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函谷关的军事意义和文化意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其中地利多是一些具有独特地理优势的战略要地,战争爆发之后此类地方一般会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关键要地,主要就是因为这类地方牵一发可动全身。

当然,为了拿下这些关键要地进攻一方通常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即使如此为了掌控全局战争,许多人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在我国历史上像这样的地位有很多,函谷关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古代的函谷关到底存在哪些意义?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一、广义上的函谷关

在很多人眼中函谷关只有一个,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函谷关,秦国也正是依靠着此关优异的地理位置,在东方六国多次合纵之下力挺了过来。

不过,从广义的概念上来说函谷关不仅仅只有此一处,亦或者说不同时期函谷关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古代函谷关一共有三个,它们分别是秦朝时期的秦关、汉朝时期的汉关和东汉末年的魏关。

秦关就是许多人概念中狭义上的函谷关,它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终秦一朝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大致位置在河南省灵宝市的王垛村一带。

汉关顾名思义是汉朝时期修建的,在秦关的基础上汉关向西迁移了大约150 公里,此关的出现有着极大的巧合因素和个人因素,而这个人就是汉朝时期的将军杨仆。

汉关出现之前,以秦关为界限天下分为关中和关外,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北京人和非北京人。

作为国都的一份子内心自然有着些许的骄傲,而且关中之内的富豪、官僚的确很多,所以他们从心理上觉得高关外人一筹。

将军杨仆是一个直性子亦或者说脾气暴躁之人,对于这样一种地理上造成的阶级差距难以接受,于是他便上书建议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函谷关,也就是上述提到的汉关,也被称之为汉函谷关。

秦关、汉关之外魏关则是函谷关的第三个概念,而它因为和秦关距离太近,所以历史对于魏关和秦关的区分并不那么严谨,以至于很少有人知晓这其中的历史。

魏关大致位于秦关以北5公里处,这一处关隘修建于东汉末年,由丞相曹操负责建造的。曹操修建魏关的目的主要是方便运输粮草,所以魏关是在大山之中由人工开凿的,关隘的整体性能并不优越。

古代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而人力又非常有限,所以魏关的存在仅仅是作为一个战时通道,若是以它作为防御敌人的战略要道,无异于自讨苦吃。

秦关、汉关和魏关皆可称之为函谷关,但是若论真正具备军事战略意义的关隘,非秦国修建的秦关莫属,它最初修建的目的就是用于军事,而汉关、魏关皆是因为其它的因素。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秦关处于秦岭古道之内(古代长安专门的通道),而且背靠着黄河天堑,所以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比之巴蜀之地的剑阁不相上下。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崛起,东方六国为了避免秦国一家独大曾多次组成联军进攻函谷关,但秦军却依靠着函谷关的地理优势多次将联军拒之函谷关外,甚至在最后击溃了来犯之敌。

函谷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刘邦率领大军从南部进入关中后,第一时间就派人控制住了西部的函谷关,把项羽的军队阻挡在了函谷关外。

甚至于在近代的战争中,即使飞机、大炮具备极大的攻城之力,但函谷关依然可以发挥着极其大的作用。总的来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秦关的军事意义极其重要,汉关、魏关则不具备这一天然优势。

二、秦关有哪些军事意义

上述提到秦关是由秦国建造的,严格来说它具体开始建造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那时,周天子虽然依然是天下共主,但各大诸侯对其早已是听调不听宣,诸侯争霸的萌芽已经出现。

相比于东方的六国,秦国建国时间比较短暂,是在东周之后才真正开始立国。与此同时,秦国所处的西北之地皆是贫瘠之地,所以整体的经济实力远远弱于东方诸侯国。

春秋年间,中原各大诸侯的争霸战争足足持续了几百年,在这几百年间有不少人窥伺西部弱小的秦国。为此,秦国不得不修筑一个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侵略的战略关隘,函谷关就这样应时而出了。

函谷关天堑出现以后,那些企图吞并秦国的中原强国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想法,使得秦国获得了长久的发展时间,而靠着这段稳定的时期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以全面发展,慢慢成为了比肩中原强国的存在。

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很好理解,中原诸侯国战争不断,而秦国靠着函谷关带来的威慑力,获得了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机会,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即使秦国土地贫瘠,也会慢慢达到东方多国的整体实力。

秦穆公时期秦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很强大了,于是开始向东方扩张自己的领土,然而当时的晋国横亘在秦国东出的道路之上,强大的晋国让晋文公没有丝毫的办法。

秦穆公东出函谷关的想法破灭之后便转变了思维,他将函谷关“锁住”牢牢限制东方诸侯国向西扩张,亦或者避免影响秦国在函谷关以西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穆公得以收复了函谷关以西大量的小政权,开拓了千里的土地疆域,使得秦国称霸西戎之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再度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晋国早已被赵魏韩三家瓜分。

没有了晋国的限制,秦国又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再加上函谷关这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使得秦军进可攻、退可守,面对东方六国的合纵进退有据、屡屡取得战争的胜利。

纵览秦国发展的历史,从秦国立国开始到秦朝二世而亡,函谷关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秦国衰弱时可以关闭函谷关的大门获得安稳的发展时机,秦国强大时又可以以函谷关为跳板,进入函谷关以东谋取相应的利益。

函谷关既是秦国历史上一道重要的军事屏障,也是秦国在强弱之间来回转变却能依旧存在于世间的要素之一,甚至于秦朝统一天下时函谷关依然是区分政治中心的界限所在,此关影响了终秦一国(朝)。

三、函谷关的思想作用

我们都知道,古人因为思想文化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具备神话色彩的事物都比较迷信,认为这样一类东西具备独特的意义,进而会在无形中提升它的地位和影响力。

很多人都知道函谷关具备特殊的军事意义,却不知道它还有着很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一种神秘色彩便来源于道家的开创者老子,我国历史关于老子的最后记载便是“西出函谷关”。

根据历史的记载,老子前往函谷关时当地出现了特殊的异象,函谷关的长官立刻派人打开大门迎接客人,而这个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

更有一些资料称,在函谷关长官的邀请下老子还在当地居住了一段时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老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后被誉为道家的第一经典书籍。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情的存在,使得函谷关不仅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还是一个古代信奉道家文学学子的膜拜的地方,毕竟这是老子最后出现的地方,具备极强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紫气东来”这个成语也是因老子出现的,它前来函谷关时天空出现了紫色的云彩,跟随者老子的脚步进入到了函谷关内,而这四个字被后世人成为“帝王之象”。

总的来说,老子的最后一站是函谷关,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为函谷关赋予了“软文化”,即使存在一些不真实的内容,但却不影响取代文人对函谷关的向往。

很多时候在军事实力面前软文化不值一提,但文化在无形中所带来的意义却不可小觑,有时候引发的蝴蝶效应比战争更加的强大,比如秦朝覆灭后秦关名存实亡,但函谷关这三个字却流传到现在,既有天下第一关的原因,也有老子骑青牛过函谷的干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道家为基础的玄学文化逐渐盛行开来,道家学子、玄学人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道德经》流传天下的同时,函谷关的地位也在无形中被提升了。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曾有许多道家学子对函谷关进行朝拜,虽然正史中没有相关的记载,但能出现这样一种苗头就不难看出老子对函谷关的影响有多大。

综上所述,函谷关时一个军事上的战略关隘,同时也是政治上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更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风采,影响力覆盖军事、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甚至对经济贸易还能够起到促进、抑制作用。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23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