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长生下120多个儿子,多年后才知他的高明

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伏波、楼船之属,灭百越七郡。——刘歆评价汉武帝

汉朝开国时,刘邦等人吸取了先秦时期的治国经验和秦朝治国理政的教训,决定继承秦国“郡县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但为了政治稳定偏远地区依然采取“分封制”。

汉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长生下120多个儿子,多年后才知他的高明

起初“郡国并行”的制度的确存在其积极意义,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局面已经发生变化,为了改变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刘彻在前人的基础上实行了“推恩令”。

就这样,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地方诸侯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削藩的政策向下推行的时候,下面的地方官员又会怎样应付呢?

有一个人努力生孩子,先后生了120多个,别人都笑话他愚昧无知,岂料多年后其才此人才是最高明的。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汉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长生下120多个儿子,多年后才知他的高明
前车之鉴,发现新策略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对外缓和汉朝与匈奴、南越之间的关系,对内平定了各方叛乱,使得国家政局趋于平稳。

外部稳定以后,刘邦开始与大臣商议如何制定国家制度,以便于刘氏江山的统治。

我们知道,秦汉之前一直沿用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也就是将一些皇亲国戚、历史功臣和先皇子弟等,分封到除周王畿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分封制度有一定的好处,因为王都的周围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亲戚,可以保护君主的安全与统治。

汉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长生下120多个儿子,多年后才知他的高明

但是也有弊端,分封出去的人不一定全都效忠于君主,在这个制度中贵族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里有着极大的权力。

他们除了每年回到王畿向君主述职以外,几乎不受任何的管束,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在王权集中的大趋势下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几百年后,西周的灭亡也是因为各个诸侯的野心逐渐扩大,进而相互征伐而造成的。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嬴政就发现了分封制的坏处,他认为分封制弊大于利,不再适合继续推行,于是便采用了一种新的政策叫做郡县制。

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有所增加)。

这一制度与诸侯制最大的区别便是中央可以直接管理地方,地方只有郡和县这两层政权机构,同时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被大大的缩减,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军队。

如此一来,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就大大增强了,内部反叛的行为也就减少了许多。

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期,刘邦认为秦始皇虽然暴政,但这个郡县制确实是个好制度,于是郡县制就这样沿用了下来。

不过,汉初的情况比较复杂,为了稳固局势立邦把靠近长安的区域实施郡县制,远离长安的地带实施分封制,刚开始以异姓王为主,后来全部改为了同姓王。

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在听从祖制的基础上,不断的削弱藩镇势力以防不测,但依然没能避免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汉武帝的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之地依然不符合潮流,此时朝堂之上有一位官员叫做主父偃,他知道汉朝的多个君主对于削藩这件事极为看重。

汉景帝时期,因削藩不力而导致的“七王之乱”,更是让汉武帝感到不安。于是,主父偃就向刘彻进言“推恩令”的相关政策,汉武帝听后十分赞同。

按照主父偃的建议,规定最开始分封的诸侯王死后,他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的子孙也都可以分割诸侯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一管辖。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

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提出的,表明原本只有一个子孙能够分得的土地,现在可以由多个子孙分配,这些不断被划分的各个诸侯国隶属于郡来管辖,其地位也就相当于一个县的地位。

汉武帝发布这样的政令,目的就是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

朝廷颁布了这样的政策,各个诸侯国的诸侯也知道汉武帝这样做的用意,大家内心都在暗暗盘算该如何是好。

诸侯的一些儿孙知道这样的政策对自己有利,尤其是那些不是嫡长子的人,他们认为皇帝这样的政策是对自己的照顾,让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列侯。

当时,庶子们不仅不反对汉武帝,反而还对他更加爱戴,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傻孩子。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

各诸侯国的王侯绞尽脑汁想要对付中央的政策,可后院却失了火,自己的孩子拎不清楚,还帮着汉武帝来对付自己。

当然,这也在汉武帝考虑的考虑之中,每个人最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推恩令”实施的可以说比较顺利,也被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阳谋,明知道结果却毫无办法来抵挡。

谁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

不同于其他诸侯的抓耳挠腮,有这么一位诸侯听说了推恩令之后拍手叫好,甚至在以后的日子里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孩子,也就是说他本来的一块土地最后被分割成了一百二十多块。

汉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长生下120多个儿子,多年后才知他的高明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这个诸侯的名字叫做刘胜,同样是汉景帝的孩子,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更是他的哥哥。

不过,刘胜虽说也是个皇亲国戚,但他的地位实在不高。首先,刘胜生母的地位不高,位份上只是个美人。其次,刘胜本人性格怯懦,多次面对他人奚落却始终不敢还嘴。

但也正是因为刘胜有这样的性格和背景,汉武帝才对他格外宽厚。

由于前朝“七王之乱”的影响,汉武帝即位后不断有人向他进言各个诸侯国的过失,刘胜是个好色之徒自然在被弹劾的名单里。

然而,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会示弱,以打消汉武帝的疑虑并寻求汉武帝的同情。

中山王只管奢侈淫乐,不辅佐天子安抚百姓。

某次在一场宫廷宴会中,刘胜伴随着袅袅乐声低声啜泣,引来了汉武帝的关注,刘胜就将地方官员对于自己这个诸侯的欺压全部告诉了汉武帝。

汉武帝虽然想要削藩,但是在他看来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臣子是不可以侮辱君王的,刘胜身为皇亲国戚遭到羞辱,实在是丢了天子的颜面。

再加上刘胜在汉武帝心里一直是个懦弱的形象,于是刘彻就决定废除官吏可以检举各诸侯的制度,还加强了对于诸侯的礼遇。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刘胜也许不是真的怯懦,而是为了活命才展现给世人这样一个形象,推恩令出现之后,从刘胜一系列的做法更是向我们印证了这一点。

刘胜得知推恩令颁布后,稍加思索就决定了自己以后的道路,他力支持汉武帝的举措,天天流连在后院嫔妃身边,后来一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孩子。

这件事在当时很不受其他各个诸侯的赞同和理解,甚至还经常被吐槽,可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就能明白刘胜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因为只有跟随汉武帝的步伐,只有听从汉武帝的圣旨,他才能够好好活下来。刘胜终年五十三岁,一共在王位做了四十三年,死后谥号为靖、史称中山靖王,也就是刘备的祖上。

总的来说,史书评价“胜为人乐酒好内”,但刘胜又怎么会是一个只知道贪图美色的王侯呢,他如何不知道汉武帝的小心思,所谓大智若愚就是指刘胜这样的人,而他也成为了诸多藩王中得以善终的人。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史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208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