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大众印象里,自古以来文人品性大多谦逊有礼,谈吐深刻又文雅。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说的那样,狷者做到恢弘通达亦会有所成就。
在生活有自我思考,并不人云亦云,看透生命奥秘,宁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才不枉人生一世。
陈丹青是一位不同凡响的文人,不必美化死亡,死亡就是死亡。他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在世人看来,他或许与文人内敛文雅性格有所违背,但这也恰恰是陈丹青的独特之处。
恰似大唐李白等人,陈丹青代表了一股敢于直言,思考的清流。
语言犀利,人格清醒陈丹青曾在一次谈话性节目《圆桌派》中说到:“老木心,我的母亲像狗一样死掉了。”在中国一个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为传统美德的国家,这番话引起了许多人对陈丹青的质疑,难道文人都这样说话吗!

但在你了解陈丹青之后,你会发现这确实是他的风格。陈丹青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的作品敢于写实,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风格。
陈丹青曾说,不要美化死亡,死亡就是死亡,它不代表任何意义。
只有经历过死亡或者亲历他人死亡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受。陈丹青回忆到,当他的母亲因为疾病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承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
她不能说话,也不能动,甚至当死亡来临时她不能说出任何一句话,在陈丹青眼里这样的死亡与动物无异。
或许这样的想法在很多人认为是冷血的,但是抛开一个人生前的贡献、付出。单就死亡这一件事来说,它是毫无价值的。没有人知道死亡那一刻的感受、想法。
大多对死亡的美化,也是为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坚信唯物论,死亡仅仅只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只是陈丹青敢于说出这一点,用更为犀利的语言。
天赋超人,才华横溢陈丹青出生于1953年,他的画作《西藏组画》在1980年轰动艺术界,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化模式,向欧洲溯源的划时代作品。

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艺评论家、作家。陈丹青的作品洋溢着一种优雅、质朴、率真的风格,极具人格魅力。
在小的时候,陈丹青便喜欢在本子上画连环画,展示了一种超越常人的艺术天赋。在十六岁时,因特殊政治环境,被流放到农村,在赣南苏北农村落户。
远离家乡与亲人,在陌生的环境里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但陈丹青在劳动过程中依然坚持画画。
在此期间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军美展”,是颇具名气的知青画家。不仅如此,在文学领域,陈丹青也有独特的造诣。
对教育、城市、传媒等领域,以及许多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见解。
陈丹青的言语率真,给予了公众不小的冲击,是中国不少有胆识的文化评论者。同时,陈丹青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像新文化运动时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一样,用犀利的语言来呼吁大众。
在那个时代,习惯了用面具来伪装自己,不敢说真话。陈丹青的出现是必然的,他真实的出现在大众面前,鼓励知识分子敢于讲真话、敢于发声。
可以说陈丹青不仅仅有艺术造诣,更有对社会改造进步的思考,属于文人的思考与犀利的批判。
风格鲜明,敢于批判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回国后,受清华大学的邀请,来到清华任教。但当时的学生,纷纷以英语不过关而退学离校。
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均以文化成绩不达标而不能入学,对此陈丹青十分不满。
特别是其中有一位同学,考了两次还是没成功。陈丹青说,对于一个一心相当画家的学生,这样文化课的一再落榜,是侮辱、是荒谬。
要知道,陈丹青当年是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央美录取。
因此对于清华大学这样以文化课来录取学生的制度,陈丹青十分不满。除此之外,他还对现行的考试制度、教学大纲、以及对艺术学生的评判方式有不同意见。
由此,陈丹青在2004年向清华大学提出离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大讨论。
陈丹青的讲座,充满了趣味,从来都是座无虚席。他的语言不仅辛辣还充满哲理,富有乐趣还引人深思。
他就像一面镜子,让国人更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味道,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艺术家。
陈丹青在采访中说的,我的母亲像狗一样死掉了,被很多人诟病。但要知道陈丹青是个及其孝顺的人,即使是在生病的时候,也不愿意让母亲背着自己去医院。
母亲以及恩师木心的死,他或许比所有人都难过。
人的降生与死亡都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无论是谁都逃不了这个轮回。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太多的言论、太多的美化,死亡被赋予了太多意义。
但就陈丹青而言,当自己的亲人躺在病床上,忍受病痛折磨。可以说是毫无尊严的活着,这样的死亡,是狼狈的。
对于陈丹青这样,语言风格犀利,人格鲜明的文人来说,这番话或许有更深的含义。
没有人知道死亡的感受,也无法诉说。死亡本身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对活着的人来说,死亡就不单单是死亡,活着的人拥有记忆、尊严、和感受。
但这些对于一个死亡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人同大自然的万物一样,自然的降生,也该自然普通的离开。
作为一位在中国文坛上并不多见的语言风格犀利的陈丹青,他的话或许能带给我们关于死亡的不同的思考,这或许才是他说这番话的目的。
首先,人生在世,要学会思考,重要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其次,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敢于直言,敢于说真话。
或许越来越多陈丹青的出现,不仅会带给自己人生的成就,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虽然,人生就像《论语》中说到的那样,介于狂者与娟者之间的中庸者才能有所为。可明白了狷者在通达的时候,能获得超于狂者与中庸者的更大成就,或许每个人都能像陈丹青那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和敢于直言的勇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5304.html