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逝世后:中央办公厅请示葬礼规格,邓小平一句话定调

1970年,毛泽东到了暮年,回忆往事想起了曾经的妻子贺子珍,主席忍不住与服务员聊天说道:“年轻的时候,贺子珍非常漂亮,对我也是最好的……”

说起贺子珍年轻时的美丽,贺子珍的妹妹贺怡说道:“姐姐长了一张漂亮的瓜子脸,水汪汪的大眼睛,皮肤白皙,身材匀称苗条,在长相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缺点。”比起长相,贺子珍更为突出的是她的个性。

贺子珍是有名的才女,读过不少书。她特立独行,刚直爽快,丝毫没有才女的娇柔。1926年,北伐军进入永新县,她是第一个剪辫子的女性,号召大家紧跟革命的脚步。

贺子珍不仅是永新的“一枝花”,还是井冈山的革命之花。无数像贺子珍这样的革命者,为了传播他们的信仰,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早早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贺子珍作为其中一员,她爱组织、爱群众、爱战友、爱毛泽东……唯独不爱自己。

贺子珍还未与毛主席结合前,多次以身犯险,带人去敌人的地盘侦查;也曾单枪匹马引开敌人,保护了组织;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多次处于逆境,身患重病,贺子珍寸步不离,体贴入微。遵义会议前后是毛主席一生中最难熬、最痛苦的一段时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贺子珍在身边照料、关怀,主席将会承受多大的苦痛。

为了革命,贺子珍家族中有47人(也有52人一说)相继牺牲,她一生与毛主席一生生育了6个孩子,最后却只有一女在身边平安长大。其余的孩子,因革命或死或丢……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远离政坛,处于幽居状态。

1984年,贺子珍因病去世,李敏等亲属痛哭流泪。关于贺子珍的后事安排,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有些不知所措,贺子珍已不是毛主席的夫人,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远离政坛。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不知道该用何种规格组织葬礼,贺子珍的骨灰又该安放到何处?

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只好专门找到邓小平同志,邓小平一句话定调。贺子珍葬礼那天,邓小平、胡耀邦、陈云等中央高层领导干部来到了现场。

1984年贺子珍逝世后:中央办公厅请示葬礼规格,邓小平一句话定调。邓小平同志的那一句话,表现了对贺子珍的敬意和尊重。贺子珍一生坎坷多难,她身上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井冈山之恋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遭到了反动派的反击。敌我实力悬殊,在敌人的打压下,秋收起义失败了,毛泽东为了顾全大局,带领其余的战士走上了井冈山,因此引发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井冈山之恋”。

贺子珍出生于1909年9月28日,是江西永新县乡绅贺焕文的长女,原名桂圆,之后改名为“子珍”。贺子珍家境较为优越,接受了优良的现代教育。1926年,贺子珍从永新女子学校毕业了,随后积极投身于革命。在这一年中,贺子珍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时,贺子珍等人正在指挥永新暴动。塘边村遇险,贺子珍与毛泽东的感情迅速升华。

毛泽东不再犹豫,站在贺子珍对面,温柔地说道:“子珍,我们在一起经历这么多,那些事让我看清了你,也看清了我自己。你是一个很好的同志,也是一个好姑娘,我爱上了你。”毛泽东直言表白,贺子珍性格直爽,但也是个女孩子。贺子珍脸颊通红,没有言语,含蓄地点了点头,答应了毛泽东的表白。

毛泽东与贺子珍喜结连理,两人很快就举办了婚礼。当时处于革命时期,婚礼仪式非常简单,人称“红色土匪”的袁文才亲自下厨做了几个好菜,同志们聚在一起热闹了一阵,就当是办完了婚礼。

遵义会议后,党组织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不少,前线的红军战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毛泽东带领红军四渡赤水,日夜兼程挥师南下渡乌江。红军来到了云南省境内。只要过了金沙江,我军就能完全突破反动派的重围。

为救伤员全身17处负伤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部卫生部休养连带着伤员,来到了盘县一个普通村庄。那天阳光灿烂,微风轻拂。卫生员将伤员带到村子附近,休息换药。到了中午,传来了熟悉的飞机声响,天空出现了敌机。同志们立即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区域,可伤员太多了,根本来不及转移。

警卫员吴吉清拉着贺子珍紧急隐蔽,贺子珍的视线落在伤员身上,挣脱了吴吉清的手,帮忙转移伤员。吴吉清急得跺脚说道:“贺大姐,快过来,你要是有什么闪失,我该如何和主席交代啊!”贺子珍头也没回地说道:“只要快一点,就不会有闪失。”

在大家的努力下,伤员都被转移到了安全区域。嗡嗡作响的飞机投下了炸弹在敌人的轰炸区域,眼尖的贺子珍发现还有一名伤员躺在担架上不能动弹。眼看着炸弹就要落下,贺子珍奋不顾身地再次跳出安全区,朝伤员冲去。

贺子珍用尽全身力气,想将伤员移至安全地带,无奈力气不够。紧要关头,贺子珍毫不犹豫地以身护在了伤员身上。一颗炸弹落在了他们附近,爆炸声震耳欲聋。贺子珍忍不住发出痛苦的尖叫,伤员没有二次受伤,保住了性命。

贺子珍身上却血肉模糊,伤痕累累,陷入了昏迷。炸弹的碎片嵌入了她的身体,肉眼可见,贺子珍的头部、背部受到了重创。鲜血很快就染红了土地,贺子珍血流不止。

吴吉清见状,冒着生命危险冲了上去,贺子珍的伤势太过严重,吴吉清忍不住红了眼眶,颤抖着背起了贺子珍去往安全区,伤员也被救了回来。吴吉清将贺子珍放在担架上,快马加鞭找到了卫生部李芝医生。

李芝看到贺子珍的伤势吓了一跳,有一块弹片插进了头部,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针止血针,随后仔细检查伤势,结果发现贺子珍浑身上下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伤口。

当时红军卫生部缺少麻药,贺子珍的手术刻不容缓。贺子珍早就醒了过来,虚弱地对医生说道:“战士们如何手术,我就如何手术,你们不用蹑手蹑脚。”准备好手术后,医生几名战士狠下心来,按住她。

医生用夹子将贺子珍身体表面的弹片取了出来,还有一些在身体内的弹片难以取出,直到贺子珍去世时还在身体中。贺子珍在手术台上,疼得浑身冒汗,眼里满是泪花,却始终没有吭声。

手术结束后,贺子珍再次陷入了昏迷,经过几天的抢救,终于醒了过来。贺子珍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那名伤员的情况。贺子珍得到答案后,放下心来,叮嘱大家,不要将她受伤的事情告诉主席,以免他挂念。

毛泽东还是知道了妻子受伤的消息,来回踱步。随后,主席转头立即将自己的担架和警卫员派给贺子珍。贺子珍知道自己的伤势,很难再跟上部队了,她的心里十分难过。

贺子珍轻声叹气,转头对毛泽民说道:“我腿脚不便,不能跟部队走了。我也不想成为大家的累赘,我就在老乡家里休养吧。”

贺子珍舍命保护同志,大家如何可能忍心丢下她?毛泽民俯下身子,安慰道:“大嫂,你不要灰心,这些小伤很快就会好的。把你丢下,我毛泽民不会同意,战士们更不会同意。”战士们决定轮流抬着她前进,山高就背着她爬过去。

后来贺子珍伤势好了一些,说什么也不肯再让同志抬她。长征路上,山高路远,天气多变,贺子珍等人终于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这漫长而艰苦的征途。

长征途中分娩历尽艰辛

毛泽东一生中前后共有10个儿女,其中有6个早年不幸夭折或流失。贺子珍生育了6个孩子,最终只有李敏留在了身边。

1929年,贺子珍还不满20岁,在龙岩生下了毛泽东的第一个女儿。毛泽东十分喜爱这个女儿,他笑着对贺子珍说道:“小丫头还挺会挑日子出来!”孩子生下没多久,毛泽东只能托人寻一个善良的人家寄养。贺子珍万般不舍,毛泽东劝说道:“我们还会回来的,胜利后就来接她。”

贺子珍强忍着心头的不舍,没有多说什么。贺子珍是一个刚强的女子,她不愿意让毛泽东在这方面操心。贺子珍拿出了准备好的15块银元,交到那位大嫂手里,

1932年4月,红军再次来到龙岩,贺子珍找到当年的大嫂询问孩子的下落,得到的回答却是:“孩子已经夭折了。”贺子珍一时难以接受,拉着大嫂询问了好些细节,最后不得不接受事实。贺子珍悲痛难忍,掩面而泣。

毛泽民的妻子钱希均安慰道:“大嫂不要太难过,我们选择了革命,就只能这样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贺子珍虽然十分痛心,但她却没有多少时间沉浸在失女之痛中。革命的艰辛,复杂的战斗占去了她大部分精力。

1932年11月,贺子珍在福建生下了她与主席的第二个孩子,毛泽东取名为毛岸红。贺子珍生下毛岸红患上了疟疾。毛泽东托人找了一个奶妈,也是江西人,奶妈称毛岸红为“毛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把毛毛交给了弟弟毛泽覃和贺怡,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

把毛毛交给他们没有什么不放心的,贺子珍问邻居要来了一些棉花,亲手为毛毛做了一件小袄子。苏区被敌人攻破,毛泽覃为了毛毛的安全,将他交给了一位信得过的警卫员。毛泽覃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从此,毛毛也下落不明。

一年后,贺子珍早产了一个男孩,是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亲自接生的,只可惜当时医疗条件简陋,孩子又是早产,最终夭折了。

长征途中,贺子珍再次(第四次)怀孕。红军千里迢迢来到了贵州白苗族的一个村庄,当时部队正准备翻过一座山,贺子珍的肚子突然有了动静。

敌人在后面紧追不舍,部队不能停留太久,队长决定留下护士和医生为贺子珍接生,大部队继续赶路。贺子珍等人必须要在下午4点前离开,要不然就会有危险。部队留下了一名领导在产房外面,他负责带贺子珍等人安全离开。

图|红军队伍

所谓的“产房”空无一物,是一些单层砖砌成的旧房子,没有床、锅、灶台,甚至连门都没有。贺子珍躺在担架上,护士想要一些水,却发现这里没口水井,柴火也没有。时间紧迫,护士们也来不及从容地去寻找这些分娩要用的东西。

贺子珍艰难生下了一个女孩,孩子出生后,同志们立即将贺子珍抬了出去,准备赶路。贺子珍的衣裤上、鞋袜上、担架上满是血迹。对于长征途中出生的孩子,处置的方法就是送给附近的老乡,这是不需要与任何人商量的。

钱希均将孩子裹好,送上去给贺子珍看一眼。贺子珍用虚弱的手从衣服里拿出了仅有的4块银元,说道:“把这个钱一道交给老乡。”钱希均说道:“大嫂,你快给起个名字吧,或者留下什么物件,以后好相认。”

贺子珍摇摇头说道:“她是革命的后代,应当回到人民群众当中。她要是长大了参加革命,我们可能会相见。如果没有参加革命,那就留在人民中间。”

先辈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在此过程中,又不得不舍弃自己的下一代。

贺子珍回国,回北平遇阻

1937年,贺子珍不顾毛主席的挽留,赌气离开了中国,去往了苏联。那时候的贺子珍还怀着孕,主席苦苦挽留没有作用。主席拜托其他同志,在途中规劝贺子珍不要离开延安。贺子珍十分倔强,一句也没听进去。

1938年,贺子珍在苏联产下一子。苏联的冬天异常寒冷,孩子出生10个月左右就夭折了。贺子珍第一次后悔,不应该赌气离开延安。她将全部的精力花在学习上,后来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工作。

贺子珍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隐约透露想回国的想法,毛主席没有回信。贺子珍又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信中只说想念女儿李敏了。贺子珍写的信件毛主席都有看过,只是没有回信。毛主席猜想贺子珍一人在苏联或许是孤单了,专门将李敏送去了苏联。

图|毛泽东

女儿李敏的到来,给贺子珍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1943年,年幼的李敏患上了重病。儿子的死让她十分内疚,贺子珍说什么也不能让悲剧重演。贺子珍为了照顾女儿,经常请假。院长不同意贺子珍接连请假,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院长知道贺子珍已不再是中国领袖的妻子,找借口将贺子珍送进了精神病院。

贺子珍被关了4年,在里面受到了各种非人的对待,1947年,王稼祥夫妇来到苏联,说什么也不肯相信她精神上有问题,力保贺子珍出院。

王稼祥问贺子珍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贺子珍坚定地说道:“我想回国。”王稼祥不敢擅自做主,因为毛主席已经重组家庭了,贺子珍回去怕是会影响毛主席的家庭。王稼祥专门请示了主席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的回复:“同意回国。”

贺子珍带着女儿李敏坐上了回国的列车,回国后被安置在哈尔滨。妹妹贺怡过来迎接,贺子珍从妹妹口中得知,自己离开后,毛主席对自己的家人十分照顾,还为母亲温土秀养老送终,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当年的任性而怨怼。

组织询问主席该怎么安置回国后的贺子珍,毛主席回忆道:“贺子珍也是老革命同志,新中国成立,她来北平是历史的选择。我们就按中国的传统来办,实事求是。”

贺子珍一听说可以去北平,十分高兴,在她内心深处十分期待见到毛主席,哪怕是远远地看一眼也好。贺子珍与贺怡来到山海关想乘火车去北平时,被几名自称为“组织上的人”拦下了,说贺子珍不能去北平。

贺子珍细想后,没有多说话,改道去了哥哥贺敏学家(在上海)。1950年,贺子珍越来越惦念毛主席,忍不住给主席写了一封信,含蓄地表示自己想见他。

不久,主席给出了回信,说道:“你要保重身体,看看我们当年拼命的结果,看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有多好。”

1954年,贺子珍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主席的声音,时隔十几年,心底的声音再次在家里响起,是那么的熟悉。贺子珍眼含热泪,坐在了收音机旁边,重复听了好几遍。

贺子珍就这样听了一整夜,次日收音机已经坏了。贺子珍就这样病倒了,毛主席听说后,和女儿李敏一起写信劝她照顾好自己,配合医生治疗。

主席和女儿的信给了贺子珍很大的激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与主席庐山小聚

1959年夏,贺子珍在好友水静邀请下去庐山游玩。夜色中,一行人到了庐山。次日早上,贺子珍游览了庐山的风光,心情好了很多,脸上也有了笑容。到了晚上,同行的朱旦华神秘兮兮地说要带贺子珍去见一个人。

贺子珍好奇地询问是谁,朱旦华不肯说,表示:“到时候,你就知道啦!”贺子珍等人乘车来到了“美庐”别墅。水静带着贺子珍进入了客厅,贺子珍抬头一看,心头一紧,里面坐着的居然是毛主席。

图|水静

贺子珍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毛主席见到她来了,起身同她打招呼,招呼贺子珍坐下。水静等人纷纷离开,毛泽东的卫士也走了,只剩下贺子珍。

时隔22年,贺子珍还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主席了,她的眼泪迅速划过脸颊,忍不住哭了出来。毛主席温和地说道:“好久不见,不要哭了,我们应该多说说话。以后可能就见不到了,想说的又没有说出来,岂不是很遗憾?这几年生活得如何样?”

贺子珍拿出手绢擦去了眼泪,慢慢恢复了平静,打量着主席说道:“回国后,身体好了很多。你的身体,好像不如从前了。”

毛主席笑道:“我都66岁了,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很忙啊!比过去打仗还忙!”贺子珍讲述了自己在苏联的种种遭遇,毛主席叹息道:“当年你到了兰州,我打电话给谢觉哉,让他帮我劝你,你还是没听。你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毛主席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话语中充满了无力感,神情凄然。贺子珍眼中满是柔情和惆怅,又忍不住流下了两行热泪。贺子珍哽咽地说道:“当年是我不对,是我不好……”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贺子珍开口说道:“娇娇(李敏)有对象了,你见过吗?觉得如何样?”

“我见过,那孩子不错。”毛泽东说道。

“你见过就好,你同意,我也同意。”贺子珍接着说。

毛主席与贺子珍交谈了1个多小时,22年的离别,22年的等待,只等到了一个多小时的晤面。庐山一别,也成了他们最后的永诀。

毛主席、贺子珍相继离世

1976年9月,毛主席在医院强撑着病体,李敏赶到父亲身边。毛主席弥留之际,看着爱女李敏,做了一个圆圈的手势。李敏忍不住痛哭,那是她母亲贺子珍的小名桂圆。李敏知道,爸爸是想见妈妈了。

图|毛主席遗体告别仪式

时光飞逝,时间来到了1984年4月,贺子珍断断续续出现了体温升高的现象。医生竭尽全力,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把体温降下来。4月15日,孔令华(李敏丈夫)接到中办的电话,让李敏一家迅速赶来上海,贺子珍病重。

李敏听到消息悲伤难以自抑,孔令华简单地收拾了衣服。李敏一家来到上海,一辆小汽车已经在机场等候多时,他们直接被送去了华东医院。

李敏直奔母亲病床,只见病床上的母亲呼吸急促,双脸微红,看上去十分虚弱。李敏轻轻唤了一声“妈妈”。贺子珍微微睁开眼睛,说不出话。

在之后的两天时间里,贺敏学一家和李敏天天守在医院。贺子珍居然“奇迹般”地退烧了,神智也清楚了不少。她笑眯眯地看着房间的亲人,说道:“你们是不是都担心我不行了,所以都过来了。”

李敏让母亲少说不吉利的话,贺子珍笑着让护士给外孙女弄些好吃的。大家都以为贺子珍的病出现好转,哪里知道现在的情形不过是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

19日,贺子珍因病去世,享年75岁。

上海市委原本决定贺子珍的丧事从简,想将贺子珍的遗体放进龙华烈士陵园,李敏听后坚决不同意,说道:“上海方面只能代管我母亲的骨灰,她是中央干部,这个问题应当请示中央。”

上海市委于是请示中央办公厅,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一时间也不知该怎么处理,只好请示邓小平。

图|邓小平

贺子珍在长征中的革命事迹,邓小平是了解的。邓小平说道:“贺子珍于革命是有功的,她死后我们中央领导人都要去吊唁,她的骨灰应当放在一室。”

邓小平所说的“一室”是八宝山中的一室,那里是安放中央领导人骨灰的地方。

4月25日,贺子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举行,邓小平、陈云、邓颖超、聂荣臻等人到达了现场,送一送当年的“贺大姐”。贺子珍火化时,骨灰中还残留着几块弹片,那是她艰苦革命留下的印记。

贺子珍的一生有英勇悲壮的战争岁月,也有遭受磨难的艰难时光,她一生中,更多的是流着泪的悲苦日子。但,人们不会忘记她,因为她为中国革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是她陪伴毛主席度过了革命最艰难的时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6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