。许多朝代都出现过“摄政王”与帝王的战争。那些大家族并不是凭着爱心将皇子推上皇位的,一旦某个家族所支持的皇子登上皇位,那个家族在朝中地位便是水涨船高。皇帝年幼,没有能力执掌朝政,那这个朝廷便落入了外戚的手中。

外戚干政是古代多个朝代都存在的问题,汉朝尤为明显。

汉朝从汉高祖开始,外戚干政的问题屡见不鲜,最为严重的一次便是在汉元帝死后,刘家差点变天。

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辅佐了四个皇帝。汉成帝继位后,王家在朝廷的势力便不断扩大。汉成帝重用王政君的哥哥王凤,将汉元帝所留下来的有能力的人排挤出了权力中央。之后,汉成帝沉湎酒色,荒于政事,又相继将王凤和他兄弟五人封为诸侯,将朝中大小事务全权交由五人,形成了五侯当朝的局面。

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可谓是为这帝位谋划多年。他先以皇后王政君为凭借,广纳贤才,予以官位和钱财,大儒孔光、谋士甄邯及其兄长甄丰均甘愿为其膀臂。在汉元帝时期,他便已经被封为新都侯,到汉成帝时,在王凤几人的帮助下,成为大司马。

之后汉平帝继位,王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平帝,皇帝无能,皇后太后皆为王家人,此后王莽便一人独揽朝政大权。刘家天下,有六十多年皆为王氏把持。

汉平帝死后,不论前朝后宫,皆以王莽为首。此时,王莽也不再压制自己的野心,剑指后宫太皇太后,逼王政君给他一个合理摄政的名份。此时朝中上下,都是王莽的人,王政君已经没有能力再制裁王莽,只能顺从王莽的意思,立他为“摄皇帝”。

此时的天下到底还是姓刘,王莽以“摄皇帝”的名号把持朝政还是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他便扶持了年仅两岁的刘婴成为自己的傀儡,正式开启了代汉之路。

从汉高祖为辖制异姓王重用外戚开始,之后汉武帝为立刘弗陵赐死钩戈夫人,到由董卓以董太后为凭借挟汉献帝令诸侯,汉朝四百多年的时间,外戚一直在朝中担任重要角色。

再后来北魏建立,汉朝正式成为历史。

汉朝时期,“子立母死”只出现了一次,还是因为汉武帝在年迈之时杀尽了那些有能力威胁到他皇位的皇子后,稍稍出众的皇子只剩下了一个年幼的刘弗陵,他担心其母钩戈会干政才做出了如此下策。

然而在北魏时期“子立母死”却屡次出现。

二、拓拔硅的决策

建立魏朝的是个少数民族,鲜卑族。

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多以部落首领为权力中心,而组成北魏的中央政权便是这些部落的首领。每个部落的权力中央又多是近亲,因此为了防止近亲婚姻带来的危害,王族多会与其他部落联姻,这种时候一旦出现外戚专权,那便是整个部落的灭顶之灾。

但是鲜卑族一直以来都是母氏系族,母族的地位很高,如果不能解决母族带来的危害,那么北魏的王朝迟早有一天也会发生像西汉外戚专权的事情。

于是北魏拓跋珪效仿汉武帝,子立母死,但凡被立为皇太子的儿子,其母便要被赐死。

虽然这种做法能短暂地防止皇太子的生母干政,但实际上,正是拓跋珪的这种政策,才会使北魏的政权逐渐走向衰亡。

在电视剧《知否》中有一幕,是学子为立长立贤进行争论,这种言论在当时是非常忌讳的,因为历史上许多朝代为防止继承人提早拉帮结派,多选择立嫡立长而不立贤才,学子们如此讨论无疑是在揣摩皇帝的心思,一个不慎,便会诛连整个家族。

然而北魏则与大多朝代不同,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多是选贤举能,因此只要是才能出众的皇子,都有希望成为下一任皇帝。

拓跋珪所立的第一任太子是他的长子拓跋嗣,民间有种说法:皇帝爱长子,百姓幺儿。虽然拓跋珪在对待儿子上一视同仁,但是有些孩子天生便有上位者的模样。

拓跋嗣自幼聪明睿智,为人宽厚弘毅,实为不多可得的皇子。因此拓跋硅在选择继承人时毫不犹豫,随便找了个理由便赐死了其母刘贵人。起初拓跋嗣只以为是母亲被赐死是因为触怒了拓跋珪,然而拓跋珪却亲口告诉拓跋嗣,刘贵人的死是为了成就拓跋嗣。

虽是看似一切都在为拓跋嗣着想,但是拓跋嗣自幼便与刘贵人感情深厚,他无法接受自己母亲是因他而死,当着拓跋珪的面便放声痛哭。

拓跋嗣是拓跋珪老来子,因此拓跋珪对拓跋嗣的宠爱也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比的。拓跋嗣的拓跋珪的感情也非常浓厚,他不能接受母亲身死的事实,对拓跋珪的存在产生了极度的恐惧。

在这种恐惧情绪的笼罩下,拓跋嗣选择了逃离。

虽然拓跋珪为此极为震怒,但是能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的拓跋嗣自然也是有自己的手段的。拓跋珪如何也找不到拓跋嗣,无奈之下,只能改立次子拓跋绍,然后又想用之前对付刘贵人一样的手段赐死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

拓跋绍并不像拓跋嗣一样,对拓跋珪有着崇敬之情,他为人凶狠,即使是面对自己的父亲也丝毫不惧。而贺夫人也不是刘贵人,甘愿为了自己的儿子死去,于是暗中联络了拓跋绍。在得知贺夫人被囚禁之后,拓跋绍当机立断带人杀入了囚禁贺夫人的寝宫,意欲解救贺夫人。

在见到贺夫人之后,拓跋绍怒气也无法压制下来,盛怒之下,将赶来的拓跋珪击杀。拓跋珪的“子立母死”政策就此胎死腹中。

然而拓跋绍终究敌不过拓跋嗣。拓跋嗣本就有着将相之才,比拓跋绍更能胜任皇位。原先拓跋嗣是无法面对自己的父亲才逃离在外,此时拓跋珪一死,再也没有人能阻碍拓跋嗣登上皇位。

拓跋嗣对拓跋珪的感情确实深厚,但是与这同父异母的弟弟就没有什么感情了。当拓跋珪的死讯传到拓跋嗣耳朵里的时候,拓跋嗣便立马联系了自己的部下,剑指皇宫,将本就属于他的皇位夺了回去。

这是“子立母死”政策第一次显露出它对人心的考验。若是这个政策放在夺嫡激烈的朝代,那些女子们可能为了自己的孩子,会毫不犹豫地赴死。但偏偏鲜卑族的母族地位甚高,皇子们对母亲的看重远超过对皇位的渴望。

母族地位高,就意味着女性的地位也不会低。一个人,若是从小被灌输了自己高人一等的思想,那么一定会贪生怕死,北魏的后宫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经历了拓跋珪立嫡纷争事件之后,北魏王朝依旧实行“子立母死”的政策,于是,历朝历代都在为争恩宠而用尽了各种手段的后宫,此时人人自危。

为了让自己能在后宫中活下来,嫔妃们对于侍寝的恐惧达到了顶峰。侍寝再也不是恩宠,而是一件要命的事情。有些嫔妃即使侍寝,也会在事后偷偷喝避子汤,以防自己怀上孩子。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嫔妃对怀孕如此害怕。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明白,儿子多了,太子之位的竞争也就越大,然而嫔妃生的孩子能力良莠不齐,对于这种兄弟相残的局面,皇帝多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能力一定不会差。

然而正是由于魏皇帝的这种政策,后宫的女子再也不以有孩子为荣,皇子们也不再为夺帝位手段频出,久而久之,北魏的继任皇帝均无大才。北魏就此衰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

北魏短短百年,人生不过几十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粟。从史官的记载中,我们既能看到兴衰,也能看到人性。北魏是个重母族的王权,却又无时无刻不在防着母族,当一个能动摇国家根本的政策出来时,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8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