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一部触动中年人心弦的电影

《长安三万里》:一部触动中年人心弦的电影

在电影院里,当众多小朋友跟随李白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时,我不禁穿越时空,回到了小学教室,身边坐着儿时的伙伴,一起在课桌后拖腔拉调地朗读“轻舟已过万重山”。回过神来,人已至中年,不禁暗自拭泪。孩子好奇地问:“爸爸/妈妈,你怎么了?”我答道:“电影真好看!”曾经学过的知识已还给老师,若非今日观看《长安三万里》,谁曾想李白写下这句举重若轻、洒脱至极的诗句时,已是58岁高龄。他曾历经牢狱之灾,仕途坎坷,中年贫困,求道未果……对于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而言,人生才刚开始,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多年之后,他们也会经历自己的“万重山”。我想,许多中年人对此片深有感触,原因便在于此。

《长安三万里》不仅意境、美学和哲学层面极具中国特色,而且深刻体现了中国思想的辩证观。年轻人从中看到了得意——“人生得意须尽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中年人则更多地感受到失意——“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有人说,这电影不可能不好,因为大部分文案出自李白之手。但我认为,《长安三万里》的魅力并非仅在于诗句的堆砌,而是通过诗人和他们的诗,透彻地讲述了人生的得意与失意。

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我们才明白,世上并无事事如意,失意才是生活的常态。本以为这个道理只适用于普通人,但《长安三万里》提醒我们,即使是千年前的诗仙李白,以及官至正三品的高适,也无法幸免。李白的出身看似优越,实则充满挑战,商人家庭出身的他在唐朝无法参加科举,几经波折才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成为翰林待诏。然而,他并未获得实权,后因受排挤而辞官。尽管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只得遁入空门。你说他是否失意?

反观高适,家道中落,天赋不如李白,被推荐的机会渺茫。一身高家枪法无人赏识,蛰伏多年,直至暮年。然而,正是他的平凡(相对于李白而言)让他更加勤奋,终成大事。他既能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逍遥自在所感染,也能看到大唐盛世背后的疮痍。两人在对待永王李璘的态度上展现出性格差异,李白误将其视为明君,而高适仅用一张地图便看穿其本质。最终,高适战胜永王,而李白却因支持永王而被流放。

实际上,人们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即便是我们所敬仰的诗仙李白也不例外。然而,还有一种可能是,你本就足够,你在哪里,哪里便是你的位置,正如高适一样。他们两人,李白代表“命里无时莫强求”,高适则是“命里有时终须有”。最终,李白因急躁铸成大错,而高适因稳重建立了功业。

通过李白和高适的人生轨迹,许多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个人努力的力量微不足道,时代的洪流才是主导。在《长安三万里》中,每个人既有辉煌时刻,也有挫折与挑战,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高适对李白说:“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盘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长安三万里》是写给中年人的启示录,描绘了中年人的心境,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72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