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前说:悔不听蒯通之言,那么韩信在齐国时究竟该不该自立

在解说楚汉相争的历史时,让我内心最复杂的历史人物其实就是韩信。因为这个人身上有太多太多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为其风度翩翩、闲庭信步而顶礼膜拜,也可以为其悲惨结局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老板,结果老板却一心想要了他的命;他以为结识了一个知心知情的好兄弟,结果好兄弟在关键时刻成了杀害他的主谋;他以为凭借他的才华和功劳,如何作都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只能顾影自怜地感叹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韩信的悲惨结局其实很多时候是他自己作死的,这种人从根本上来讲是不适合在职场和社会生存的。他永远活在“自鸣得意、自我清高”等自我情绪之中,从来没有真正去思考和梳理特定环境下的事理和情理。所以,他经常会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选择和举动。

比如他攻齐一事上就处理得一塌糊涂!不该进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进攻;应该造反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愚昧的忠诚!为何这么说?下文将一一展开、剖析。

蒯通之言为何言?

“生死两妇人,存亡一知己”,这句话算是对韩信一生最直观的概括了。漂母的一饭之恩让贫困潦倒的韩信活了下去,吕雉的心狠手辣让位高权重的韩信命丧黄泉;萧何月下追韩信使得韩信在刘邦集团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崛起机会,同时也是萧何利用韩信对他的信任,将其骗入宫中,死于妇人之手。

功盖天下而被卸磨杀驴,韩信临死之前意难平,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不甘、无奈、懊恼,大呼:“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

那么韩信口中所说的“蒯通”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所谓的“蒯通之言”具体又是说了什么呢?

蒯通本是赵国的一个谋士,秉承“谁是老大我就听谁的”的原则,在韩信平定赵国之后,辗转到了韩信帐下。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算得上是韩信身边的小号张良。他一生给韩信提了两个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可惜韩信只听了其中一个。

韩信听取的一个意见就是,在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的情况下,蒯通站在韩信自身利益的角度建议韩信揣着个明白装糊涂,乘虚而入,顺利拿下了齐国,从而使得韩信在楚汉争霸的格局中,成为了左右未来趋势的关键势力。

韩信没有听取的另一个意见,就是本文所需要介绍的内容,总体来说,就是劝说韩信趁项羽和刘邦都无暇分身,必须争取他的时候,在齐地拥兵自立。具体过程如下:

韩信在接受蒯通第一个意见之后,趁着齐国主动放弃防线,顺利从平原津渡过济水天险,畅通无阻地推进战线,最后在历下城(今济南历下区)击溃猝不及防的齐军主力,兵锋直指齐国首都,逼得田广、田横等人带着残部东躲西藏,并向项羽求救。

项羽尽管当时与刘邦胶着在广武山一线,分身乏力,但是极具军事天赋自然也看清了目前的军事态势,齐国不容有失,否则自己就被战略合围了。

唇亡齿寒,齐国不得不救。但是,如何救?派谁去救?却是一门技术活!项羽在这个事情上,还是决策失误了,他陷入了一种认知偏差,认为只要自己安排人去救,齐国就一定能救得活,毕竟齐国的战斗韧性是自己当年都没有轻易折服的。他没有认真地去分析对手,或者说对韩信这个对手认识程度不足。

像韩信这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对手,项羽若稍微谨慎一点,就会由自己出马去对付,让其他人代替自己和刘邦、彭越等人对抗,毕竟刘邦和彭越这种滑不溜秋的老滑头硬战能力有限,只要留下龙且、钟离昧那样经验丰富的将领,稳打稳扎,其实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但是,若派其他人去挑战韩信简直就是送人头,毕竟不是一个级别的。

项羽这个人做事很容易“对人不对事”,按我们现在的说话就是容易情绪化而不够理智。他当时觉得刘邦和彭越这两个人老是搞背后骚扰,实在让他太心烦了,所以下定决心要和这两人不死不休。所以,在救齐这件事上,项羽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拨给大将龙且10万楚军去救齐。

当然,项羽做出这样的安排还有一层客观上的考虑和主观上的有恃无恐。客观上的考虑就是齐地太远了,万一自己走了之后,荥阳一线的主战场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就算千里奔袭也鞭长莫及,救援不了。主观上的有恃无恐就是项羽自己打过齐国,总感觉齐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战斗民族,没有那么容易崩溃,只要龙且率兵救援能帮助齐国吊住一口气,自己解决了刘邦、彭越这两只地鼠之后,再去收拾残局也不迟。

但是,正如李左车说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项羽万万没有想到,能够在七个月内平定英布叛乱的龙且在兵仙韩信面前却不堪一击,潍水一战,且率领的十万楚军全部给齐国陪葬了,被韩信给全吞了。

这次事件是历史的一个拐点。一方面导致项羽集团元气大伤,本来就是常年四处灭火,打来打去就是那么多精锐部队,这一下去掉了一大半,相当于要了项羽半条命;另一方面一直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被追得满世界跑的刘邦、彭越军团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楚汉阵营终于勉强在荥阳一线的局部战场上达到了势均力敌的实力平衡,而置身局外的韩信军团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决定胜负归宿的关键因素。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洪七公和欧阳锋拼内力拼到关键时刻,一旁观战的杨过是足以轻易决定两人的胜负与生死的,此时的形势也就是类似的道理,韩信就是那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杨过。

形势微妙,万般不由人,一辈子都高昂着骄傲的头颅的项羽也终于开始尝试向现实低头了,他派人游说韩信三分天下。理由很充分也很真实,大体意思就是,刘老三一直是个渣男,背信弃义是他的一贯作风,过河拆桥是他的人生信条,你死心塌地跟着他混,他却迟早会甩掉你,何必呢?何苦呢?强大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你趁着我们都拿你没办法的利好形势,和我们三分天下不香吗?

韩信觉得“三分天下”固然很香,但是,老大哥当年那份知遇之恩也很香,所以,稍稍犹豫一下之后,还是拒绝了项羽的一番好意。

但是,韩信无愧于谜一样的人物,他一方面拒绝了项羽的建议,另一方面趁机“要挟”刘邦将自己封为齐王,美其名曰,这样才方便他治理齐国。

如此一番骚操作下来,蒯通看不下去了,于是对韩信给出了自己第二个重要的建议。蒯通分析了当前形势,楚汉两家对峙已久,筋疲力尽,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然后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您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韩信还是一根筋,这事咋能这么干呢?我既然拒绝了项羽,自然就不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了。这种自立门户的行为和吃里扒外的行径有什么区别呢?但是,韩信还是比较照顾蒯通的感受,选择了冷处理,保持沉默。

后来,人老成精的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假戏真做,不光欲扬先抑地把韩信的“假齐王”提为了“真齐王”,还许诺,只要韩信愿意出兵剿灭项羽,地盘、银子、美女,统统的有。

韩信揣着刘邦开出的空头支票,愉快地率兵出齐,最后在垓下合围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楚汉相争的历史就此走向终章。

韩信临死之前所说的“悔不听蒯通之言”实际上就是指蒯通的第二个意见,也就是说后悔没有选择三分天下。

韩信到底该不该自立?

如果我们打开上帝视角,知道韩信最终被刘邦夫妇玩死了,那么韩信在齐国该不该自立的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早知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但是,人眼是没有后视镜的,都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事。

我们看待一件事情该不该发生其实是一个生命体系的综合评价,它在道德上是否为人所容忍?在风险上是否具备可行性?在价值上是否具备可拓展性?在条件上是否处于最好的时机?

先来看看韩信的道德心理吧。

韩信是一个“士”,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基因,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这原本是一种可贵而可爱的品质。

但凡事过犹不及,恰如忠诚和孝顺一样,愚忠、愚孝其实都是不好的。韩信一厢情愿地把刘邦视为自己的知遇恩人,却不料刘邦却只是把他当做争霸天下的棋子而已,既不信任他也不喜欢他。

刘邦这个人是不太讲感情的,看看他对父亲、妻子和儿女的态度就知道了,一个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的人,你能指望他真心爱自己的下属吗?他三番五次地剥夺韩信的兵权,自始至终就在韩信身边安插像曹参、灌婴、周勃、樊哙这样的亲信,都足以证明,刘邦并没有把韩信当作自己人。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韩信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情感和道德的因素,非要选择始终对刘邦不离不弃。而且在当时,儒家思想还没有正式成为统治思想,人们的价值体系之中,关于“忠”的概念还不是很根深蒂固,我们后世唾弃三国时的吕布为三姓家奴,其实楚汉相争时,三姓家奴何其多?

韩信因为刘邦提拔过他,出于感恩而不愿意自立,多少有点单纯和幼稚,也可以说,有点迂腐。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往往只有利益才是最真实的。

其次来看看韩信自立的风险性。

韩信在灭赵之后被刘邦偷去了虎符、剥夺了兵权,但是韩信在赵地招兵买马,发展革命队伍,并降服了燕国,到了灭齐的时候,他的麾下总共有30多万军队了。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30多万兵力在韩信手里是什么概念呢?可以说,只有项羽率同等兵力或许能和他胜负五五分,否则,他几乎可以吊打同时代的所有其他对手。

而且,从韩信练兵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韩信补充战斗力的能力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很多人根据这个情况来推断,认为韩信当时自立的话,三分天下几乎就是定局了。

但是,对于当时的韩信来说,他如果宣布自立的话,他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当时他身边主要军事将领都是刘邦的人,曹参、灌婴、周勃、樊哙这些主要将领都是刘邦嫡系中的嫡系,这些人很难跟韩信一条心,韩信自立的话,有可能会先陷入内乱。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是在军事领域,除了有王霸之力的项羽,韩信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所有的冲突的。只是这种内部火拼之后,韩信手里还剩多少底牌?怎么在乱世立足?

这种风险性对于当时的韩信来说,整体上算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关键是韩信自己不具备一个老板的格局,用打工人的思维捆绑了自己。

然后来看看韩信自立的价值空间。

恰如蒯通所说的,韩信在当时的情况下帮谁谁赢,手握极大的主动权。但是,如果韩信坐山观虎斗,谁也不帮呢?他会如何样呢?他自立有价值和意义吗?

当时刘邦和项羽这一对冤家正好杠上了,两人谁也奈何不了谁,自然也没有闲工夫和精力来管韩信了。即便韩信军中有一部分是刘邦的亲信,但韩信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清理掉这一帮人。韩信当时有近30万的军队,即便内乱之后,只剩3成,依然是难以忽略的一股势力。(刘邦当时20万兵力,项羽只有10万疲惫之师)也就是说,韩信自立,暂时是安全的。

而且,这些年从秦末天下大乱再到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基本上把天下打成筛子了。但韩信此时占据的齐国,相对来说,城池还算是比较完整的。齐国还有东秦之称,坐拥泰山山脉和济水水脉两大天险。韩信自立还有地利优势

也就是说,韩信如果自立,就会如张良所说的“韩信若反,无人能制”,这将直接打破楚汉时期的政治格局,三足鼎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当然,从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韩信由于政治才能的缺乏,再加上治国体系的单薄,或许会率先成为刘邦、项羽与他之间那个后劲不足的人。但他依然足以为自己和楚汉历史的命运增添诸多变数,这就是他自立的主要价值。不自立,一切皆没有悬念;自立,一切皆有可能。

最后来看看韩信自立的条件是否成熟?

韩信这个人其实在某些程度上是和项羽类似的,凡事对人不对事,所以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总是踩不到点子,莫名其妙地就干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干的事情并不在于什么理智不理智,更多的时候是由心情决定的。

若韩信一辈子不反刘邦,这也好理解,这个人就是对刘邦愚忠到底了。但是,韩信是这样的人吗?在齐国的时候,他不反;被封楚王,刘邦准备对他动手了,他也不反;最后被囚禁在长安的时候,他却私自联系陈豨阴谋造反了。你能理解这种人的想法吗?条件成熟的时候,他选择谁劝都没用,条件最恶劣的时候,他却偏偏要选择迎难而上。

在齐国的时候,其实是韩信自立的最佳时机,手里有兵,名下有地,两大对手还无暇自顾,甚至还要不惜一切代价拉拢他,他的政治和军事生存环境都是最好的了。

可是,韩信对项羽的拉拢和蒯通的劝谏视而不见,直至最后阴谋造反而功败垂成的时候,无限感叹:“悔不听蒯通之言”。

综上所述,韩信在齐国的时候,不管最后能否成功,其实他是应该自立的。因为这对于他来说,几乎是人生转向的最后一个机会。联想到刘邦的为人以及对他的态度,包括他在与刘邦相处时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合适的行为,刘邦在搞定项羽之后,收拾他是迟早的事情。

当我们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时候,选择在适当的时机跳出固有的环境,总比被逼到穷途末路时狗急跳墙要好得多。

韩信自立的职业思考

韩信是否选择在齐国自立,其实在职场之中就类似于职场之中跳槽或选择自己单干的问题。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生命和生活思考。

韩信选择做一个良臣还是选择做一个反王,其实都是职场之中合理且常态的存在。没有什么选择是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必然的,选择的合理性必须要参照每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性格能力来评判。

韩信当时作为刘邦手下平定整个北方的大将军,相当于职场之中打工人的天花板了。这个时候,他的职场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有客观的职业资本、能力和地位。那么,作为一个顶级的职业经理人,他选择自立门户、另谋高就还是鞠躬尽瘁、忠贞不二其实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也是不同阶级认知与性格所决定。

关于韩信是否应该自立门户的事情,有几个维度是值得我们后世人反复去思考和总结的:

一、什么样的领导值得我们誓死效忠?

我们常说领导用人要有识人之明,要知人善任,其实作为一个就职者,也要对领导有一个理性的识别。记住一点,任何关系其实都是相互的。

在职场之中,一定要有因地制宜的思维。别人认定的好的待遇、岗位、领导、行业、平台,其实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对的才是最好的。

刘邦算不算一个好领导呢?这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或许对于萧何、张良等得以善终的人来说是一个好领导,率领大家筚路蓝缕、开天辟地,共同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对于韩信来说,刘邦并不是一个好领导,他虽然给了韩信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一直都没有把韩信当自己人。

其实职场之中,大部分领导和下属都是像刘邦和韩信一样,只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不稳定的,在利益冲突时,说崩就崩。如果不崩,也不是不想崩,只是暂时不能崩。待到互相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时,还是得崩。

很多职场中的人,喜欢动不动就对领导表忠心,其实根本不了解领导的心理,以为领导会因为自己的忠心而珍惜自己。事实上,领导对一个人百般容忍,除了“离不开你、舍不得你、搞不赢你”三种情况外,其余迟早都会秋后算账的。

我们去判断一个领导值不值得自己誓死效忠,其实也是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去反推自己和领导的关系处于什么层面。刘邦当时是离不开韩信,也搞不赢韩信,但是他打心眼里不喜欢韩信。

那么,刘邦为什么离不开也搞不赢韩信呢?主要就是因为西楚霸王项羽的存在。韩信一心要帮助刘邦搞死项羽,其实是在自绝后路、涸泽而渔。

刘邦这种心里门儿清的领导,其实是不值得誓死效忠的,你跟他谈的是感情,他跟你玩的是套路。

二、什么样的人需要考虑跳槽或者单干?

每一个求职者都是有他自己特定的职业诉求的,有的纯粹是为了获取更好的薪金;有的则是为了一展抱负,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有的则是为了某种情怀,并不在乎物质方面的得失;有的则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和更好的资源,身处要位或完善自我……那么韩信的职业诉求是什么呢?

韩信从一出道就追求军事指挥权,一方面是为了一展才华,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很是现实地计较着工作回报,要官、要钱、要土地,最后还要刘邦封他为王。这种人纯粹又市侩。

从韩信当时的情况来看,其实他已经算是求仁得仁了,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他所有的职业诉求了。也就是说,他在刘邦集团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一个没有发展空间的职场人的职场生命基本上也宣告结束了。

这个时候,如果韩信深谙人性的话,他要么选择跳槽,要么选择自立门户,只有改变自己的职业赛道,他才有进一步发挥和突破自己的可能。

但遗憾的是,韩信觉得自己欲求已满,安安心心地停下来享受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殊不知,大多数的老板都是无法容忍他这种办事喜欢讲条件、耍性格的人,迟早会卸磨杀驴的。

当一个人的职业诉求得到了充分满足或者完全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均是要考虑跳槽或者单干的,穷则变、变则通,不愿意改变的人大多数只能被温水煮青蛙。韩信不自立,迟早是个死,自立门户,多少还有一点生还的希望,他没得选。

三、职场之中怎么去评判得与失的风险?

韩信其实是一个钢铁直男,他的骨子里其实一直充斥着一个理念,“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把为刘邦办事看成了一种纯粹的交易。他觉得自己有才,所以他非要身居大将军这样的要职;他觉得刘邦是老板,他的一切都是刘邦的,所以刘邦屡次夺他兵权,他内心依然不会产生警觉;他觉得自己有功,所以要个齐王当当也无可厚非;他觉得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喂草,所以刘邦要求他出兵合围项羽时,他又趁机从刘邦那里敲诈了很多好处……

这种人单纯就单纯在永远活在自我世界里,看什么问题都喜欢从一厢情愿的角度出发,总是喜欢用“他觉得”、“他认为”、“他以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其实,职场之中的得与失在本质上是老板与员工的多维度博弈,岂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么理所当然?你真觉得对老板有用,老板就一定会心情愉快地接受你的各种条件与要求?你真觉得你有才,老板就会心甘情愿、毫无保留地任用你?你真觉得你有功,老板就能心安理得地容忍你尾大不掉、恃功而傲……

大多数老板在管理上的心理活动都是矛盾的。口头上会鼓励大家多劳多得,但心里是希望属下少拿钱多办事,要讲奉献精神;口头上会宣传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心里会希望人才能兼职扮演好奴才的角色;口头上会宣传恢弘大度的激励政策,心里却会滴血地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

所以,当我们在职场之中有所得到的时候,也就预示着我们在同时承受着各种职业风险。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得和失,从来都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两兄弟。得到的越多,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失去的会越多,就越要谦虚谨慎,慎言慎行。

怎么去评判自己的职场风险,一是根据自己的职业所得去判断,反正你拿得越多,风险越大,别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说不定哪天你就一不小心回到解放前了,就像和珅一样,贪了一辈子,不过是为乾隆父子免费打工;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判断,老板一般不会在乎和提防没有能力、没有地位和待遇不高的员工的,因为这种员工对于他的伤害性不会很大,但像韩信这种有能力、有功劳、有地位的员工一定要注意了,没有一个老板愿意一直信任和重用这种员工,因为老板会觉得不安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再让你这一路开挂下去,岂不是得让你来当老板了?

总而言之,对于韩信是否应该自立一事,看似平淡,其实折射出了人生百态,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活成张良、萧何那样人性通透,但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活成韩信那样一根筋。

职场之中,利益至上,而利益诞生通常都是需要从双方面的角度去实现的,千万不要像韩信一样局限于自己的立场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那么,大家觉得韩信应不应该拥齐自立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6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