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已不是人标准体温?什么原因导致的?

常年以来的卫生知识科普,估计最常听到的还是人的体温了,人体正常体温在37摄氏度附近徘徊早已成为了今天医学中的一个公理,这个公理最初也是通过无数次的测量才总结出来的一条统计学化公理。

尽管在树立人体体温在37摄氏度附近后,一度成为了医学界的权威,可是它的漏洞还是暴露了出来,那就是没有对人体体温的变化机制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体体温在37摄氏度徘徊已经成为了过去,人体体温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波幅达到了0.5摄氏度,这在恒温动物中算是波幅较大的了。

那么看到人体如今体温不断下降,这究竟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人体的体温下降对于人体究竟是利还是弊,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呢?

一、变化中的标准体温

37℃已不是人标准体温?什么原因导致的?

人体有固定体温的概念提出的很早,无论是在中国医学还是在西方医学中,都有论著提到过这个概念,可人体体温究竟是多少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到了19世纪中叶后,随着温度计的普及,人体体温的秘密终于被揭开,当时测量的人体体温是37摄氏度。

在测量的过程中,考虑到人体的体温的波幅,这让人体体温在定义在了37摄氏度合并正负0.5摄氏度上下波动。

经历了百年的历程,这个关于人体体温的概念,开始慢慢被重新定义,毕竟单纯从统计学角度出发是无法解释人体体温在百年里有如此之大的波幅的,这也意味着37摄氏度到了今天早已不是人体的固定体温了。

排除人体的个体差异性,如今人体的体温已经下降到了36摄氏度上下徘徊,短短百余年的时间里,人体体温下降超过一摄氏度,令不少医学家感到难以解释,事实上造成人体体温下降的原因中,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在抗生素大规模普及之前,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要升高到37摄氏度附近,主要还是为了抵抗感染,如今在抗生素药物的加持下,人体还保持原有的抗病高体温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于是按照最低能量原则,人体体温开始逐步下降,将抵抗病菌的任务交给了现代化的药物。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单纯地在抗病角度来看,人体体温徘徊在37摄氏度附近无疑是最佳的,可是高体温带给人体的却是高代谢,新陈代谢高,意味着人体寿命也会大打折扣,这也符合了人类寿命逐步升高的规律。

二、体温下降有利有弊

任何生物选择的进化方向都是有利有弊的,人体体温下降也不例外,它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带给了现代人想要的,可又夺走了过去拥有的。

人体体温下降到了36摄氏度徘徊后,基础新陈代谢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让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环境,特别是全球气温升高的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人体的基础寿命。

有了这些好处,人体体温下降还是得到了不少医学家的赞同的,认为人类朝着这个方向进化是符合当今历史的规律的。

不过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人体体温下降不利于人体抗病,没有过去那么强的抗病能力,这意味着人类在环境适应能力上开始减退,长期以往可能会因为瘟疫而造成全球性恐慌。

尽管有支持也有担忧,可人类朝着人体体温下降的趋势进化已经是一个大势所趋了,通过全球筛查的人体体温资料来看,人体体温降不断下降,可能未来会稳定在35摄氏度附近。35摄氏度的温度比较有利于肠道细菌活跃,以及神经细胞完成滋养,这让未来人类一旦在体温下降到35摄氏度附近后,在基础寿命上会再次呈现一个跨越。

有利于延长寿命,加上对人体更能适应未来全球气温升高后的环境,这让体温下降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可是随着医学的进步,不少疾病还能否对人类构成威胁,可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当然医学的发展并不会阻碍人类的进化。

相反只会对进化的方向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就让过去为了抗病的高体温,在逐渐被淘汰,成为了人类进化历史中的一个痕迹。这也让未来更好地做准备,为了人体体温降低,建立起相应的医疗体系,以满足低体温状态下的医疗需求。

人体体温出现波动发展,体温恒定在37摄氏度左右已经不再是权威,同时伴随的着却是人体低体温时代的到来。

与过去的在37摄氏度徘徊不同,得益于医疗的发展,人体不必要再维持过高的体温,尽管在抗病能力上有所下降,可也减少了基础代谢量,让人体寿命得以更长,这还是有利于未来人类的整体需求的,于是人体体温的下降,也意味着人类已经在体温方面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日后的适应性进化做了铺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9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