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两名农妇与毛泽东叙旧,汪东兴疑惑,主席:她们都是我嫂子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1965年的春天,阔别井冈山36年的国家领袖毛泽东再一次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故土。

当地相关部门准备了热情的接待仪式,特意安排两名农妇与毛泽东叙旧,三人一见面,两名农妇就泪流满面地说道:“主席,我们终于把您盼来了啊!我们想您啊,想您整整三十多年啊!”

看到这幅情景,汪东兴有些疑惑,这两名农妇到底是何身份,竟然对毛主席说这样的话?

随后,毛主席拉着两名农妇,热情地对工作人员介绍道:“她们都是我的嫂子,我们曾经交情很好!”

汪东兴顿时大吃一惊,这两个被毛主席称为“嫂子”的农妇,到底是什么身份?三十多年前又发生了哪些传奇故事……

一、井冈山上初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开始寻求新的变革之路,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开启了中国武装革命的序幕。

秋收起义失败后,我军又在一系列攻打中心城市的战役中受挫,镰刀斧头旗帜下,毛泽东大手一挥,毅然决然改变路线,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可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稳固的大后方,毛泽东思索再三,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进可攻,退可守,还有无数茂密树林给工农革命队伍作屏障,简直就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不过,这井冈山可不是什么人想上就能上的,山上盘踞着两股武装势力,一支由袁文才带领,一支由王佐带领,两股势力占据了井冈山上的茅坪和大小五井,互为犄角,相互呼应。

说起袁文才、王佐二人,本是井冈山附近宁冈县和遂川县的两个贫困农民,袁文才家中生活十分拮据,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回家了。

热血方刚的他不愿意接受当地土豪劣绅的剥削和压迫,组织了一批青年与当地劣绅抗争,结果遭到了官府的报复。

不仅家中房屋粮仓被烧,母亲也被残忍杀害,就连新婚妻子也被劣绅霸占,愤怒的袁文才毅然决然参加了当地绿林首领胡亚春成立的马刀队,没多久就当上了马刀队的首领。

1924年,袁文才率领马刀队进攻宁冈县城,一把火将县衙烧成灰烬,江西省政府立马派出官兵追剿袁文才。凭借对井冈山地形的了解,袁文才和这些官兵在山上兜圈子,疲于奔命的敌人没多久就主动撤退了,一时间,袁文才和马刀队在湘赣边界名声大振!

王佐幼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家中仅有的一块山地也被土豪劣绅强占,在那个年代,田地就是农民的命,没了田地的王佐只能选择去地主家打工谋生。

15岁那年,王佐为了生计开始学习裁缝,整日与机杼丝线为伴。堂堂七尺男儿,整日在这狭小天地中蹉跎,烦躁之下,王佐一把扯掉围裙,投靠了当地著名的拳师王冬文,开始学武。

1923年,王佐加入了井冈山上绿林头目朱聋子的队伍,王佐不爱说话,但是手底下有一股狠劲,打起仗来也十分勇猛,深得朱聋子欣赏。

没多久,王佐就自立门户,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四处招兵买马,打着“劫富济贫,除暴安民”的旗帜,很快就吸引来大批热血青年。一时间,永新、遂川边陲一带的大小山村都在王佐控制下,王佐成了井冈山上名副其实的山大王。

王佐的势力日益壮大,土豪劣绅着急了,集结了一大批官兵进山围剿,结果一无所获,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佐的队伍发生了内讧。

王佐二话不说找到了袁文才,在袁文才的帮助下铲除了异己,由于两人都生于1898年,再加上都是客籍人,经此一事后,二人结拜为兄弟,双雄并立,成为了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地方首领。

毛泽东要想上井冈山,就必须得到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

其实毛泽东早就听说过袁、王二人的大名,他在前委会议上说道:“他们是绿林军,我们是草头王,大家可以合为一家嘛,有机会我要去拜拜山!”

没想到,“拜山”的机会很快就到了。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队伍来到了三湾,三湾改编完成后,立马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希望和袁文才达成合作关系。

几天后袁文才就送来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被袁文才拒绝后,前委立马在古城召开了扩大会议,研究怎么对付袁文才和王佐的地方武装,会议上,不少激进人士表示要消灭他们的武装势力。

毛泽东力排众议,坚定地说道:“你们的肚量太小了,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着哩,我们要团结他们,改造他们,把三山五岳都联合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就拿我们没办法!”

确实,袁文才和王佐长期活跃在井冈山一带,了解地形,如果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势必能成为罗霄山脉中段一支非常强大的革命队伍。

不过,绿林出身的两人也保留着很重的流寇习气,这是缺点,也是优点,毛泽东决定通过这一点来取得袁文才和王佐的信任。

素闻绿林众人最看重义气,在茨坪大仓村相见的时候,毛泽东只带了六七个人,身上也没有任何武器,反倒是让戒备森严的袁文才不好意思起来。

交谈中,毛泽东诚恳地对袁文才说道:“不要相信什么土地菩萨,土地是农民开发出来的,只有让人民得到田地,人民才会拥护我们,不然我们在这里站不住脚的。”

随后,毛泽东又向袁文才说明了自己枪多人少的情况,承诺给袁文才送去他需要的枪支弹药,见毛泽东如此诚恳,袁文才终于被感动了,彻底对毛泽东放下防备,盛情邀请毛泽东和工农革命队伍上井冈山发展。

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家后,袁文才送来了1000块大洋,解决了毛泽东的经费问题,又筹集了上万斤粮食和大量布匹,解决了军队的吃穿问题,之后自掏腰包帮助毛泽东建立医院和留守处。

王佐也对毛泽东放下了防备,杀猪宰羊款待工农革命军的到来,为了表达感谢,毛泽东又赠送了王佐70多支枪和马鞍、手枪套等物资。

王佐二话不说,带着队伍就去打土豪劣绅,为工农革命军筹集资金和财物。

年纪相仿的三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毛泽东派出陈伯钧、游雪程等中共干部进入袁、王二人的部队进行改造工作。

其实对袁文才和王佐来说,只要你是一心一意为劳苦大众,坚持与土豪劣绅为敌,就能取得二人的信任和帮助。

1928年2月的一天,宁冈朱家祠门前宽阔的草坪上,毛泽东亲自宣布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出任团长,王佐出任副团长,何长工担任党代表,从此这支活跃在井冈山的绿林武装变成了有纪律、有任务、严要求的工农革命队伍。

部队刚一改编,袁文才和王佐就拉着队伍参加了对国民党正规军的歼灭战——新城战斗,大获全胜!

得此捷报,毛泽东高兴极了,来到王佐家吃饭庆祝,王佐的妻子兰喜莲特意杀了一只鸡,给毛泽东煲鸡汤喝,香喷喷的鸡汤上桌后,毛泽东舍不得喝,全都分给了众人。

从此,毛泽东、袁文才、王佐三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不仅在工作上默契十足,在生活上三家人也十分亲密。

当时毛泽东一有空就去袁文才和王佐家做客,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擅长女工,经常给毛泽东缝补衣服,纳鞋底,王佐的妻子兰喜莲擅长厨艺,每次毛泽东来家中做客,总要张罗一大桌子好吃的为众人解馋。

谢梅香、兰喜莲两位嫂子的恩情,毛泽东记了一辈子……

二、井冈山上重逢

“毛委员是最有学问的人,同他谈上一次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当时的王佐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袁文才和王佐心里,毛泽东不仅是他们的大哥,还是二人的人生导师。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扎根发芽,附近各县都成立了完善的党组织,编织了一张有效的联络网。

可这样的安生日子,没有持续多久,中共六大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袁文才和王佐的命运。

在这次会议上,特意提出土匪武装必须被解除,要将土匪首领当成反革命首领来看待,要坚决地将这些“危险分子”从革命队伍中驱逐出去。

收到文件后,毛泽东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就召开了会议,结果读着读着就看到文件里赫然写着“解除土匪武装”六个大字。

毛泽东略微一顿,直接略过了这一条,阅读后续的内容。

会后,毛泽东召开了一次小型的紧急会议,针对的话题就是“土匪武装”,毛泽东坚定地说道:“袁文才、王佐两人早已是共产党员,为革命出生入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旁的陈毅也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才向中央汇报了袁王部队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如何就这样了?”

但是党内也有许多人赞成“解除土匪武装”的条例,其中就包括袁文才、王佐的“死对头”龙超清,土籍和客籍的矛盾在井冈山上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根本不是一两年能解决掉的矛盾。

最终,龙超清等人利用这一条例,趁毛泽东离开井冈山,将袁文才、王佐二人迫害致死。

妻子谢梅香当时正在老房子里干活,听到袁文才的死讯顿时哭昏过去,一醒过来,谢梅香就嚷嚷道:“我要去找毛委员,毛委员来过我家好多次,他最了解选三(袁文才别名)!”

一旁的同志无奈地说道:“正是毛委员下山了,他们才敢杀的!”

听到这话,谢梅香沉默了。后来,国民党反动派追杀谢梅香等人,这个坚强的女人冒死保存毛泽东赠送给袁文才的皮革裹腿,还有袁文才的照片,她相信,共产党肯定会给袁文才平反,毛委员也一定会给她主持公道。

袁文才去世后,谢梅香将两个女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自己带着年幼的儿子隐姓埋名,日复一日等候着党组织给袁文才正名的那一天。

王佐牺牲后,他的第二任妻子罗夏英没多久就改嫁了,只有发妻兰喜莲,数十年如一日守着王家。

王佐本有兄弟五人,但是其余兄弟没有一个能帮助兰喜莲的,王佐遇害后,他的兄弟王云隆自作主张带着人投靠了肖玉璧,不仅带走了王佐的所有财产,还带走了兰喜莲和王佐的孩子。

王云隆对兰喜莲很不好,他担心王佐的儿子和自己争家产,不允许他读书,每天就让他给家里放牛放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兰喜莲艰难养育儿子长大。

谢梅香和兰喜莲一直熬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的生活才逐渐好转。

1965年,阔别井冈山36年的毛泽东时常在梦中梦到井冈山,他感慨万分地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汪东兴说道:“我老了,经常梦到井冈山,很想回去看看……”

就在这一年的5月21日,汪东兴陪同毛泽东结束在长沙的考察工作后,一同乘坐火车前往江西。

很快,毛泽东一行人就抵达了醴陵,在警卫队伍的保护下,毛泽东大步走下火车,站在月台上,眺望着井冈山方向的小山丘,陷入了沉思。

不一会儿,一辆银灰色吉姆轿车停在了主席面前,毛主席坐上车后,车队飞速驶向茶陵县城。

当晚,一行人在中共茶陵县委招待所落脚,吃过晚饭后,毛泽东在汪东兴的陪同下,踩着落日的余晖,在开满鲜花的小径上漫步,呼吸着熟悉的空气,看着久别的风景,毛泽东兴致很高,说了很多话。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的车队就向江西省永新县驶去,一行人在永新吃了午饭,很久没有吃到江西风味的毛泽东感慨万分,称赞道:“这顿饭味道很不错,比当年更香,而且还是从从容容吃的。”

午饭过后,车队继续向宁冈进发,最终在井冈山下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前停了下来。

青山掩映中,一座土砖结构的楼房映入了眼帘,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里为“八角楼”,当初毛泽东就是在这里主持召开了苏维埃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

工作人员请毛泽东下车,毛泽东摆摆手,对司机说道:“老赵,不要停车,你慢慢转一圈,我们上山!”

司机点了点头,开车围绕八角楼周围缓缓转了一圈 ,毛泽东拉开窗帘,深情地望着眼前的建筑物,无数回忆涌上心头,不禁红了眼眶。

就在这时,司机一脚油门,径直开上了通往黄洋界的盘山公路。

72岁的毛泽东站在群峰巍峨的黄洋界上,激动地对汪东兴说道:“这里就是黄洋界!”

“那首《西江月·井冈山》就是在这里写的,那时刚刚在黄洋界打退湖南、江西两路敌人的进攻,我不在山上,你们知道这一仗吗?”

随后,毛泽东深情地注视着架设在哨口的一门大炮,主动介绍道:“这门大炮立了大功哟,一共三发炮弹,只有第三发打了出来,其实也要感谢前两发炮弹,使炮膛加热,为第三发炮弹打响提供了条件,前两发的功劳不能抹杀哟!”

一行人足足在黄洋界上逗留了40多分钟才依依不舍地下了山,太阳早已落山,夜幕悄悄降临,毛泽东看着不远处灯火璀璨的茨坪,感慨万分。

当年的茨坪周边都是深山老林,只有十几户人家住在这里,到了晚上就是漆黑一片,偶尔有几盏煤油灯的光跳跃在夜色中,这么多年过去,茨坪都变得繁华了不少。

车队抵达茨坪后,毛泽东兴奋地看向窗外,只见万家灯火齐放光明,喇叭里播放着中央苏区的民歌《十送红军》,行人来来往往,说说笑笑,毛泽东高兴地说道:“井冈山上也有电灯啦!”

这一晚,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一楼115房间休息,当地的工作人员特意弄来了硬板床,换上了黑色窗帘,还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

没想到毛泽东看到琳琅满目的美食却拉下了脸,汪东兴立马纠正道:“主席每餐四菜一汤,每天两元五角钱的伙食标准,你们做一些家常便饭就好了。”

在井冈山的几天中,毛泽东的情绪一直很好,经常和人谈起当年在井冈山经历的严酷斗争,每每说到这些,毛泽东总是会想起袁文才和王佐两位革命烈士。

未能保护好袁、王二人,成了毛泽东一生之痛。

三、她们是我的嫂子

1965年5月28日下午,毛泽东的井冈山之行逐渐来到了尾声,他特意嘱咐汪东兴,要见一见井冈山的老红军、老党员还有老区人民。

在见面会上,井冈山管理局的同志特意安排两位农妇与毛泽东相见,一见面,老妇人就泪流满面地对毛主席说道:“主席,我们终于把您盼来了啊!我们想您啊,想您整整三十多年啊!”

另一名老妇人也附和道:“没想到主席还记得我们呐!”

汪东兴顿感疑惑,这两名农妇到底是何身份,竟然对毛主席这样说话?

随后,毛主席拉着两名农妇,主动介绍道:“她们都是我嫂子,我们曾经交情很好。”

这时,汪东兴才了解到,原来这两名农妇就是烈士遗孀——谢梅香和兰喜莲,毛主席此次重上井冈山,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来见见两位嫂子。

毛泽东感慨万分地对两位嫂子说道:“袁文才和王佐是两位好同志,他们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听到这话,谢梅香一时没忍住痛哭起来,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谢梅香和兰喜莲在井冈山宾馆前与毛主席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也成了两位嫂子一生最珍视的宝贝。

其实,毛泽东从未忘记井冈山上的父老乡亲,更没有忘记袁文才和王佐两位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特意邀请袁文才的儿子袁耀烈和王佐的儿子王寿生代父进京,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共同见证了革命的胜利!

开国大典结束后,袁耀烈回到了江西老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进入宁冈人事局工作,王寿生也当上了护林员,袁耀烈和王寿生二人就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兄弟。

从5月22日到5月29日,毛泽东一共在井冈山住了7天,离开时,主席感慨万分地对汪东兴说道:“井冈山是好地方,风景好,空气新鲜,比起36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我相信井冈山未来会变得更好,更神气!”

随后,主席转身对众人说道:“但是,我劝大家过上好日子,不要丢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不能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

说完这话,毛泽东就走到了人群中,一一与老区群众握手,与当年的老红军、老战士告别,在热烈的欢送声中,毛主席离开了井冈山。

谢梅香、兰喜莲二位嫂子也站在人群中欢送毛主席离开,对二人来说,毛泽东不仅是国家领袖,还是她们的亲人,她们的大哥,她们一生难忘的领路人……

. END .

文:锦绣

编辑、排版:小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7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