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毛主席在长沙与丁盛两次谈话:我希望你以后多读点书

1971年8月的一天,一列火车缓缓驶入了长沙火车站站台。

等到火车停稳以后,几名穿着“列宁装”的干部整齐划一地走进了车厢。

过了一会,毛主席跟着几位同志一起从火车当中走了出来,现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毛主席在长沙的一间会议室里接见了湖南地区的军政干部,其中还有从广东大老远赶来的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和第一政委韦国清。

一见到这两位同志,毛主席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开始拉着他们聊起了家常。

一番谈话过后,毛主席似乎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专门将丁盛找来进行了“第二轮谈话”,并叮嘱他将来一定要多读点书。

听完毛主席的话,丁盛豁然开朗,回到单位以后立马刻苦学习了起来。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如此喜欢丁盛呢?在两次会见丁盛的过程中,毛主席又和他聊了哪些内容?毛主席又为什么要叮嘱丁盛多读点书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一 为革命改名的“苦命孩子”

1913年,丁盛出生于江西于都县的上水排村。

由于丁盛的父母没有上过学,家里的孩子也多,在丁盛出生以后父母干脆给他起名为“丁三”,也就是老丁家的第三个儿子。

可是,由于丁家人没有土地,全家人都得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生活,后来丁盛的哥哥进城去做苦力,家里的日子才逐渐好转。

1930年,由陈毅带领的红军队伍来到了上水排村,在这里红军开始向当地的老百姓们宣讲革命的政策。

很多平时在当地作威作福的地主和恶霸,也被愤怒的村民们揪了出来交给红军处置,红军在处置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地主以后,又将他们的土地分给了穷人。

丁盛家作为贫苦的农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红军是真心实意地为穷人谋幸福了以后,丁盛的心里也产生了参军的念头。

在与家人商量了以后,丁盛跑到了红军的办事处,主动要求加入他们,红军干部看着眼前的这个小伙子非常高兴,立马询问了他的姓名。

在得知了丁盛的原名后,红军队伍里的文书摇了摇头,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听,说完大家就给丁盛起了一个新名字叫“丁胜”,意为革命胜利。

丁盛对于这个新名字非常喜欢,但在一段时间后,部队里的首长又觉得“胜”这个字太常见了,建议丁盛改成了后来的名字。

在回想起自己的这段“参军经历”时,丁盛还非常自豪地对他的孩子丁小亮说,自己是为革命改的名,参军以后的丁盛因为头脑灵活、行动迅速立马就在一群小战士里脱颖而出。

起初,丁盛在部队里干的是“通讯员”的职位,他一路从连长的通讯员当起,最后做到了“师部的通讯员”。

1932年,丁盛又被调到了王稼祥同志的身边担任通讯员,他的勤勉与灵活立马就被王稼祥发掘了出来。

看着丁盛,王稼祥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小弟弟,他决定一定要好好地培养一下这个年轻人。

1932年,王稼祥同志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他将丁盛带到了自己养伤的地方 每天手把手地教他读书、写字。

几个月下来,丁盛不仅可以帮着王稼祥传递消息,还能辅助着他完成很多工作。

此时的王稼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向红三军团写了一封关于丁盛的“推荐信”。

从此以后,丁盛就由“通讯班的班长”调任到了“指导员”的岗位上,丁盛跟着大部队转战南北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抗日战争期间,丁盛被调到了晋察冀教导旅担任职务,在这一时期,他与王震、聂荣臻等后来的“共和国将星”均有过共同工作的经历。

大家在回忆起丁盛的时候,都会称赞他能力出众、谈吐幽默。

解放战争时期,丁盛被调到了东北野战军担任第一三五师的师长,此时的丁盛还没有意识到,他即将成为东野的一员“猛将”。

在日后解放全国的战斗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还得到过毛主席本人的称赞。

二 毛主席口中的“丁大胆”

1946年4月,为了抢占有利的位置,争夺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线的控制权,国民党调集了两个军的兵力对我军控制的四平地区发动猛攻。

当时丁盛带领的部队正在一线与国民党军战斗,战斗刚刚打响的时候由于我军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大军的行动变得非常被动。

许多人都认为这场战斗不可能获胜,必须立刻撤出城去保存实力,但丁盛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还是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原则”,他坚定地告诉大家不能撤退,即便这次战斗无法获胜,那也必须固守阵地,等待组织上的命令。

事实证明丁盛的决定是正确的,在他们用血肉之躯守住四平城的时候,大量的群众和物资已经被我军悄悄地转运走了。

国民党军纵使大举增兵,也只能抢到一座没有价值的城市。

在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完成了以后,东野司令部才对四平的守军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在这次战斗中,丁盛他们虽然打得十分惨烈,但是也无愧于“人民解放军”的称号。

事后,在东北地区工作的彭真同志还颇为感慨地称赞了这次战斗,经历过四平的血战以后,丁盛他们被要求撤到松花江北岸进行修整。

此后,他们又陆续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充当了整个东北野战军的“开路先锋”。

而就在全国即将解放的时刻,丁盛又一次用自己敏锐的“判断力”,让全军上下再一次目睹了一场“军事奇迹”。

1949年9月,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在陈明仁和程潜将军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放”。

但此时蒋介石命令白崇禧带领着几十万“桂系部队”,正在衡阳和宝庆(今邵阳)一带布下重兵,试图与我军一决雌雄。

当时,战士们一路从关外打到了关内,士气正盛,大家认为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不过就是一帮“虾兵蟹将”,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全部打败。

但林彪同志却对战局并不乐观,当时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兵分三路向湖南进军,白崇禧观察到了我军的三路进攻部队之间存在间隙,准备命令部队“见缝插针”,顺势打击感我军。

这个意图很快就被林彪给察觉了,在与二野的同志们商量过后,他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丁盛手下的部队却没有听从命令。

在所有的部队都停止前进的时候,白崇禧的桂军与解放军立刻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双方就好像是突然僵住了一样,谁也不敢先动,在这时候,丁盛带着手下的人马一路杀到了白崇禧的军阵当中,搅乱了国民党军队部署,林彪一看敌人的阵脚被打乱了也立刻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结果,白崇禧的几十万大军在解放军猛烈的攻势下瞬间土崩瓦解,在战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大家都对丁盛的胆识和能力给予了赞赏。

丁盛却笑呵呵地告诉大家,当时的战局需要一个“引爆点”,而自己的部队又恰恰处在阵前。

所以,这次“激活战局”的任务也自然而然地被他接了过来,经历过“衡宝战役”以后,丁盛在我军当中立刻名声大噪。

此事传到北京以后,毛主席还非常赞赏地对身边的人说道:“白崇禧的几十万大军摆在那里,凭他一个师就敢硬闯。这个丁盛可真是一个丁大胆啊!”

有了毛主席的这一番话,“丁大胆”的这个绰号算是彻底地跟丁盛绑定在一起了。

不光是昔日的上司和战友,就连丁盛手下的战士们有时也会拿他的这个外号开玩笑,而豁达开朗的丁盛对此也毫不生气,反而会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这个外号是毛主席送给他的。

随后,丁盛又带领部队进入朝鲜参加战斗,在金城战役中,丁盛与友军紧密配合歼灭了5.3万联合国军。

经历了这一次战斗,我军的战线成功向前推进了上百公里,打完这一战后,美军彻底放弃了交战的念头,乖乖地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军范围内展开一次“大授衔”,每一个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功劳的同志都得到了应有的荣誉。

丁盛因为参加革命的时间早、在战争中履历奇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带上了象征着光荣的将星。

1962年,丁盛又指挥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经过周密的部署,丁盛带领我军在瓦弄地区歼灭了12000余名印度军队。

随后,丁盛又命令解放军战士乘胜追击,一路将战线推到了印度控制的区域内。

印度人完全没有见识过解放军的战术,立刻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

一段时间后,我军奉命撤出印度控制的部分区域,只保留了几个关键的“战略支点”。

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不但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的“梦魇”,也成为了丁盛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大战”。

由于在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的出色表现,毛主席再一次注意到了这个颇有才干的年轻人。

不久以后,丁盛就被调到了“广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继续负责我国的国防大计。

1971年,毛主席即将南下视察各地的经济建设情况,在主席的专列出发以后,丁盛和广州军区的各位高级干部几乎同时收到了通知。

丁盛和韦国清也被要求去长沙当面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接受指示,这样的任务让一直以来都以“闯将”自居的丁盛心里生出了几丝腼腆的情绪。

丁盛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但他从来没有见过毛主席,如果到时候真的见到了毛主席,他还真不知道该与毛主席说些什么。

三 毛主席“劝导”丁将军

1971年8月,毛主席乘坐专列来到了湖南长沙,出于对家乡人民的关心,同时也想了解一下基层的工作,毛主席特意要求在长沙停留几天。

在第二天的晚上九点,毛主席在自己的住处见到了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丁盛,丁盛见了毛主席显得有些局促,毛主席让他放松一些,大胆地谈谈工作。

一旁的韦国清倒是比丁盛更加健谈,一走进门就向毛主席介绍起了自己的工作。

毛泽东看了看丁盛,又瞧了瞧韦国清,突然恍然大悟地对韦国清问道:“我们队伍里有一个叫韦拔群的人,他和你一个姓,你们是不是一家人啊?”

韦国清听后缓缓地摇头回答说:“我们是沾着点亲,但是也出了五服了。不能算亲戚了。”

毛主席之所以会想起韦拔群,还是因为他早年间在广州开办“农民讲习所”的时候认识了一群学生,而这个韦拔群就是毛主席最为得意的一个“学员”。

故而在见到韦国清的时候,毛主席的心里就会升起一股亲切感。

想到过去的事情,毛主席忍不住对两个人多说了几句,并主动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韦国清告诉毛主席部队里每个星期都会有固定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专门学习革命理论。

毛主席听后非常满意,随即将目光投向了丁盛,丁盛是一个非常实诚的人,他朝着主席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回答了实情。

原来,在多年的革命战争当中丁盛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学习,上一次集中精力的学习还是在延安接受深造的时候。

毛主席听了丁盛的话惋惜地摇了摇头,他风趣地对丁盛说道:“我刚刚听了你的作战汇报,很有水平啊。如何理论水平就这么欠缺啊?”

丁盛早就已经憋红了脸,他站在一旁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最后,他向毛主席立下了“军令状”,回到部队以后一定努力学习,并且让韦国清负责监督自己。

丁盛这股认真的劲头放在战场上的确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但放在如今的场景下则显得有些可爱了。

毛主席告诉丁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多么忙都不应该耽误学习,自己每天虽然要处理海量的公务和文件,但他几乎每一天都要抽出时间来阅读。

“报告主席,平时我们这单位里也看《参考消息》,还有专门的干部负责讲解呢!”

丁盛突然想到了一些部队生活的细节,赶忙兴冲冲地向毛主席报告道,毛主席摇了摇头告诉丁盛每天光看一点《参考消息》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不能够全方位地吸收知识和信息,也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一个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丁盛必须要多看书、多思考,丁盛似懂非懂地看了看毛主席,又扭头看了看韦国清。

此时,韦国清和毛主席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韦国清笑着告诉丁盛,自己回到单位以后必须好好地给他补补课,丁盛摸了摸脑袋,也算是答应了这桩事情,几个人的谈话就在这样一片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

但就在谈话结束的十几个小时以后,毛主席又单独约见了丁盛一次。

这一次见面,没有了其他的人,毛主席就把话说得更加直白浅显了,毛主席在谈话中不断地告诫丁盛,他是党的高级指战员,在军队建设和国防大局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任职,他都必须要好好学习,不能放松自己的要求。

一想到毛主席对于自己的殷切希望,丁盛就难以掩饰激动的情绪。

此时,越南的胡志明同志刚刚过世两年,越南国内的政治斗争极为激烈,这也给我国南部的边境施加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同时,由于我军缺乏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一些岛礁的守卫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都是丁盛需要主动考虑和解决的大问题。

经过来毛主席的提醒,丁盛越来越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从此以后,丁盛的办公桌前就经常摆着几本书,等到他工作有了间隙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翻上几页,每次读完书以后,丁盛都会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1973年,出于我国军队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对几大军区的领导机关来一次“大调整”。

在这之后,丁盛出任了“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职务,接替他来主管广州军区的则是鼎鼎有名的许世友将军。

几年以后,丁盛从军队领导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从此专心致志地搞起了学术和战史研究,比起1971年以前,此时的丁盛已经阅读了大量军事和政治学的著作。

每每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丁盛的心里都对毛主席当年那次善意的提醒充满了感激之情,毛主席当年那一句温馨地鼓励,给共和国培养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丁盛对于当年他与毛主席的谈话仍然记忆犹新,甚至就连毛主席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他都能够记得清清楚楚。

晚年的丁盛将军也十分关注我国的社会发展,他曾经几次致信中央,表达了对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力支持。

在他的影响下,广东一带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看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丁盛的心里也充满了欢喜。

他时常还会跟着孩子们到广州的街头去走一走转一转,听听广州市民们的真实想法。

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个走在人群之中的白发老者就是曾经的“广州军区司令员”,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点珍贵的历史资料,广东省的文史单位特意安排了专人对丁盛将军进行了一次采访。

在这次采访当中,丁盛将军对于自己当年的那些战绩和功劳闭口不谈,反而着重谈论了自己身边的战友和他与毛主席的那次谈话。

当记者询问丁盛将军为什么不讨论自己的功绩时,他总是非常严肃地告诉大家,自己只是一个革命军人。

他所做的一切也正是一个革命军人所应该做的事情,他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伟大而又无私的群体——人民子弟兵。

丁盛认为,只要他的身上还穿着军装,他的这种行为就绝对不会改变。

况且,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同志,丁盛其实已经足够幸运了,他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心情向别人展示自己曾经的“辉煌战绩”。

1999年9月,为祖国和军队操劳了一辈子的丁盛将军在广州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按照丁盛将军的遗愿,人们将他对于历史的回忆和感言整理成书陆续出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丁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践行着他对毛主席许下的承诺吧,作为一个革命军人,丁盛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从一个热血青年转变为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这其中既有个人奋斗的因素,更有时代大潮的影响和推动。

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人们始终不会忘记他的名字,更会将他的功勋永远地写在史册里。

我们的国家诞生于伟大的理想之中,也必将因为这种理想而不断走向新的征程。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任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怎么去面对这个课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站在时代的大潮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

总有一天,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走过的路时便会发现:

虽然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布满荆棘,但我们依旧凭借着勇气和智慧走完了所有的路程。

而我们也必将会因为这段不平坦的路程而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自豪!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7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