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杨修和郭嘉的下场说明了一个问题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的“军师团”人才济济,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荀彧、郭嘉、贾诩、程昱、杨修等。其中杨修和郭嘉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出身于世家大族,且或多或少都有着“怪才”的潜质。

看杨修和郭嘉的下场说明了一个问题

但是曹操对这两个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他和郭嘉的关系非常亲密,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式的信任和器重。郭嘉死时,曹操悲痛流涕,感慨“天丧我也”。但是对于杨修,曹操却经历了从欣赏到厌恶的转变,最后不得不对其痛下杀手。

同样都是“怪才”,为何杨修和郭嘉在曹操那里的待遇截然不同呢?

杨修郭嘉的背景差距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曹操非常清楚,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要有世家大族的支持。世家大族的手中,不仅有出色的人才、极高的威望,还有各路诸侯都需要的可以持续壮大势力的“正统性”。也就是说,有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天下了。

为此曹操重用荀彧、荀攸这些出身世家的谋士,极力拉拢他们背后的家族力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对这些人并不能完全信任。一方面他需要提防世家大族的势力过盛,给自己带来威胁;另一方面这些出身世家的人,大多忠心于汉室。他们不肯改变固有的理想坚持,也就不可能彻底为曹操所用。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荀彧。荀彧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曹操也很器重他。但是荀彧的心中始终放不下汉室,认为曹操应该行兴复汉室之事,而不该有篡位自立的心。就在曹操称魏王的时候,荀彧以绝食自尽的方式,进行了惨烈的反抗。

对于荀彧这样忠心于汉室、又具有才能的世家子弟,曹操总是不能放手去用。这是让曹操感到惋惜又很恼火的事情。于是他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在启用人才的时候开始不再局限于世家子弟。哪怕出身寒门,同样也可以得到重用。

那么这些和杨修、郭嘉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面的关系大了去了。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郭嘉出身于颍川郭氏。乍一看两个人都出身于世家大族,但是细细分析来看,这里面区别还是挺明显的。杨修的家世极为显赫,祖辈父辈都是朝廷忠臣,四代人官至太尉。通过举孝廉进入仕途又有家族荫庇的他,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堪称天之骄子。

而郭嘉的出身却寒微很多。颍川确实是世家大族云集的地方,但是那里最为显赫的是荀氏、钟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荀彧、钟繇等。相比较之下,郭氏实在排不上号。所以客观来说,郭嘉不属于世家子弟,是妥妥的寒门出身。而这个寒门人才,正是曹操实际需要的、可以为他所用的目标。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杨修的豪门背景并没有为他加分,反而成为了他效忠曹操过程中的负担。而出身寒门的郭嘉,却天然符合曹操的用人标准。更何况,这个郭嘉还是个极具谋略、忠心不二的人。

曹操欣赏郭嘉的原因

公元196年,经过荀彧的推荐,郭嘉投靠曹操。在此之前郭嘉有过一段韬光养晦的时光,不肯出仕不问政事。但眼见天下纷乱不休,他也想辅佐一位值得辅佐的豪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投靠曹操之前,郭嘉投靠过袁绍。但是对于郭嘉的主张和见解,袁绍并不重视。经过几番辗转,他来到曹操的帐中。

曹操和郭嘉第一次见面到底聊了什么内容,史料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就在这次见面后,郭嘉马上被曹操任命为军师祭酒。这个职位此前从未有过,是曹操专门为郭嘉“量身定制”的。祭酒是领头人的意思,也就是说郭嘉刚进曹营就成为了首席军师。由此不难看出曹操在见过郭嘉后,对他有多么欣赏了。

公元197年,曹操攻打张绣失败,又遭到袁绍的羞辱,怒不可遏。他在盛怒之后还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实现大业。这个时候郭嘉来到他的面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就是曹操的十次胜利;十败,就是袁绍的十次失败。这个“十胜十败论”,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

曹操在听完郭嘉的分析后,重新找回了信心。他对郭嘉说,你这样夸奖我,我如何承受得起!话虽这样说,但曹操心中还是非常受用的。就在郭嘉的方针部署下,曹操顺利击败了袁绍。此后曹操的实力大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在曹操实现大业的过程中,郭嘉是立下了至关重要的功劳的。

曹操的军师团中不乏人才,但是他们大多都会对曹操加以束缚。比如会针对曹操的想法,加以反驳和劝说。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来说,谋臣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可以减少曹操失误和犯错的次数。但站在曹操的角度,他很难真心喜欢这些谋臣中的哪位。身为老板,想做的事情总是没办法付诸实践,还是挺不爽的。

郭嘉就完全不同了。对于曹操想做的事情,他不仅从来都不反驳,还总是能出奇制胜帮助曹操实现目标。公元198年,曹操准备亲自上阵,攻打吕布。当时很多谋臣都劝说他,如果这个时候远袭吕布,可能没有什么胜算。唯有郭嘉表示,支持曹操击破吕布。在攻城过程中,吕布自知无力相抗衡,便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

眼看着攻城的将士疲惫不堪,曹操有了撤兵的打算。这个时候郭嘉果断进言,吕布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只要继续发动猛攻,一定可以攻下。听了郭嘉的话,曹操又重新振奋精神,果然成功破城。自此曹操对郭嘉更为信任和重视。这当然是很好理解的,有个事事站在自己这边,和自己并肩作战的人,曹操能不高兴吗?

公元207年,郭嘉因过度劳累,患病离世,终年37岁。郭嘉的离世,对曹操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因为在曹操的规划中,郭嘉是他要托付身后事的人。没想到天妒英才,郭嘉这么年轻就离开了。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大亏,内心失意的他最先想到的人也是郭嘉。他感慨,如果郭嘉还在,我不至于到这种境地。

这就是郭嘉在曹操心中的位置,这种信任和尊敬,是独一份的。

曹操怒杀杨修的原因

说完郭嘉,再来说说杨修。其实在曹操心中,杨修根本没有和郭嘉相提并论的资格。杨修的才华和郭嘉相比,充其量只能算是小聪明。而当小聪明用得不是地方的时候,只能引起曹操的反感。

关于杨修小聪明的故事,流传甚广的是“一盒酥”和“鸡肋”。在“一盒酥”的故事中,杨修擅作主张让众人分了曹操的点心。杨修给出的解释是,“一盒酥”,拆开来就是“一人一口酥”。曹操表面上夸赞杨修聪慧,但实际上对他感到非常憎恶。曹操当然不是在意一盒糕点的人,他在意的是臣子对他的胡乱揣测。

公元218年,曹操和刘备的争夺旷日持久。这天,曹操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军令“鸡肋”。听到这两个字后,杨修马上收拾行李,告诉身边的人,曹操要撤兵了。这件事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勃然大怒。当时就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了。可以说杨修有点“不作不死”的感觉,如果他不那么喜欢卖弄小聪明,可能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了。

不过曹操杀杨修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大家表面上看到的而已。曹操不得不杀杨修,还有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就是杨修参与了曹植曹丕的世子之争。曹昂和曹冲去世后,世子只能在曹植和曹丕两个人之中产生。当时朝中很多人都支持曹丕,比如崔琰、贾诩等。而杨修则因为和曹植私交甚好,长期从背后支持谋划曹植上位。

曹操为了考察两个儿子的能力,经常给他们出一样的题目,看看他们怎样作答。曹植给出的回答,总是能让曹操感到满意。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些回答都是杨修替曹植写好的。这显然违背了曹操出题的初衷,让他越来越讨厌杨修。

在曹植做出了一系列出格的事情后,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转而将曹丕立为世子。曹操深知杨修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个性,担心自己死后杨修的存在会是曹丕的威胁,便想办法除掉了杨修。所谓的“鸡肋”,可能只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而已。

事实上聪明如杨修,早早就洞悉到了曹操杀他的意图。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我还觉得我死得有点晚了呢。杨修被杀的时候才44岁,同样也属于早逝的流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7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