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彭德怀站在邓华家的窗户下,不敢进去,看着他的背影泪流满面

1965年10月,毛主席找到在吴家花园居住的彭德怀谈话,让他担任建设委员会的副主任。彭德怀很激动,新生活即将开始了。

一个多月后,彭德怀坐车前往成都。坐在列车上,他看着外面的风景,心情异常激动。他想到好友邓华也在成都,或许自己能见到分别六年的老战友邓华了。

一天,他到省委总府街招待所理发,认识了曾参加过志愿军的理发员贾月泉,从他口里得知邓华住在童子街29号,距离自己住的地方有段路程。

他回到家里,迫不及待让人拿来成都的地图,戴上老花镜,在上面寻找邓华家的位置。很快他在地图上找到位置,取下老花镜,兴奋地对警卫员说:“等到天一黑,我们就行动。”

可天空刚黑下来,就下起蒙蒙细雨。警卫员见下雨了,天气寒冷,道路有点滑,担心彭德怀的身体,就问:“彭总,现在还去不去?”

虽然彭德怀的脸庞有了年老的痕迹,但是身上还有大将的风采。他如同在战场上指挥战斗一般,大手一挥:“去,定下的事情,就算是下刀子也不能改变。”

为了防止让人认出,警卫员给彭德怀戴上口罩,经过大约半个小时后,冒着细雨来到邓华家的小院子里。彭德怀站在细雨中,抬头看着邓华居住的小楼。只见蒙蒙细雨中,小楼里的电灯亮了,一个身影在屋里走来走去。

图|邓华

彭德怀想都不用想,兴奋地说:“就是他,他就是邓华,那个背影我一看就知道。”这位久经战场,在血和火面前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的铁骨汉子,一下子热泪盈眶,泪流满面……

彭德怀多次采纳邓华的建议

彭德怀的人生是从苦难开始的,他出生在一个下中农家庭,六岁那年,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了几年私塾。八岁那年,父母接连去世,家里一贫如洗,他成了孤儿,只能无奈辍学。靠着自力更生和他人的帮助,他浑浑噩噩地过了两年。

到了十岁,家里没有一粒米下锅,他只能给村里的有钱人家看牛,早出晚归,每天睡不到六个小时。做了两年,他却只拿到一年的工资。因为参加饥民闹粜(tiào)被告发,逃到外面,做了两年苦力堤工。

这些贫苦,并没有压倒他,反而让他成长得更加坚强,更加正直。他曾说:“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耻的。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那还不如死掉。”长期的贫苦生活,让他更加体会穷人的苦难,下定决心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他真诚地爱着党和人民,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对待所有人。也正因为此,他和邓华结下深厚的感情。

其实在红军时期,邓华一直在林彪的军团效力,彭德怀指挥的是另一个军团,两人并不在一个军团,没有太多交集。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司令,而邓华只是八路军一个团政委,后来升任分区的司令员和政委。两人虽然同处一个系统,但是级别相差太大,加上当时部队高度分散,所以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只是认识彼此而已。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驰骋在西北战场,和胡宗南部队血战,邓华依旧跟着林彪,在东北战场征战,更没有机会相识。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下令将邓华的十五兵团改为十三兵团,作为志愿军部队进驻朝鲜。同时,彭德怀被任命为志愿军总司令,统帅全军。

图|彭德怀

就这样,两人终于有了相识的机会,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下深厚的情谊。这个情谊,不仅仅有来自对方品性的肯定,更有对对方才华的欣赏。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邓华以优秀的才能得到彭德怀的赏识,并因为他做出几次改变较大的军事决策。

第一次改变的是志愿军司令部的设置。进入朝鲜前,彭德怀原先准备以他从北京带来的班子为底,组建志愿军司令部。但是入朝后,他对十三兵团司令部的战前准备,拟定作战计划,和组织部队开进等工作都很满意。

他认为这个兵团的组织指挥能力不错,于是决定以十三兵团司令部为基础组建志愿军司令部。经过申请,他在会议上宣布:“我已经向毛主席请示了,毛主席也同意,就是把十三兵团的领导机构,改为志愿军的领导机构,你们几位都是志愿军的领导。”

停顿了会儿,他对邓华说:“我已经被任命为总司令,你就不当司令了,你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任志愿军党委副书记。”这意味着邓华将被彭德怀直接领导,并成为彭德怀的第一助手。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军中一直有关于彭德怀的传闻。因为彭德怀不爱笑,表情严肃,做事认真严肃,所以大家对他难免有点刻板印象。这次邓华成为彭德怀的助手,心里也有点打鼓,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彭德怀的工作节奏。

可相处半个多月的时间下来,邓华慢慢改变对彭德怀的刻板印象。彭德怀虽然表情严肃,做事认真,但是他作为一个统帅,能高瞻远瞩,虚怀若谷,才华不俗。他认真又不刻板,严肃之中饱含着温暖的亲切,严厉之中又饱含着真诚的爱护。

这一切,都让邓华倍感荣幸,庆幸自己能在彭德怀身边工作。

第二次改变是入朝的兵力部署。彭德怀刚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在沈阳东北军区召开首批志愿军干部会议。会议结束后,已是深夜,邓华仍睡不着。他心里牵挂着,志愿军首次入朝,是否应该具备兵力上的优势?

原本决定先派两个志愿军入朝,十多万的兵力。但此时联合国军的兵力,已经达到42万人,越过三八线的部队多达13万多人。除去地面部队,敌人还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先不说他们的装备优势,和海空军的优势,就拿志愿军全部兵力和敌军南面兵力相比,也不占优势。

图|彭德怀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彭德怀,建议志愿军四个军同时入朝。彭德怀听了他的建议,深思熟虑一番,同意了,并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毛主席考虑一番后,也同意了。历史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这大大保证了志愿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的基础。

一天,彭德怀来到兵团司令部驻地,检查作战准备情况。邓华再次向彭德怀提议,即使四个军全部入朝,兵力还是不够,必须再调一个军维护后方。彭德怀认为这个建议很好,立即向中央报告。

中央军委接受建议,迅速增派一个军,保证志愿军的大后方。这一招至关重要,为朝鲜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两次建议,让彭德怀很欣赏邓华。他称赞邓华:“他是一个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比较周到的人。”

第三次改变是朝鲜第六次战役的作战计划。当时彭德怀向中央和毛主席,报告第六次战役的作战意图和基本部署。第六次战役准备出动13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配备炮兵,装甲兵参与作战。

还计划出动空军10个航空兵团,支援地面志愿军部队作战。作战目标是歼灭敌军2个师左右,将东线的敌军赶回三八线以南。不久,彭德怀签发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

可几天后,正在志愿军谈判代表驻地与敌军谈判的邓华,给彭德怀打电话。他认为现在敌人已经巩固阵地,布置了精密工事,现在出击,对志愿军不利。

彭德怀没有立刻答应,而是仔细研究战场形势。同时邓华经过深思熟虑,研究战场形势后,再次打电话给彭德怀,对当前战场形势作出更加详细的分析,说服彭德怀暂时放弃发动第六次战役。

彭德怀没有责怪邓华,而是仔细思考,反复思量,并和众多干部讨论。他和邓华的几次电话,让他对邓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邓华有不同的见解,能够及时说出来,是很好的事情。最后由于现实原因,朝鲜第六次战役被取消。

相处下来,彭德怀多次赞赏邓华:“他作战勇敢,细心,出了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然而有一次,彭德怀没有听取邓华的建议,令人遗憾。

那是在朝鲜金化上甘岭志愿军总部,志愿军召开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部署第五次战役。会议上的气氛活跃,大家议论纷纷,只有邓华不同,心情似乎有点沉重。他明白毛主席和中央的部署必须落实,第五次战役必须打,但是如何打是一个问题。

毛主席和中央下达的部署,是发动大规模反击。可邓华不踏实,勇于发言:“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规模反击,一种是小规模兵团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方纵深发展,最好是结合两种方式。”

他强调:“一开始打的口子不要太大,不要企图大规模一起打,必须分范围分割一块块吃。”可惜的是,彭德怀根据中央的部署和情报,没有采纳邓华的建议,而是发动大规模反击。最后第五次战役打响,虽然志愿军奋战一个多月,歼灭敌人8万多人,但是志愿军损失也不小,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感叹:“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啊!”

邓华让贤,彭德怀坚守

长时间的相处,让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每次在最危险的时刻,彭德怀总是第一时间大声问:“邓副司令在哪里?现在如何样了?”而邓华也第一时间关心彭德怀的安危,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众所周知,彭德怀的脾气有点火爆,特别是在统帅全军的情况下,压力比较大。他会把脾气发出来,有什么说什么。其中志愿军的很多高级将领,包括韩先楚,洪学智都被彭德怀用心良苦地说过。但是邓华不同。

据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说:“他们在一起工作,老彭就是不说邓华。”邓华的夫人李玉芝笑着回答:“这就很好啊,我还担心邓华的倔脾气呢,万一两人不顺心了,那就糟糕了。”

事实确实如此,彭德怀从来不说邓华,而邓华也对彭德怀很尊重,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彭德怀为中心,努力做好助手的职责。当时邓华刚入朝不久,就接到一个任务,保证彭德怀的安全。

当时战争初期,敌机异常猖狂,多次肆无忌惮来袭。志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更是敌机首要袭击的对象。彭德怀作为总司令,曾有两次在炸弹爆炸前一两分钟被人拉开,情况万分危险。针对此事,志愿军党委开会,要求所有领导人员在警报响后,及时进入防空洞。

可彭德怀不在乎,每次敌机来临,他还是照常工作。邓华和洪学智急得直跺脚,只好向中央报告,于是中央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邓华。邓华等人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将彭德怀拉进防空洞。

原来彭德怀没有其他的爱好,就是喜欢下象棋,放松思绪。有时来了兴趣,他会和洪学智下两盘。洪学智身材高大,性格开朗,又喜欢和大家开玩笑,彭德怀和他下棋总是会露出笑容。

于是防空警报一响,洪学智立刻上前拉住彭德怀,嘴里说着:“我们走,下一盘。”说着,拉起彭德怀就向防空洞走去,其他人跟在后面。就这样,彭德怀成功被拉进防空洞。他无可奈何,只能听大家的话。

期间,两人也发生过一番纠结。当时陈赓要来,邓华对彭德怀说:“职位是不是要重新排一下?”彭德怀回答:“你如何想到这个的? 你胆大心细,作战勇敢。毛主席让你来朝鲜是对的,在这里我们一起共事,相处得挺好的。”

邓华没有接话,直接说:“陈赓同志要来,我看我这个位置让给他担任好了。我自己就担任兵团司令,主要抓第十三兵团。”对于此事,彭德怀仔细考虑一番。邓华的主动让贤,让彭德怀很感动。

但是自从入朝以来,邓华的职位一直没有变,已经熟悉工作,工作能力优秀。突然改变职位,是否不利于开展工作?再说邓华的能力也强,敢于拍板,是一位肯动脑子,善于思考的将领,两人相处这么久,也有一定的默契。

最后考虑重重,彭德怀拒绝邓华的提议。尽管如此,邓华还是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申请,建议军委采纳。彭德怀得知此事,又向毛主席发电,要求让邓华留任,增添陈赓为第二副司令。

中央同意彭德怀的建议,保留邓华的职位。后来彭德怀病重回国治疗,留在国内主持工作。在他的推荐下,邓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主持志愿军工作。

紧紧守护的生死情谊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彭德怀和邓华获得巨大的荣耀,同处事业的巅峰。他们依旧保持友好的往来和密切的联系。1954年10月,中央任命邓华为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方面的事情。任命前,彭德怀特别问过邓华的意见,要求邓华来北京就职,还亲自给他找到一座房子。

可邓华一直没有就职,最后留在东北。还有一次,邓华和沈阳军区等人来到北京,准备去东南海防前线参观学习。彭德怀得知后,安排邓华代替他去前线看看。邓华答应了,乘坐彭德怀安排的专机,到福州和广州军区视察。

这些交往看上去都是小事,属于锦上添花,看不出来人和人之间真实的品性。但是即使在关键时刻,他们的情谊依旧让人感动。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闲居吴家花园,邓华担任四川省副省长,分管农业机械工作。这一去就是16年,两人就此分别。彭德怀得知后,为邓华的仗义执言而深深感动。听说他去了四川成都,内心伤感不已,以为两人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直到1965年,毛主席找到彭德怀谈话,让他担任建设委员会的副主任。正好这个职位,也在成都。在前往成都的车上,彭德怀心情很激动,自己终于有了新生活。到了那边,他也许能再见到邓华,更让他激动不已。

一天,彭德怀在招待所理发,认识了一名理发员。从理发员的口里得知,邓华住在童子街29号。他过去那里,只需要步行20分钟,再坐汽车5分钟就可以。回到家后,他特别激动,让人拿来成都的地图,仔细查看位置。

很快他找到位置,取下老花镜,吩咐警卫员等天一黑,他们就去看邓华。谁知天一黑,就下起蒙蒙细雨。然而这并不能抵挡彭德怀去看望邓华的决心。他冒着蒙蒙细雨,戴着口罩,来到邓华家的小院子里。

他迫不及待想去敲开门,可走了几步,又不自觉停下来。警卫员奇怪地问:“彭总,如何不进去呢?”彭德怀是多么想进去敲开门,多么紧紧握住老战友的手。可是他不敢啊!他只能紧紧抑制自己的感情,用牙齿紧紧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

在静悄悄的夜晚,庐山会议的情景好像又浮现在眼前,让他想起很多很多。他是一个胸怀坦荡,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宁愿自己粉身碎骨,宁愿被烈火燃烧,也不愿连累战友。彭德怀轻声说:“不用了,我们不进去吧。”

说到这里,彭德怀的眼泪从眼眶里涌出,和脸上的雨水融在一起。他久久站在此处,看着灯光下那个熟悉的背影,自言自语:“好了,就这样就好了,看看这个地方就好,看看就行了啊!”

彭德怀在漫天的雨中,久久站立,直到邓华关灯休息了,他还是舍不得离开。后来彭德怀离开成都,邓华都不知道,自己挂念已久的老首长彭德怀,曾经来过自己的窗户下,看着他的背影流泪。

其实彭德怀不知道的是,邓华也偷偷来看过他。彭德怀被任命到成都后,邓华就知道了。他从曾希圣的口里得知,彭德怀住在永兴巷7号。距离他家,只要步行20分钟,坐汽车5分钟。

一天夜晚,邓华也出发了,慢慢走到彭德怀门前。在即将走到门口时,邓华放慢了脚步。他知道彭德怀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想在附近走走,碰碰运气,再见彭德怀一面。可直到邓华从曾希圣家里出来,他还是没能看到彭德怀。

回去的路上,邓华再次放慢脚步,希望能出现奇迹,见到牵挂的彭老总,再见他一面。可是他再一次失望了。和邓华过家门而未见相比,彭德怀要幸运很多,见到邓华的背影。即使是背影,彭德怀也心满意足了。

自此以后,两人再也没能见面,没能听到对方一点消息。但是他们知道,他们都在心里记挂着对方。彭德怀去世前,留下遗言,叮嘱妻子把邓华送他的金质烟盒还给邓华。晚年邓华重回部队,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有关彭德怀的事情上。

在彭德怀的追悼会上,邓华也泪流满面,久久不愿意离去,只是彭德怀也像邓华当年一样,全然不知了。邓华临终前,唯一留在床头的就是彭德怀还给他的金质烟盒。

他躺在病床上,吃力地说:“多想为党和人民多做点工作啊…….可……惜…..来不及了。”1980年7月3日,邓华离世,享年70岁。他和彭德怀一样,为革命奉献了一生。

他们从朝鲜战场上结下情谊。这段情谊既给他们无限荣光,也给他们无穷痛苦。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在生死战场上结下的深厚情谊。可惜的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曾顶着众多压力,看望过彼此,也曾为了对方,泪流满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60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