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喜之一:金榜题名时,宋朝的“闻喜宴”的举行背景及场景

科举始于隋,在唐代初备体制,到了宋代,由于统治者重文治,对科举便更加注重,科举制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相关规则、活动和仪式也逐步定型,形成一整套体系,延续后世。

宋代科举殿试后到正式授官之前,及第人会在京举行唱名赐第、谢恩仪式、闻喜宴、赴国子监谒谢先圣先师、造《同年小录》并题名、拜黄甲叙同年及状元跨马游街等一系列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大部分在唐五代时就已经初步成型,到了宋代,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演化成为宋代科举活动的重要部分,更深刻地融入到了科举制度之中,对宋代社会以及后世科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四大喜之一:金榜题名时,宋朝的“闻喜宴”的举行背景及场景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北宋这一时期是最关键性的阶段,宋代科举的主要改革都在北宋时进行,科举及第后相关活动也在北宋时得以发展完善,北宋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承上启下发展的关键性阶段。

其中以“闻喜宴”最为有趣。闻喜宴因多赐于"琼林苑",也被称为"琼林宴",这一宴会之名可谓是响彻后世,是为中国古代科举赐宴之典范。

闻喜宴的建置及其演变

闻喜宴的创制时间

唐代的新进士宴集有"大相识、次相识、小相化、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牡丹、看佛牙、关宴"等,其中对闻喜宴也就是"敕士宴"。

"敕"字有"皇帝的诏书和命令"之意,即就是说,闻喜宴在唐代时为朝廷下敕之后新及第人的宴会,其举办时间是在关试之前,地点同关宴一样都在曲江,性质也同为新进士而办,故而多与关宴混同,也就令后人只知唐代曲江宴而少识闻喜宴,或认为闻喜宴就是曲江宴,而实所谓曲江大会应指闻喜宴、关宴等一系列唐代科举后于曲江所举行之大小宴会。

五代时相继停废了唐代名目众多的宴集,基本只保留了闻喜宴和关宴,所以北宋初期科举宴集也就沿袭自此。北宋确立殿试制度后释褐即授官,官试逐步取消,所以这两种宴会其实基本便合并为一个,形成北宋时主要的科举赐宴,即闻喜宴。

北宋时赐钱令新进士宴乐始于太祖时期,但当时也只是赐钱令新进士宴乐,并未说明是否为朝廷赐宴或官为供帐,也未说明是何宴会等相关情况,也就只能算新进士自行组织小型游宴活动,不能算正式赐宴。

到了太宗时,才明确指出开始循唐时宴曲江之旧制而赐闻喜之宴,并以官之供帐赐于开宝寺内,北宋科举赐闻喜宴自此才真正开始。

闻喜宴赐宴地点和时间的变化

北宋初期赐闻喜宴并未如唐时定于曲江之上,其赐宴地点乃多次变更。因沿袭五代闻喜宴"多于佛舍名园"之制,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便首次赐闻喜宴于开宝寺之内。到太平兴国五年(980)闰正月十四日,即改"赐新及第进士宴于迎春苑。“

太平兴国八年(984)四月初二时,又改"赐新及第进士宴于琼林苑。"自此琼林苑赐闻喜宴成为北宋之定制,闻喜宴也因之始被称为"琼林宴"。

到了徽宗之时,崇宁元年(1102)于汁京城南营建辟雍,为太学之外学,崇宁三年(1104)罢科举而令学校每年升贡,遂改每年赐释褐贡士闻喜宴于辟雍,因其实际未全废每三年科举取士之事,亦仍有每三年赐及第进士闻喜宴于琼林苑之制。

如《宋会要辑稿 选举》所载:崇宁年间罢科举后,依旧有琼林苑赐新进士闻喜宴,且与辟雍赐释褐贡士闻喜宴同时进行,到政和二年(1112)时觉得本为同榜释褐却分开赐宴不便,又再改为合于琼林苑赐闻喜宴。到宣和三年(1121)后,恢复科举,随即取消辟雍赐宴,完全恢复琼林苑赐新进士闻喜宴之仪制。

辟雍赐闻喜宴仪

北宋闻喜宴的仪制从太宗首次赐宴后开始逐步发展,到了徽宗时基本成体系,并发展为带有其时代特色的《辟雍赐闻喜宴仪》。赐闻喜宴前,先由仪鸾司布置场所、大晟府设置乐架。赐宴当日,押宴官和释褐贡士排定班次陆续入门;其后与宴官就位,中使宜赐,经过繁琐的宣赐跪拜仪式后,各参与人员就坐;然后行酒作乐饮食数轮,再分赐戴花,再行酒作乐数回结束宴饮。次日,与宴官员及释褐贡士再入谢如常仪。

从此仪中可看出,此赐宴仪所适用之人是"释褐贡士",而这"释褐贡士"所指实不是通常所说的科举进士。北宋时科举与学校教育一直都紧密相连,特别是王安石三舍法推行后,每举基本都有一定的学校解额,而到了徽宗崇宁三年(1104),诏罢各州解试和礼部试,士人由学校升贡,每岁舍法试太学上舍贡士推恩释褐,所得人才称"释褐贡士";但由于士人通过三舍法考试升贡入太学颇艰,实际又留贡额之三分予未得升贡太学的士人,依旧每三年由礼部奏名殿试再唱名释褐,所得人才仍称进士。

赐宴于辟雍之闻喜宴仪是继承和发展了赐于琼林苑之闻喜宴的相关仪制,是带有徽宗时代特色又遵循祖宗之礼的仪制。

闻喜宴的布置筹备与参宴人员

首先,赐宴场所相关布置由仪鸾司负责。其将与宴会相关的陈设有序安置于辟雍精义阁及东西两廊处,并按年龄安排释褐贡士的座位,再由大晟府在庭中设供奏乐之架子。仪鸾司一般掌供应皇帝朝会、巡幸、祭祀、宴享和内廷需用的幕帘、帷帐以及有关陈设之物,由仪鸾司布置赐宴之所,足可看出皇帝对闻喜宴的重视。

除了由仪鸾司进行宴会的陈设布置外,朝廷还派押宴官和中使押赐宴会。押宴官,又称押赐官,即为宴会的主持。押宴官可以是近上内臣也可以是知举官等其他官员,均由皇帝临时指派。而中使,即宫中派出的使者,是为皇帝的代表,代皇帝宣赐宴会、敕书等,也由皇帝临时差派。皇帝派押宴官和中使赐宴,也就说明此时皇帝实际并不前往亲赐闻喜宴。

再观此仪,其中主要的仪式参与人除了押宴官和中使,还有释褐贡士班首,即状元。赐敕书之时,班首会稍前立定,等中使宣赐敕书时,班首代表众释褐贡士执笏跪拜,并接受敕书谢赐,其实就是众释褐贡士的代表人。除了上述官员及释褐贡士外,还有与宴官,即宴会之陪座官员。

太宗时丞郎和大两省官员都必须与宴,而后来的两制官员和馆阁学士等都是不同时期才开始慢慢诏令与宴。到徽宗时,实际与宴官应有丞郎、大两省、两制和馆职等官员,无论从其数量还是官职品阶来看,都显示出北宋时对新进士闻喜宴的重视程度之高。

闻喜宴具体程式及闻喜宴乐

布置筹备妥善,参宴人员到齐之后,便开始正式赐宴。此仪文所载赐宴之程式非常繁复。首先是进口程式,押宴官以下及释褐贡士班首应为队列最前者,他们刚入口时,庭中便开始奏唱"正安之乐",待所有人进入庭中即乐止,与宴官亦就位拜两拜。

接着便是宣赐程式,押宴官西向立,中使走到班首前宣"有敕"(即敕下之意),在位者均拜两拜;中使再代帝宣"赐卿等闻喜宴",在位者先拜两拜,后执錄舞蹈,再拜两拜;然后押宴官上前谢坐,在位者随押宴官一起拜两拜。

其间遇赐敕书,中使即西向立班首前宣"有敕",所有贡士拜两拜,中使再代帝宣"赐卿等敕书"。班首即上前执绩而跪,中使授其敕书后退下,班首将敕书放置笏上鞠躬归位拜两拜,在位者皆拜两拜;其后,与宴官分东西按品阶升序就坐。

最后,便是行酒程式。此程式中吃食饮酒开始便奏乐,饮讫食毕即乐止,如此行酒五次,接着再循环此仪,每一次行酒均配特定乐章,再循环时乐章也随同循环演奏,只除"正安之乐";然后,赐押宴官以下花,戴好花后,押宴官以下并释褐贡士立于庭中望阐位,谢赐花拜两拜,各自归位,再行酒四次即宴会结束。

除了进口程式、宣赐程式、行酒程式的繁复规仪,赐闻喜宴所配之乐也极有讲究,而且几乎全程都有奏乐。

闻喜宴赐花仪式

酒行数轮、食毕乐止后,押宴官以下都起立接受赐花,戴完花后押宴官以下并释褐贡士都到庭中拜谢赐花。赐花之仪由来已久,宋代每逢宴集等活动都有赐臣僚簪花的习惯。

北宋时期各类宴集都会赐臣僚簪花,其花有罗帛、绢帛和滴粉缕金花等不同种类,赐臣僚之等级多寡也均有别。仁宗景祐以前,凡赐宴皆与赴座臣僚赐花,宴后均簪花行路至私宅。景祐后,宴毕臣僚即将所赐花给予随从,不再簪戴回私宅,而此奏施行后应基本恢复旧制。

以此可推之,闻喜宴毕,与宴官员及新进士均替花而出、各自归家,行于路途而众人争相观摩,此景亦甚为荣光。

总而言之,闻喜宴的相关规定也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正、特奏名甚至特赐及第进士—同赴宴,且已规定之与宴官请假者也须赴宴,以及新进士欲归乡者可不赴闻喜宴等相关规定。这些相关仪制和规定与徽宗时的《辟雍赐闻喜宴仪》,再加之当时些许诗中所描述的琼林宴盛况一起构成了北宋闻喜宴的完整画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40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