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在历史上极负盛名,甚至在很多时候成为江南的代名词。

乾隆皇帝下扬州的故事就被众多影视作品广而告之,也突出了清王朝对扬州的重视。

但你是否知道,在清军入关时,曾经在扬州“十日不封刀”?

而这十日,让扬州军民惨死80万之多。

这件事,后来被清王朝统治者掩盖,也让世人无从得知。

一直到百年后的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才从一本叫《扬州十日记》的书籍中,得知事情原委。

从这点来看,乾隆多次下扬州,似乎透露着古怪的韵味在里面。

而清军为何要对扬州屠城?当年到底又发生了什么?

满清历史、多尔衮把持朝政

满清的历史久远,但在它改名为清国之前,其实更早的名字叫“金”。

这个民族一般指的是宋元时期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那时候的书籍普遍记载其人为“女真人”,也就是女真族。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曾写到主角萧峰与大辽皇帝结识,并劝说大辽皇帝放过“完颜阿骨打”——此人和其部落就是女真人。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女真族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他们以东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在看到蒙古人也可以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统一政权后,女真族逐渐有了自己的野心。

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金”国(为了与元朝时的金国区分开,史称后金),自上而下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同时操练军事,发展军队。

但当时的女真族各自为政,一直没能形成统一。

这就像蒙古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前一样,部族之间没能形成统一战线。

一直到1592年,皇太极的出生。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他的政治才能极为卓越。

在父亲努尔哈赤驾崩后,他凭借几位权臣忠心地追随,顺利成为尚未改名为“清”的“金”国皇帝。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登基后,他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封建化改革,加强国家权力的集中——皇太极重用汉人,为入主中原,统治天下奠定基础。

此外,他对女真部族进行征伐,让众多部族听从中央的调遣,之后又对已经没落的蒙古和邻近的朝鲜进行征伐,初步扩大了自己的版图。

而他的真正目标,还是如蒙古族一样入主中原。

在国内发展安稳后,他就开始指挥军队准备入关——而这个关,就是著名的山海关,守将是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王朝末期的一员大将,他凭借山海关据守,皇太极并没有如以前发展时一样顺利夺下山海关。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于是他用计,让明朝皇帝自己将袁崇焕杀了,换了一个吴三桂来镇守山海关——而这,正中皇太极下怀。

只可惜,就在一切准备妥当之际,皇太极却因为终日劳累,于1643年驾崩。

在他死后,九子福临(后来的顺治帝)即位,朝政则被弟弟多尔衮把持。

多尔衮将国号由原来的“金”改为“清”。

多尔衮和诸多老臣继承皇太极的遗志,他们将入主中原视为自己的目标。

但此时要想攻破山海关,还需要一个助力,单靠清国的实力是不够的。

恰好在这个时候,“闯王”李自成率领叛军攻进了北京城。

明朝崇祯皇帝也自缢,为明王朝覆灭画上最后的句号。

明朝覆灭、殊死抵抗

当时的明朝已经日薄西山、岌岌可危。

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势,也让多尔衮了解到明朝的腐朽,于是他开始集结军队,打算继续对山海关发起进攻。

恰好在这个时候,吴三桂找上了门。

历史上,吴三桂主动打开了山海关的城门,迎接清军入关,之后就被清王朝封为藩王。

但吴三桂一开始并不是为了这个“藩王”,而是因为他与李自成不和。

担心自己前程的吴三桂,于是找到多尔衮,与多尔衮谈好条件,之后就打开了城门。

清军入关后,就发挥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八旗子弟骁勇善战,他们的速度很快,没多久就到达北京城。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之后,他们以帮助汉族权贵剿灭叛军为由,进入北京城将李自成的军队剿灭。

完成这件事后,他们并没有撤退,而是开始对中原地区其他割据势力进行吞并剿灭。

北方地区本就在李自成军队席卷下遭受巨大损失,如今哪里有能力抵抗清军?

没用多久的时间,清军就完成了对北方地区的剿灭和吞并。

接着他们打算乘胜追击,直取江南。

此时残存的明朝官员们,他们据江而守,打算效仿宋朝建立“南宋”的经历,也在南方建立“南明”。

但这一意图很快就被多尔衮识破,多尔衮派出八旗子弟兵南下,更是派出清国军事大将多铎,以强大的兵力优势渡江南下,一路来到扬州。

偏在这个时候,南明的各个官员争权夺势,他们在后方进行各种内斗。

兵部尚书史可法临危受命来到扬州,与扬州知府一同抵御清兵的进攻。

在他们的带领下,扬州军民一体,虽然兵力只有几万,而敌人有十几万,但清军却并没有顺利攻破扬州。

眼看久攻不下,于是多铎向清兵下达了“激励政策”。

所谓激励政策,就是允许士兵在城破之后,城中除了极为贵重的东西,其他东西抢到就是自己的。

此外,还可以不用“封刀”十天,也就是允许士兵们对“看不顺眼的”可以挥刀屠杀。

这一政策下达后,清兵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他们其中一些人的亲友,在先前的战斗中牺牲,正想着报仇;而更多的则是想着城破之后可以掠夺财富。

这种政策虽然不人道,但却让清兵这些道德观念薄弱的人,发挥了原始兽性。

在不要命的攻城下,扬州告破。

但“十日不封刀”的政策,注定让扬州这座城池化成人间地狱。

百年蒙尘、《扬州十日记》的再度出现

城破之后,扬州知府不愿受辱,带领着家人一同投井自杀;而史可法在被俘后,坚守民族气节,面对多尔衮的劝降嗤之以鼻,最终也被多尔衮斩首示众。

受他们两位将领的影响,余下的明兵与清军展开巷战,清军是游牧民族,进城后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多有伤亡。

这更加深了他们对明朝军民的仇怨,于是他们肆无忌惮,见人就杀!

根据《扬州十日记》记载,城中绝大多数军民都没能从屠刀下逃脱,城中的主要河流也因为鲜血变色。

许许多多的房屋,也在被洗劫之后一把火给烧了。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城中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遭到杀戮,剩下最多的一个人群,是寺庙中的和尚。

而清兵留下这些和尚的目的,竟然是让他们可以为这些死去的人收尸!

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和尚们收敛的尸体,就已经有80万之多,更不要说那些没能留下全尸的——由此足见清兵之残忍。

其他地方的汉人得知此消息后,群情激愤,但当时明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能力来组建军队。

军民除了少数的有志之士,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外,余下只能屈服于清王朝的淫威。

而清王朝为了粉饰太平,他们严禁有关书籍留下,甚至对熟知此事的人进行囚禁、杀戮。

《扬州十日记》的记者王秀楚,正是扬州城中幸存下来的。

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没有在当时形成流通,但却一路传到了日本。

清王朝的“文字狱”行动,让人们对这件事没有丝毫印象。

仅有的,只有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点滴,但对事情的真伪已难以辨别。

一直到百年之后的清王朝晚期。

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国内有志之士开始筹备起义行动。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全国和海内外的华人圈中积极宣传“三民主义”,而他们宣传的工具并不多,《扬州十日记》就是其中之重。

这本《扬州十日记》,被留日的学生从日本图书馆中找到。

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就提到了“留学日本的这些人,也在图书馆中搜寻可以鼓吹革命的明末清初的文献”。

鲁迅之言,恰为这本书的来历和真伪做了一定佐证。

而这本书在革命人士的宣传下,也开始在民众中传开,人们这时候才知晓了清军入关之时对扬州的“十日屠杀”!

民众对这个腐朽王朝就更加不满了,于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在这个大地上燃了起来,给了这个王朝最后一击!

每一个王朝更迭,都伴随着流血与牺牲,受苦遭殃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都是清王朝统治下发生的惨事。

从这一点看,乾隆下江南,又是否还是一件趣事呢?

但不管统治者如何掩饰、破坏证据,这件事都将在历史中留下痕迹。

而我们后来者,也应该“以史为镜”,自强不息,让曾经的苦难永远远离!

参考文献:

《扬州十日记》与辛亥革命——一个书籍史和阅读史的分析 朱新屋 近代史学刊

扬州大屠杀的遇难人口考证 陈国庆; 曹金生 哈尔滨学院学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5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