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粟裕逝世,在他的遗体前站着4位军队首长,他们都是谁?

“最大成绩、最大功劳、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这是刘少奇在延安时期对粟裕作出的评价,可见粟裕对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性。在1955年推行军衔制度时期,他更是先后三次被最高层提出要授予“元帅军衔”,但都被他婉拒。

最后毛主席无可奈何,亲自决定粟裕的军衔:“必须接受大将的军衔,否则再低的话,就不合理了。”此后,粟裕坐镇“十大将军之首”,却从未有过功利心,一如既往地为国为民。

粟裕

1984年2月4日,粟裕在北京病逝。生前曾留下遗愿:“我死后,不要搞追悼会,直接火化。一部分骨灰要撒到曾经作战的地方,让我能与战友们团聚。”

这句话令亲朋好友悲痛不已,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有四位老战友在得知粟裕离世的噩耗后,不顾一切地赶来见他最后一面。他们分别是杨尚昆、余秋里、杨得志与张爱萍。

四人神情悲伤地站在粟裕的遗体,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沉默地注视。这也给世人留下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合照。

粟裕与这四位革命老前辈有怎样的交情?之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暖心经历?他们又是怎么看待粟裕的离世呢?

充满敬意的杨尚昆

1950年,抗美援朝的爆发,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当时,毛主席在权衡利弊下决定派出志愿军,但在选定优秀的指挥者时,他却犯了难。

原来,被誉为“战神”的粟裕是第一个涌入主席心中的候选人,可是,当时的粟裕却突发旧疾,而且牵连着新的重病,最后只能将重任交给彭德怀。

毛主席

这不仅成了毛主席的遗憾,更是粟裕始终放不下的愧疚。在前往苏联看病的日子中,他总是惦记着要抓紧时间回国效力。

1951年,粟裕归来,还未来得及投入建设事业,就被党中央调任到总参担任“副参谋长”。他连连拒绝,说:“我因病离开岗位多日,已经是失职,岂有一回来就升职的道理,希望组织能收回任命。”

毛主席

毛主席听闻后立即致电要粟裕走马上任,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主席无奈之下,只能派出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亲自前往劝说。

或许是有人知晓杨尚昆,曾担任国家主席。但是,他的过往经历却毫不逊色于他人。

1925年,18岁的杨尚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于次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此后,在长征与土地革命的艰难时期,他更是一马当先,是位实打实的老革命。

1984年粟裕逝世,在他的遗体前站着4位军队首长,他们都是谁?

杨尚昆

抗日战争时期,杨尚昆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书记等职位,主要负责政工之类的文职工作。虽然不像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将领们那样立下赫赫军功,但所负责的后勤工作是革命事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杨尚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2年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执行我军反“扫荡”作战的左权将军,就是为了掩护当时党中央在北方的核心机构之一——“北方局”而壮烈牺牲,可见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杨尚昆

那时,杨尚昆靠着留学过来的先进思想理念,将每一项日常工作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周总理对他作出过评价:“杨尚昆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能手,如果没有他处理得当这些党中央的琐事,前线也不可能顺利取得胜利。”

在中央工作的日子中,杨尚昆始终保持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任劳任怨。只要是组织分配下来的任务,他如实照做,而且得到的结果令人称赞。

因此,当得知自己要劝说粟裕就职时,杨尚昆胸有成竹。因为他早就得知粟裕过往的光辉战绩,清楚只有粟裕这样具备实力的人,才能担得起我国军队以及军事工作的最高指挥机关的管理重任。

很快,在杨尚昆的多番努力和联系下,粟裕终于同意:“既然是组织决定的,我只有坚决服从,一定不会辜负上级对我的信任。”

粟裕

果不其然,粟裕在总参谋的位置上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卓越才华,促进军事整合与改革发展等一系列有利的工作,并且在三年后升任总参谋长的职位,从副职转为正职。

杨尚昆得知后,由衷地感叹:“粟裕将军的威名名副其实!”可见他对粟裕的敬佩之情。

因此,粟裕逝世后,担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赶来对这位伟大的将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另外,他不仅同意了粟裕的遗愿安排,还同意其妻子楚青的请求。

原来,楚青在粟裕战友们的陪同下,一一到访江西、福建、山东、河南等8个粟裕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或许是触景生情,她的心中生出要撰写《粟裕回忆录》的想法。

杨尚昆得知后,第一时间安排战友们协助楚青完成粟裕将军的革命史,而且做出承诺:“如果楚青需要帮助,组织可在职务范围内,竭力提供支持。”

1988年初,粟裕的战争回忆录顺利出版。无论是粟裕、楚青,还是杨尚昆,都了却心中的一桩大事。

“独臂将军”的敬佩

粟裕

“你现在身体不好,有什么事情要办就给我们讲,我们定会竭力安排。”

这是1982年,粟裕因病缠绵病榻之际,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代表组织前往医院看望时说的话。

这其中既有总政治部的指示,也有余秋里个人的期望。

余秋里

因为出生贫寒,他自幼便立誓要改变底层人民的苦难命运。在红军征兵之际,他义无反顾地入伍,在名字一栏中写下新名字“余秋里”。

虽然余秋里看起来文文静静,但只要一上战场,仿佛变了一个人,毫不畏惧地冲在最前方,很快升任红军队伍中的政委一职。不过,因为他缺乏足够的战斗经验,还是不幸负伤,失去了左臂。

余秋里

当时,医生给余秋里诊治时,发现其左臂发炎严重,已经坏死、发黑。但余秋里却一声不吭,只催促道:“请医生抓紧治疗,我还要上阵杀敌呢!”

此后,余秋里成为“独臂将军”,却依旧在战场上英姿飒爽,跟随战士们冲锋陷阵。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第一野战军政委,一直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其创办训练新兵的方法,大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余秋里

那时,由余秋里一手带出来的部队,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时,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1师第1团”。连贺龙都夸奖道:“他身残志坚,打造出‘天下第一团’,称得上奇迹。”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此后,他便长期活跃在大庆油田的建设工作中,为中国的石油发展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里在抗战时期任职红二方面军,而且主要活跃于彭德怀领导的西北站场,与粟裕的交往过少。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向骁勇善战的粟裕学习。

粟裕

“我非常尊敬粟裕将军,很多战术都受过他的影响。”

因此,在粟裕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余秋里才会再次代表总政治部瞻仰粟裕的遗容,送榜样最后一程。

与杨得志的缘分匪浅

前有粟裕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总参谋长,后杨得志也接过此重任,成为最后一位担任总参谋长的开国上将。不过,两人的缘分不止于此。

杨得志

1911年,杨得志在湖南出生,这片风水宝地,不仅走出开国领袖毛主席,还有贺龙、左权等将军,而粟裕也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杨得志率领八路军部队,转战晋冀豫边区,与日军、日伪军展开激烈的作战,立下战功无数,威名也越来越大。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固定在晋冀豫革命根据地内作战,期间被朱总司令亲自点名,指挥解放石家庄战役。

左二杨得志

虽然相较于粟裕的艰难的作战环境,杨得志算得上“轻松”,但是,他从未有过懈怠之心,稳扎稳打地进行攻坚作战。

1947年12月,解放军占据石家庄的各个据点,取得战争的胜利。而这一仗也被载入史册,被称为“富则火力覆盖”的“攻坚战范本”,对解放有坚固工事的重要城市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杨得志

当时,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与杨得志所在的队伍有过短暂的协同作战。虽然是为数不多的合作经历,但粟裕的指挥能力却给他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而粟裕也记得这位作战勇猛的后辈。

抗美援朝期间,粟裕时刻关注着战场上的动向,当得知杨得志率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入朝时,给予了厚望。特别是看到前线传来的捷报后,默默地称赞杨得志的作战能力。

1971年,我国组织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粟裕担任团长,而杨得志则是副团长。两人的再次合作令彼此心满意足,尤其是粟裕,极力向组织推荐,要杨得志兼任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杨得志与许世友兵分两路,分别攻入越南的南北两处战场,熄灭侵犯我国领土主权的越南军队的嚣张气焰,获得战争的胜利。

杨得志

对于将一生都奉献给作战事业的杨得志而言,对打仗、打胜仗的粟裕的尊敬无疑是发自肺腑的。因此,在粟裕病逝的噩耗传来时,他才止不住地落泪,赶来见前辈最后一面。

张爱萍是部下,也是挚友

要知道,粟裕老实厚道,在军中的人品极好,而张爱萍铁骨铮铮,以敢言著称。就是如此不相似的性格特点,却让两人在互补中结为亲密战友,颇有种“英雄惜英雄”的珍贵情谊。

张爱萍

1928年,出生于四川达县的张爱萍在爱国思想的感召下,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初是从事地下工作,没过多久,被组织派往闽西根据地,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长征时期,他作为“文武双全”的革命同志,不仅担任骑兵团政委,而且兼任代理团长,带领战士们抵抗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斗争。之后,更是凭借优秀的作战能力,在抗日军政大学中担任指导员。

张爱萍

很快,抗日战争爆发,张爱萍身先士卒,接受彭德怀的调令,奔赴前线战场。而后在我军发展武装力量的过程中,他参与到新四军的组建中,并随军作战,开辟苏北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张爱萍率军转战华北军区,当时的粟裕是华中军区的纵司令员,他们此后成为上级与部下的关系。但是,因为战事形势过于紧张,鲜少有并肩作战的机会。

不过,对于张爱萍而言,最自豪的事情是曾在粟裕的手下进行战斗。1948年,休病归来后,他毫不犹豫地继续任职第三野战军,听从粟裕的指示。

粟裕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担任总参谋长,而张爱萍也成为副参谋长之一。此后,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变得无话不说。

一次,担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调来工作,粟裕清楚张爱萍是彭德辉的老部下,说:“你过去与彭元帅一同办公吧!”

张爱萍

粟裕的善解人意,也迎来张爱萍的真心相待。在他住院期间,张爱萍数次前来看望,还安慰道:“在你担任总参谋长的期间,是总参最好的期间,也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更是我心情最愉悦的时期。”

粟裕

两人的惺惺相惜,才有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卓越提升。只可惜,这段友谊太过短暂,粟裕的去世,成了张爱萍将军心中永远无法触及的伤痛,而他也代表本人与国防部,对这位功勋老首长作最后告别。

后记

粟裕的一生中作战无数,却只有少数的失败,无愧于“战神”的称号。而这也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依旧有众多人愿意告别慰问的原因。

粟裕

在中华民族的艰苦岁月中,无数革命英雄为和平做出牺牲与贡献。他们有的倒在了黎明前,有的见证新中国的茁壮成长,每一个都值得后世缅怀与纪念。

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85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