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中的斧与钺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王”字,是个尊贵而又令人充满敬畏的字眼,这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天子就被称作“王”。

殷商时期,周武时期是这样,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魏国、秦国等一干诸侯国的国君也是如此叫法,越来越普遍以至于发展到现在,一提到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最高统治者、领袖。

但让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在成字之初,这个字的意思却是“斧钺”。

斧、钺都是由原始社会的石斧演化而来,属于同类型的兵器,但它们在外观造型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钺在外观看起来比较大,斧的外观看起来比较小。

《字林》曰“钺,王斧也。”《左传·昭公十五年》也持此类似观点,即“钺大而斧小”。根据出土的实物和一些学者的分析来看,它们的形制有一定的区别。

古代冷兵器中的斧与钺

实际上,其在产生之初就既是生产用具,又是防御与攻击的武器,它从旧石器早期萌芽,经历了初步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稳定期与衰落期五个阶段。

一、从初露头角到大放异彩

1、斧钺的初步发生期

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主要依靠打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来生存,各种野兽“含牙戴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触,有齿者啮,有毒者蛰,有蹄者跌”,故“圣人为猛禽狡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

从现存的文献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力量相对于自然是十分微小的,在有限的认知与改造环境中,人类自觉与不自觉中所用的工具必然是最易受力、杀伤力大且易制作成形的,斧钺的前身——石斧,正符合这些要求。

所以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石斧的祖型器就已出现。

在后来的考古中发现,北京房山周口店和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遗址中都有石斧的出土,有些与青铜钺十分相似,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发现石斧的文化遗存更加增多,如河套文化和山顶洞文化。

但总的来看,基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只能制作一些粗糙的打制石器,故在此期间,石斧的生产数量很有限。

随着社会发展和实践的不断积累,人类在与野兽的搏斗较量中不难发现,这种斧状的石器能够大大增强打猎的效率并保护自己,所以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石斧越来越普遍出现,成为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和兵器。

因此,我们可以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为斧钺的初步发生期。

2、斧钺的发展期

在新石器时代,斧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人类使用的工具在一次次实践检验下,加入金属物质,进入金石并用的时期,工具的功能进一步细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石斧在这段时间内,逐渐演化出了许多造型种类以及安装手柄的方法。

从出土地点来看,这段时期石斧的遗址遍布大江南北。

浙江杭州古荡遗址曾出土的一批制作精良的石兵器中,就有数量不少的石斧、石锛;1934年,浙江湖州漾湖发现的百余件新石器,石兵器较多,其中也有石斧;河南仰韶,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一些基本定型“工具”,主要如石斧、石锛,较旧石器时代数量、形制有明显增多。

钺在新石器至夏这段时期内亦逐渐发展起来,一些陶器的刻纹已经出现了钺的象形字符。

江苏吴县澄湖出土的一件良诸文化黑陶罐上四个并列于罐腹部的符号,被李学勤先生释为“巫戍五俞”,即“巫钺五偶”,也就是神巫专用的五对钺,钺的实物出土地点更为广泛,如江苏吴红、四川巫山出土的石钺,良诸文化的玉钺。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年代大体相当于夏代,其遗址有一件钺型器,即铜戚,主要特征是窄长身、刃窄似斧并略外侈,内较扁平,身体中部凸起,内与身间侧有阑,而且同时,钺已经在夏朝到商朝的过渡期开始装备军队。

“夏末,桀为虐,政荒淫,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代桀。”同时,一些制作异常精美的玉铺还充当着祭祀的职能,象征着持有者的神圣地位。

总之,新石器时期到夏,为斧钺的发展期,是斧钺从旧石器的初步发生到成熟期的必经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斧钺的形制、数量、功用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也是斧钺与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契合越来越完善的结果。

3、斧钺发展的成熟期

商周为斧钺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成熟期。

在这个时期内,斧钺除了平时作战使用,也作为最有杀伤力的武器,象征着国家的统治权和军队指挥权,比如在后世发现的金文中,“王”和“皇”都和钺的外形相似。

《礼记·王制》载“诸侯赐弓矢而后征,赐铁钺而后杀”这说明了钺是执掌在古代帝王手中威重一时的信物,又周武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旎以摩”,且进驻商宫后,“周公旦把大诚,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商周时期,生产上除了使用石斧外,也制造了大量的铜斧,这些铜斧据装柄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直銎型、管銎型、夹柄型三种,商代多见直銎型和管銎型,西周以管銎型为主,东周流行直銎型,秦代则多夹柄型。

此时的钺,质地以青铜为主,在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商代前期,已经出现一定数量的青铜钺,比如在湖北黄破盘龙城出土的一件铜钺,已经可以把内里做成中空,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节省力气,提高使用效率,而且还在肩部穿绳固定,使杀伤力大大增加。

这反映了制斧钺技术的成熟。

商代后期,铜钺的数量较前大增,北方出土的较多,代表有安阳五号墓即妇好墓的四件青铜钺、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陈列的传世珍品兽面纹大钺等。

西周时期,青铜钺逐渐减少,不过外形仍然沿袭了商代的青铜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南方使用钺的数量已经明显多于北方。

春秋战国,随着战争的深人发展,各种新的战争形式和兵器出现,斧钺的辟砍已满足不了长距离刺戳的需要,它在战争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更多的是用来作为仪仗,这是斧钺发展进一步成熟的表现。

二、 从独挑大梁到日暮西山

1、斧钺发展的稳定期

由两汉,经三国、魏晋、隋唐至宋是斧钺发展的稳定期。

这一时期,斧钺主要以铁斧的形式来装备军队,在汉代的画像石和出土文物中,还可以看到作为仪仗用的铜钺。

在这之后,随着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铁斧成为军队中的一种实战用兵器,汉代还出现了铜钺的新种属——铜戟,它是钺和矛的结合体。

河南鹤璧市冶铁遗址,浚县、郑州市等都有实物出土,这种戟钺一般出土于汉墓,钺体扁平,刃薄而宽,有横銎,利于前刺和横砍。

三国时,随着制作技术的提高,斧钺形制有所改进,杀伤力也大大的增强,其在军队的装备中,得到了极大重视。

诸葛亮在《作斧教》一文中指出:战斧制造,“非小事也,若临敌,败人军事也”,隋唐承汉,斧钺仍用于装备部队,宋是斧钺发展的稳定期的最后一个高潮,斧的种类增多,据其用途可分为野战用大斧、守城用斧、攻城用斧三大类,名斧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等。

总的看来,斧钺在这一时期主要作为军队的装备较为稳定,功能也较为单一。

2、斧钺发展的衰落期

从元朝到清朝时期,斧钺逐渐衰落。一方面,火器的出现和使用扩大,预示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斧钺近距离格杀又笨重,杀伤力有限,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另一方面,刀、枪、棒及其它兵器的新兴,也加速了斧钺的衰落。

明代时,军队中虽然装备着战斧,但其功能逐渐缩小,作战时很少派上用场,主要用作工具或破坏敌军障碍。

斧钺萌芽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末、新石器时代初,于新石器中晚期和夏初步发展,商周时逐渐发展成熟,在汉朝至宋朝这漫长的千百年间发展稳定,元朝以后急剧衰落。

总的来看,斧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冷兵器,在整个兵器发展史中常常处于领先地位。

当别的兵器刚刚显露,还没有发展成熟的时候,斧钺已经伴随着人类从采集狩猎走向定居生活,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更加便捷、轻巧、杀伤力高的兵器发展成熟时,发挥出更大作用时,它却日渐式微。

斧与钺是人类兵器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明星,在漫长的历史中,斧与钺紧密伴随着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80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