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每月都给一独居妇女50元,工作人员疑惑,总理:她是我弟媳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国家刚走出连年的战乱,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更是勒紧了裤腰带挤出钱来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南海开始实行工资制度。

当时周恩来的工资有400元,每月刚发工资,周恩来总是会拿出50元交给一独居妇女。这些工资看似很多,其实总理一家人都不够用,如何月月还要拿给一个不知名的妇女,工作人员感到很疑惑。

周总理笑了笑,耐心解释道:“她是我弟媳,叫王兰芳!”

此话一出,瞬间震惊了众人,周总理什么时候多了个弟媳?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总理月月都要给她50元呢?这一切还得从最初的周家三兄弟说起!

图|周总理

一、弟弟为革命牺牲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面临连年的烽火战乱,根基再深的家族也难免衰落。

但是,大家族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并不会随着家族兴衰而消亡,周恩来出生没多久,周家的长辈考虑到周恩来的叔叔没有儿子,就将周恩来过继到了叔叔家。

周恩来成了别人的儿子,母亲万氏又想方设法怀上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周恩来的二弟周恩溥,兄弟俩相差还不到1岁。

也许是出于对周恩来的愧疚,父母对周恩溥格外重视,孩子一出生就送到庙里,做了一个非常传统的祈祷仪式,保佑周恩溥健健康康长大,因此,周恩溥也成了一个“挂名和尚”,家族里的孩子便纷纷称呼他为“和尚”。

和周恩来相比,周恩溥的人生要更加平坦顺利,以至于他长大后一度感到迷茫。

鲁迅先生的《彷徨》中写道:

“他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国家的路在何方,而民众当然也无路可走!”

生于这样的乱世之中,未来两个字本就迷茫。

亲哥哥周恩来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一股脑扎进了革命事业中,但是周恩溥并没有哥哥的雄心壮志,左思右想,最终选择跟着伯父前往东北谋差事,赚点钱养家糊口。

当年的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中西结合的建筑之间,挤满了白俄商人、日本商会和大批犹太富商。

图|曾经的哈尔滨

再加上日本为了支持奉系军阀,也在东北进行了不少投资,大连、营口等港口城市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眼看东北一年比一年红火,关内的穷苦百姓纷纷拖家带口,离开了祖宅,前往东北谋生,一时间,全国都掀起了一股“闯关东”的新风潮。

聪明外向的周恩溥很快就在东北站稳了脚跟,本以为他会这样平淡度过一生,没想到革命的浪潮很快就席卷到了他的身上!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党代表们认为应该尽快召开六大,但是当时国内的环境十分险恶,根本没有合适的地方召开会议。

唯一安全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被敌人团团包围,党代表们想要穿越层层封锁去开会,显然不现实。

思来想去,代表们决定去莫斯科召开本次会议,六大也成了我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代会。

去莫斯科开党代会是安全的,蒋介石胳膊再长也不敢伸到苏联去,但是如何去莫斯科,又成了眼下急需解决的大难题。

当时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海路,从上海港出发在苏联海参崴登陆,一条是走陆路,从哈尔滨出发,取道东北进入苏联境内。

周恩来权衡再三,最终选择走陆路。

中共即将召开“六大”的消息很快就被蒋介石知道了,老蒋当即下令要求各地的警察机构和特务枢纽,动用一切社会资源打探中共六大的相关情报,想尽一切办法做好截杀准备。

提到东北,周恩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弟弟周恩溥,当时周恩溥已经在东北成家,妻子名叫王兰芳,两人一见钟情,闪电结婚。

周恩来希望弟弟可以动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帮助自己,对于自己这个闹革命的哥哥,周恩溥一向十分敬佩,也为哥哥感到自豪,得知周恩来肩负重要任务,周恩溥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周恩来一行人进入苏联境内。

分别之际,弟媳王兰芳一把拉住了周恩来的胳膊,恳求道:“大哥,我也想参加革命,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

见弟媳如此诚恳,周恩来感到十分欣慰,点点头答应了弟媳的要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为了筹集足够的侵华经费,肆意在东北搜刮抢掠,周恩溥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变得窘迫起来。

虽然周恩溥知道哥哥在共产党队伍中当领导,但还是不愿意张口问哥哥要钱,因为他知道哥哥领导的是穷人的队伍,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资助自己。

图|周恩溥

为了生活,周恩来离开东北来到山东,可当时的山东也有许多地方被日军占领,其余地方盘踞着国民党残兵败将,只有沂蒙山区有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三方力量犬牙交错,十分复杂。

周恩溥想也没想就加入了山东的抗日队伍,可参加革命没多久就被敌人知道了身份,在一次革命活动中,周恩溥落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魔爪之中。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周恩溥没有透露半个字,敌人逼问他周恩来的下落,周恩溥愣是咬紧牙关,没有说出半分关于哥哥的消息。

在敌人的几番折腾下,一向养尊处优的周恩溥承受不住了,竟被敌人活活折磨死,牺牲时年仅46岁,家中只留下妻子王兰芳和幼子周荣庆相依为命。

得知弟弟牺牲,周恩来心痛得说不出话,小时候兄弟俩就因为种种原因不常见面,没想到长大后弟弟又早早离开了自己,还是为了掩护自己而牺牲。

深夜,一向冷静乐观的周恩来,一个人躺在床上默默流泪,身旁的战友正在熟睡,周恩来连哭泣都不敢出声,在心中默默回想着与弟弟的点点滴滴。

可参加革命的人,就得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怕牺牲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不要拿国家的工资了,我照顾你们

周恩溥去世后,妻子王兰芳扛起了丈夫的那把枪,参加了东北游击队,为穷人翻身、民族解放长期奋战在战争一线。

东北抗联之艰苦,丝毫不亚于红军长征,年年都有许多战士被东北的低温冻伤、冻死,王兰芳所在的游击队,曾经被日本疯狂围剿过,队伍伤亡十分惨重,只剩下寥寥数人活着看到了革命的胜利!

图|长征油画

1950年,王兰芳带着独子周荣庆来到了北京生活,因为在战争中受过伤,王兰芳每个月都可以领取国家补贴。

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笔资金重建,国家也是勒紧了裤腰带四处填补,周恩来感念政府困难,主动找到了弟媳王兰芳,说道:“你以后不要拿国家补贴了。”

听到这话,王兰芳有些犹豫了,周荣庆还没有结婚,如果放弃国家补贴,势必会减少一大笔收入,到时候哪来的钱给儿子娶媳妇呢?

周恩来看出了弟媳的顾虑,主动说道:“放心,我来照顾你们!”

从此以后,周恩来每月一发工资都会给王兰芳打50元钱,从未中断过。

周恩来时刻告诫王兰芳等人行事要低调,所以当时很多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人都不知道王兰芳的存在,只知道周恩来每月都会给一独居妇女打钱,大家都感到有些疑惑,好奇这名妇女到底是什么身份?

周恩来知道后,耐心解释道:“她是我弟媳,叫王兰芳!”

一听这话,大家都震惊了,没想到弟弟周恩溥去世这么多年,周总理还和弟媳一家保持联系,还长期资助弟媳一家的生活。

王兰芳也对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道:“周总理是一个舍得为亲人,为国家付出的人,他对我们娘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图|周恩来和邓颖超

当时周恩来一个月有400元工资,全部由邓颖超保管,夫妻俩生活非常节俭,但是钱依旧有些不够花,除了吃穿住行的固定开销外,经常还有一些亲友上访,应酬这些人也需要不少钱。

但不论夫妻俩怎么困难,都不会断了王兰芳每月50元的生活费,这是周恩来对弟媳的承诺,也是对弟弟一家人的关怀和照顾!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兰芳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需要去北京看病,每次她都会瞒着周恩来悄悄来,但每次都还是会被消息灵通的周恩来知道,总理二话不说就替王兰芳结清了所有的医药费。

三、告诫后人,低调生活

在大哥的建议下,王兰芳成了一个不拿国家工资的老干部。

1957年,国家积极鼓励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周荣庆收到了叔叔周恩来寄来的信,总理在信中写道:“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图|周恩来

周荣庆马上就明白了,这是叔叔在鼓励自己去基层锻炼呢,周荣庆二话不说就投身于“大炼钢”运动的浪潮之中,成为了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的一名工人。

在厂里工作的时候,周荣庆从未泄露过半分关于自己身份的信息,就连和他一个房间住的室友都不知道周荣庆背后的身份。

在“三八”炼钢炉组,周荣庆邂逅了自己的爱情,姑娘名叫晋菊清,扎着两条长长的辫子,大大的眼睛泛着水光,叫人一看心里就酥了。

为了追求晋菊清,周荣庆使尽了浑身解数,姑娘很快就被他的诚意感动,两人顺理成章在一起了。

没想到,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没多久,就有几个好事的小姑娘急匆匆找上了晋菊清。

“菊清,你快别忙了,你知道周荣庆是什么身份吗?”

晋菊清满不在乎地说道:“还能是什么身份,一个从北京来的工人呗!”

听到这话,几个小姑娘纷纷捂嘴笑了起来,晋菊清被弄得一头雾水,连连追问发生了什么。

“你家周荣庆是周总理的亲侄子!”

什么?那个整天追在自己后面的“傻小子”竟然是周总理的侄子,晋菊清如何也不敢相信,也没办法把这两人放在一起,周总理是多么伟大厉害的人啊!

下班后,晋菊清头也不回地跑出了车间,一把拽住了周荣庆的衣服,问道:“你是周总理的侄子?你如何不告诉我!”

听到这话,周荣庆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说道:“我大伯是我大伯,我是我,大伯不让我说,我就不说。”

“那你如何连我都瞒着?我的父母只是农民,如何能配得上你呢?”

见晋菊清这样说,周荣庆四处张望了一下,发现没人在,一把拉住了心上人的手,神情认真地对她说道:“我是周总理的亲戚不假,但我也是普通人,你不要有这些顾虑嘛!”

话虽如此,但晋菊清还是迈不过去这道坎。

“菊清,咱们在一起这些日子,你看我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吗?我还是我,不会因为我大伯而改变!”周荣庆诚恳地说道。

晋菊清勉为其难地点点头,回到家里将周荣庆的真实情况告诉了父母,能和周总理攀上亲家,家中的父母都高兴极了,连忙找到王兰芳将两个孩子的婚事定了下来。

图|周恩来和家人合影

婚期一定,王兰芳就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得知侄子将要结婚,周恩来和邓颖超连忙去采购了一床毛巾被、一套鸳鸯枕头和一条毛毯作为新婚礼物。

婚后没多久,周荣庆就因为在单位表现优秀被调到了焦作市供电局,晋菊清也进入了焦作布鞋厂工作,夫妻二人都是平凡的工人,过着简简单单的小日子。

看到这一切,周恩来很满意,他不希望自己的家人过分张扬,只希望低调谦虚,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就很好了。

1968年5月的一天,王兰芳在儿媳妇晋菊清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看望周恩来夫妇,百忙之中的周恩来特意抽空回家和弟媳吃午饭。

一进门,周恩来就看到三个可爱的孩子朝自己扑了过来,没想到这么久不见,周荣庆的三个孩子都长这么大了。

周恩来一手抱着一个孩子,走进了屋内,看到邓颖超正在和王兰芳谈话,便走上前去主动问道:“兰芳,一路辛苦了,最近身体好吗?”

王兰芳看到孩子们全挂在周总理身上,连忙站起身接了过来,客气回答:“有菊清照顾我,我身体挺好的!”

周恩来满意地点点头,转头对侄媳妇说道:“你妈妈早年为革命留过学,你和荣庆可不能亏待她哟!”

晋菊清连忙站起身来,恭敬回答:“大伯请放心!”

“菊清,你可是咱家第一个工人阶级,又是农民的女儿,我还得向你学习呢!”

一听这话,晋菊清只觉得受宠若惊,连连摆手道:“大伯,我要向您学习才是!”

不一会儿,邓颖超就招呼工作人员将饭菜端了上来,都是一些家常菜,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温馨,周恩来连忙招呼王兰芳等人入座,三个孩子时刻围在周总理身边,最小的那个更是一直拉着周恩来的手不肯放开。

晋菊清要来抱走孩子,周恩来摆摆手,将孩子安顿到了自己身旁坐下。

看着三个可爱的孩子,周恩来笑眯眯问道:“孩子们都叫什么名字啊?”

“老大正好赶上您到印度访问,荣庆就给他取名为周中印,老二是女儿,出生时婆婆梦到了茉莉花,就叫周小莉,老三出生时又赶上您访问越南,就叫周中越。”

周恩来笑着摇摇头,转头对妻子说道:“颖超,我觉得这名字起得不太好!”

邓颖超放下碗筷,稍微思索了一下,说道:“不如依次叫周志勇、周志红、周志军吧!”

“勇、红、军!好名字,菊清你看呢?”

能被周总理赐名,还是寓意这么好的名字,晋菊清和王兰芳高兴地连连点头,表示回去就给孩子改名字。

图|周家后辈

吃完午饭,周总理将自己珍藏的一块手表送给了晋菊清,邓颖超还将自己舍不得穿的衣服和鞋子送给了晋菊清。

临别之际,总理郑重嘱咐道:“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和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更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不靠关系,自己奋起!”

因此,当时在周恩来子侄辈的登记表中,没有一人的工作和周恩来扯得上关系,孩子们都靠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身为周总理的家人,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周总理一直鼓励后辈主动去农村的新天地大展身手,在更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我,在实践劳动中提高自我。

为了培养侄子、侄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周恩来也经常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

有一年春节,周恩来邀请周荣庆、晋菊清等后辈来家中吃饭,饭桌上只有三个菜,两个素菜和一个炒肉丝,随后又端上了四个窝窝头。

后辈们互相看了一眼,主动伸手去拿窝窝头,邓颖超却拦住了他们的手,说道:“这是我和你周伯伯的,你们是客人,吃米饭吧!”

一旁的工作人员解释道:“周总理一直带头执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所以经常吃粗粮!”

听到这话,后辈们内心都深受震撼,没想到总理一日三餐还要吃窝窝头,自己又何德何能顿顿米饭面条呢?

吃过这顿饭后,孩子们都开始反省自我,纷纷学着周总理执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个个都吃起了粗粮。

图|周恩来和家人合影

周家后人代代延续朴素、内敛的家风,王兰芳、周荣庆一家人在焦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当地政府一点都不知情。

后来王兰芳病重,周恩来才给当地政府打了个电话,工作人员找了好久才在一个小巷里找到了周荣庆一家人,没想到祖孙三代七八口人就挤在一个十几平的小房子里,条件比一般人还要艰苦,他们却从未向当地政府张过口。

这种无私的精神,让工作人员敬佩不已,不愧是周总理的亲属,个个都像总理一样低调内敛!

1976年,周总理因病去世,周荣庆和晋菊清夫妇知道后万分悲痛,但是没能去送大伯最后一程,这也成了夫妻俩心中最大的遗憾。

1992年,邓颖超也去世了,因为没有子女,邓颖超的后事都交给了周家后辈,晋菊清主动请缨,操办邓颖超的后事。

按照伯母遗愿,晋菊清将她的骨灰也洒到了大海之中,家中剩下的东西全都捐给了国家。

这个时候,晋菊清的长子周志勇也已经成家立业,操办完邓颖超的身后事,周志勇想要将母亲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晋菊清谨记当年总理的嘱托,婉拒了儿子的要求,高龄之年依旧找了一份工作,为这个社会贡献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当年被周总理亲自赐名的“周志勇、周志红、周志军”三兄妹也纷纷找到了工作,兄妹三人依旧延续了周总理定下的朴素内敛的家风,从未在公开场合炫耀过自己的身份。

时至今日,周家后人依旧低调生活在焦作,有的经营小本生意,成了小老板,有的成了一名光荣的工人,虽然没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但平平淡淡的生活一样很幸福。

周总理虽然去世多年,但他给周家子孙留下的宝贵家风却永远传承了下来,谦虚、内敛、诚实、肯干成了每一代周家人的座右铭。

身为周总理的后代,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职责和义务,时刻鞭策周家子孙,时刻自检,不要辜负前人的期望和嘱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6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