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伪寡妇,留守男”宁愿摆烂,也绝不出去打工,难道不缺钱

春运,这个被誉为人类历史中人数最多,周期最长的的“人类大迁徙”,往往会持续个数十天,人次超过几十亿。

有人说,这是一场不亚于春晚的“文化表演”。这也是一段心酸莫名的“成人之礼”。

早些年,要赶上春运,必须要早早的提前地买票,快车不一定有,座位也不一定有,往往是十几个小时站回来,再十几个小时站回去。

途中简直生不如死,人着挤人,包堵着门,女的都得变男人,男的全都成狼人。蛇皮袋翻翻滚滚,打工人三五成群。

如潮的人流中,大部分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因为我国地域经济的极大不平衡,即使面对城内的高消费和高房租,每年还是会有无数的农民涌到城里谋生。

而为了尽量节约成本,他们一旦出门,往往就是一年半载,于是,农村里也就相应的出现了大批的“留守人员”。

除了人们常常谈论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其实还包括“伪寡妇”和“留守男”。

老人孩子呆在老家情有可原,但是年轻男女留守村中,宁愿摆烂,也不出去工作,难道是不缺钱吗?

背井离乡

其实,这是我们追求高速经济发展的畸形生态和弊端。

如果呆在家里,就有锦衣玉食,优渥人生,谁又会四处奔波,背井离乡?所谓柴米油盐,其实是没有办法。

因为城里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薪资报酬也远远高于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建设有着更多的劳动力缺口,无论是建筑还是工厂,快递还是送餐,都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工人。

在这里,农民远道而来,省吃俭用,即便打打零工,一年下来还是可以赚到更多的工钱,对他们来说,一天几百块的报酬,已是家乡村里难以企及的高收入了。

这些钱,要用来养家糊口,照顾老人,教育子女。为了省下路费和路程上的时间成本,大多数的打工人都是年初走,年尾回,一去就是一整年,更有甚者,连续几年不回,宛如“大禹治水”者,也不在少数。

但是,光靠打工的微薄薪资,是不可能在大城市安家的。一家老小当然得留在老家,而家中的大小事务,难免需要留下一个“年轻壮年”来操持。

这样,也就有了“伪寡妇”和“留守男”。

顾名思义,就是丈夫在外的年轻女人,或者妻子在外的年轻男人。虽然称谓上不无贬义,略带调侃,但是也形象的凸显了这类农村家庭的缺失——他们的夫妻家庭的虽然完整,但是夫妇两人却要分割两地,而全家的重担,也由此割裂开来,各自承担。

一个负责经济收入,一个负责家长里短。他们不是不缺钱,而恰恰可能正是因为缺钱,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寡与不均

论语里说道:“不担心鳏寡,只怕分配不均,不恐惧贫困,只怕不能安心。”

如果上面提到到鳏寡,不均,贫困,不安同时出现,又会怎么呢?

因为常年的家庭割裂,无论是男的在外,还是女的在外,工作家务全都得自食其力,久而久之,无人帮衬,疏于关心和沟通,最终夫妻的感情难免会受到影响。

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前的“劳力男”渐渐被女性所取代,月嫂,保姆等服务业都更偏向于寻求女性打工者。

一方面,这是广大农村妇女的赚钱福音,另一方面,传统的“伪寡妇”也被不断增加的“留守男”所取代。

在农村人的传统观念里,男人负责抛头露面,女人负责饮食起居。“留守男”反其道而行之,恐怕难免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另外,农村女性在城市的生存空间远超男性。她们年纪轻轻就外出工作,甚至可以在外地安身成家,以致农村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越来越重,很多村里的大龄单身都找不到对象,也付不起高额的聘礼,这也变相促成了另外一股“留守男团”。

最后,就是孩子的问题。

不管是假鳏夫,还是假寡妇,有了家庭,也就有了后代。但是,这样的家庭环境,父母之中仅有一位能在家中陪伴孩子,长时间下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沟通和心理上,多少会产生一些难以弥补的缺憾。

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以前的生活虽有一些艰苦,但是全家人尚能聚在一起。而如今生活不再贫困,赚钱门路四通八达,但人与人,家与家,似乎也被渐渐分格开了。

父母辈常常教育子女:不能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十年之前,隆隆的列车上搭载的求学游子,已经变成了当今社会的人才栋梁,而十年前的打工人,仍旧是打工人,他们甚至因为年龄管制,被排除在了自己建设了一辈子的大城市之外。

他们一生辛苦,又随时可被替换。难以想象,那些繁重又重复的工作占用了他们一生的多少时间。

不仅如此,这些工作,还决定了他们人生的很多事:他们奔波路途的长远,他们被人称呼的尊严,他们必须强忍的对家的思念,以及,说起来还真过分,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还要被人起外号,被人写文章评判。

有专家说,这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中国式的社会特殊现象。

而这其实也是历久弥深,数代人和家庭的磨难。

希望教育和学历的壁垒可以尽早疏通,农村人可以自主选择更多的学习渠道和就业方向。

希望越来越多的城市可以放开对外地劳工的限制,这样农村打工人的子女才能在城市读书,全家团聚。

或者,干脆实现农村的极大发展,消除贫富巨差。尽管这十分的不现实,又过于理想化。

但是,人类文明发展了数千年,作为最优秀的物种,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自在生活。

学习本该是人生的趣味所向,结果学校常常沦为师生们一起担忧毕了业“有没有前途”的地方。

村里的大人为了孩子有前途,必须无止境的做很多工,而孩子为了报答这一切,必须学而有成,出人头地。

双方以此衡量父母是否尽力,孩子有没有心,打工的巨大影子,就这样横亘在我们人生的上空。

无论怎么,这不对劲,应该改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6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