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之谜:为何其著作曾被列为禁书?

鲁班,这位卓越的能工巧匠,以其一生所发明的众多生产生活工具,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生产力。他的著作《鲁班书》理应得到广泛推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部巨著却一度被统治者列为禁书。究竟为何如此呢?

根据史书记载,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杰出代表,一位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四十余年前,我国有关部门设立了以他命名的“鲁班奖”,将其定为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鲁班书》,这部凝结了鲁班智慧与心血的作品,被后人奉为建筑行业的经典之作。

然而,这位能工巧匠的祖师爷似乎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他的著作《鲁班书》曾经被统治者列为禁书,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鲁班并不姓鲁。他本姓姬,属于公输氏,名般。姬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黄帝便姓姬,同时也是周朝的国姓,鲁国国君亦姓姬。但并非所有姓姬的人都出身高贵,随着时代的推移,姬姓家族繁衍壮大,人数众多。在当时,人们除了姓之外,还有分支的“氏”,公输般与姬姓并无太大关联。凭借自身的努力,公输般成为了名人,被誉为公输子、公输盘。他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因“般”与“班”同音,古时二字通用,故人们常称其为鲁班。

在古代,被称为“子”的多为知识分子,如孔子、孟子等人,他们出身较为高贵。而鲁班虽被称为公输子,但其出身并不高贵,属于劳动人民,祖祖辈辈皆为木工。在现代社会,技术工人颇受欢迎,待遇优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然而在古代,工匠的地位却相当低下。古人将各阶层的人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包括神仙、皇亲和高官;中九流则是知识分子、乐师、僧道和风水先生;工匠则属于下九流,甚至排在小偷、妓女、土匪、巫婆、轿夫之后。由此可见,古代匠人的地位之低。

既然工匠的社会地位如此低下,鲁班的父亲为何不让他好好读书,以改变命运呢?这主要是由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所决定的。古人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已不尽准确,农民的儿子也可能成为县长,工人的儿子也可能成为科学家。但在古代,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几乎是一条不变的真理。在那个时期,爵位是世袭的,官员皆出自贵族子弟,君王任用官员看重的是出身而非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既无科举考试,也无举荐制度。因此,平民出身的孩子很难像现代人那样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孔子博学多才,是儒家的“祖师爷”,但他的才华并未得到认可,周游列国半辈子,处处碰壁,直到56岁才获得一官半职。那时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90%的人在不到50岁时便离世,即使再有学问也难以等到出头之日。这充分说明,在那个时代,若无背景,从政之路何其艰难。

鲁班的父亲并未像孟子的母亲那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鲁班,自幼目睹父辈们敲敲打打,耳濡目染之下,对土木建筑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其他孩子还在玩泥巴时,鲁班已在仔细观察父亲的工作。父亲不是在雕刻,就是在打磨或拼接,鲁班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这一切。

“去去去,小屁孩懂什么?快走开,别给我添乱,伤到你可不是闹着玩的。”父亲不耐烦地说道。

然而,鲁班并未离去,反而上前及时地为父亲递上工具,将材料放在他面前。父亲不再驱赶儿子,任其在身边当助手,这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鲁班不满足于仅做助手,他开始思考父亲工作的过程,揣摩每一道工序的原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父亲请教,为什么这里要那样组装,那里要那样雕刻。尽管父亲不耐烦,但由于鲁班懂事,也只能耐心地一一解答。

随着年龄的增长,鲁班开始挑父亲的毛病,指出这样做不合适,那样做会更牢靠或更美观。起初父亲不以为意,但后来儿子说得多了,他便尝试按照儿子的建议去做,结果发现效果确实更好。他激动地抱起儿子:“儿啊,你真是聪明过人,我们公输家的木工事业后继有人了!”从此,父亲在干活时不仅不赶儿子,反而主动叫他来观摩。有时,父亲还会向鲁班请教,如何设计更合理,有无瑕疵。

到了十七八岁,父亲年事已高,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父亲负责递工具和材料,做一些辅助工作,而设计和雕琢、打磨等主要工作都由鲁班来完成。鲁班青出于蓝,他的作品不仅牢固、美观,还非常耐用。即使是再挑剔的客户,看到鲁班的杰作也无可挑剔,大多赞不绝口。久而久之,鲁班的名声传开了,订单络绎不绝,工价也随之上涨。由于订单过多,鲁班不得不大量招收徒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745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