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看待:“明亡清兴”,究竟是“人祸”还是“天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华上下五千年,诞生过无数的封建朝代。

可要从这些朝代当中,选出一个最“倒霉”的,那势必非明朝莫属了。

曾经撰写过火遍全国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曾经在接受一档综艺节目的采访中说过:

“仔细回想起来,明朝的灭亡实在是太倒霉了,什么事情都让它给遇见了,这可真是奇了怪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最后一个以汉人为统治阶层所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在其276年的历史上,曾经造就过璀璨的巅峰,也遭遇过昏暗的冰点。

最终仍然是免不了步入前人的后尘,走向衰败灭亡的末路。

回看当年的这段历史,明朝的灭亡以及继任者清朝的复兴,究竟是因为“人祸”还是“天命所致”呢?

当时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图片来自网络

日益膨胀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通病,并非是明朝一家的“专有”。

有一些历史学家推测,之所以在历史上,但凡是大一统王朝,都难以从“三百年之内而灭”的怪圈中跳脱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个时间内,土地兼并问题达到了膨胀的最高点。

在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设立了一套分封藩王的制度。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明太祖实录》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统计,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启了自己的大肆分封计划。

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一共有25位藩王得到了受封的土地而前往全国各地就任。

之所以会如此肆无忌惮的大肆分封,朱元璋也是有着他自己的考量的。

在明朝成立初期,淮西勋贵凭借着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功劳,登上了高位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甚至还有许多骄兵悍将和文臣集团联合起来图谋一些不法勾当,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这让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确保老朱家的皇权不受威胁,朱元璋先是制造了“明初四大案”,下令诛杀了包括胡惟庸、蓝玉、李善长在内的大批明初功臣。

接着又将自己的皇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对这些勋贵集团形成制约。

如此一来,有效地控制了淮西勋贵的势力扩张。

除此之外,在明朝成立初期,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守卫边疆问题。

分封这些皇子,让他们来保卫国家边防,能够有效巩固明朝的国防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分封藩王的弊端在历史上已经上演过无数次。

在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标死后,藩王的影响逐渐开始显露,中央集权受到了冲击,继而引发了建文帝削藩,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皇族势力在各地区一点点膨胀起来,紧接着所带来的就是联合士族阶级实行的土地兼并。

要知道不管是多么庞大的大一统帝国,土地都是有限度的。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200多年之后,土地兼并问题达到了极点,百姓被压迫得无法生存,于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开始在明末爆发。

其中就包括了直接导致明朝灭亡的李自成农民军。

李自成形象

剧烈的党争引发内耗

明熹宗早期,由于文官集团的做大,皇权遭到进一步削弱。

再加上性格软弱的明熹宗不喜操持朝政,只热衷于关起门来当木匠,所以又让宦官魏忠贤趁机做大。

一时间,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与东林党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发生了剧烈的党争。

当时明朝刚刚经历过“万历三大征”,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耗。

还没有喘过气来,就又陷入了无休止的内耗中。

这让本就开始走下坡路的明朝更是雪上加霜。

图片来自网络

1627年,明熹宗去世后,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

相比于不负责任的哥哥,崇祯却是个拥有着满腔抱负的皇帝。

在登基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来扶大厦之将倾。

而他首先所做的,就是清除阉党,整顿吏治。

天启七年十一月,崇祯在铲除魏忠贤羽翼使其孤立后,又将其贬谪凤阳,旋下令逮治。

不久后魏忠贤自缢而死,被磔尸于河间。

此后,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被处死,或早遣戍,或禁锢终身。

图片来自网络

崇祯的雷霆手段,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然而,阉党的没落却让本来逐渐趋于平衡的政局再次被打破。

失去了魏忠贤的制衡,本以被打压下去的东林党再次卷土重来。

明朝的政局之中依然是朋党遍布,朝党里的内耗仍然在不断加剧。

眼看自己的改革没有形成效果反而再次让皇权受到冲击,崇祯也逐渐变得刚愎自用、敏感多疑。

他先是将屠刀砍向了结党营私的文官集团,之后又因疑心过重而诛杀那些肩负着重要边防任务的军事将领。

图片来自网络

而这也导致了明朝国力再次遭受沉重打击,边防力量陷入空虚。

根据统计,仅仅在崇祯一朝,内阁首辅就换了五十人之多。

这也堪称是封建政治当中的一个奇观。

后来,在皇太极反间计的催动下,崇祯又在冲动之下杀了镇守辽东的兵部尚书袁崇焕。

结果使辽东防卫瞬间崩溃,清军抓住机会大举南下,瞬间将辽东全境全部吞没。

明军也只好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退守到了山海关一带。

图片来自网络

接连的天灾人祸

除了内部自己所引发的内耗之外,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并为其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频繁的土地兼并不断压缩着普通农民的生存空间,让老百姓们的生活质量日益下滑,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

恰逢这个时候,明朝又遭遇了千年难逢的“小冰期”。

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平均气温骤降之外,小冰期时的降水变化所表现出的区域特征和时空差异,对当时社会文明的发展、民族迁徙、封建王朝的更替带来严重的影响。

而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地当中的农业经济产量。

寒冷的气温冻结了华北平原肥沃的土地,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生态环境。

紧接着的,就是没完没了的旱灾和蝗灾。

从崇祯元年开始,明朝的粮食产量就陷入了连年下降的恶性循环当中。

没有了粮食,全国的几千万农民彻底失去了生存的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人们将手中锄地播种的工具变为捍卫自己权利的武器,开始朝着明王朝发出了愤怒的火焰。

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

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各地农民军纷纷开始起事。

一股猛烈的起义风暴就这样在摇摇欲坠的明王朝内刮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风暴愈演愈烈,农民军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

混乱的内政再加上对关外清军的防范,让明朝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图片来自网络

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去阻止农民军的势头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雄踞陕西、河南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

随后在河南汝州一举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继而挥师攻向北京。

这个时候,充斥着内忧外患的明政府再也没有能力去阻挡李自成的兵锋。

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至此明朝灭亡。

图片来自网络

在北京被攻克之后,镇守边关的吴三桂失去了政治依靠于是倒向清军,打开关门引其南下。

最终,在强大的清八旗兵面前,尚未经过正规训练,没有形成完整建制的农民军被迅速击溃。

而流落南方的南明政府,也在不久之后被攻灭。

图片来自网络

1661年,在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所杀后,明朝最后的皇权彻底破灭。

从此之后的200余年,成为了满清政府的执政时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2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